許偉源,余 艷,彭 放,袁 敏,孫 勇,徐 峰,魯 勇,黃 文
最新一項前瞻性研究顯示:中國人高血壓患病率為32.5%,其中僅30.5%的人得到醫(yī)生診斷;在診斷為高血壓的患者中,僅46.4%的人接受治療;而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中,僅29.6%的人血壓得到控制;據(jù)此推算,中國高血壓患者的總體血壓控制率僅為4.2%[1]。高血壓不僅影響患者本人的身心健康,還對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相關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掌握較多的高血壓相關知識,擁有積極的態(tài)度和健康生活行為,對于控制血壓具有積極作用[2]。目前對于服用降壓藥物治療的高血壓患者高血壓相關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情況的研究少有報道。因此,本研究通過調查了解越城區(qū)服用降壓藥物治療的高血壓患者高血壓相關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情況,為本地區(qū)制定高血壓防治措施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經紹興市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選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紹興市越城區(qū)確診且正在服用降壓藥物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歲;確診為高血壓且服用降壓藥物治療6個月以上;同意參加此次調查。剔除標準:孕婦或不能獨立完成調查的患者。
1.2 方法:
1.2.1 抽樣方法:采用多階段抽樣方法,先將越城區(qū)分為主城區(qū)街道和非主城區(qū)鄉(xiāng)鎮(zhèn),然后在主城區(qū)和非主城區(qū)隨機選擇一個鎮(zhèn)街,在選中的鎮(zhèn)街中隨機選擇3~4個自然村(居委會),在選中的自然村(居委會)中,對符合條件的高血壓患者開展調查。
1.2.2 調查方法:采用統(tǒng)一的調查問卷,由經過統(tǒng)一培訓后合格的調查員通過組織社區(qū)義診的方式,面對面開展高血壓相關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的調查。調查員由紹興市人民醫(yī)院醫(yī)生擔任,在調查過程中客觀記錄各項調查內容,對被調查對象不帶有任何啟發(fā)、誘導和主觀意愿的提示。
1.2.3 調查問卷:調查問卷采用目前國際上普遍應用的、含有27項問題的調查表[3],其中涉及高血壓相關知識13項、態(tài)度5項、行為9項。問卷中對知識和態(tài)度采用正確或錯誤進行評分,正確得1分,錯誤得0分。對行為評分中,經常執(zhí)行得2分,偶爾執(zhí)行得1分,不執(zhí)行得0分,其中在行為問答的第4、7、8題,從未發(fā)生得2分,偶爾發(fā)生得1分,經常發(fā)生得0分。每個問題獲得的得分相加就是該項目的總分。
1.2.4 血壓測量:在社區(qū)義診過程中,由經過統(tǒng)一培訓后合格的調查員對高血壓患者進行血壓測量。測量過程中統(tǒng)一采用歐姆龍電子血壓計,要求患者測量時取靜息坐位,測量前休息10min,間隔1~2min重復測量,血壓取2次測量平均值。
2.1 一般情況:本次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30份,其中男143例,占62.17%,女87例,占37.83%,年齡18~88歲,平均(51.24±12.82)歲,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4.45±3.83)kg/m2,收縮壓100~210mmHg,平均(161.57±10.84)mmHg,舒張壓60~120mmHg,平均(95.73±9.62)mmHg。文化程度:18.26%的患者為文盲,33.91%的為小學,小學及以下文化占52.17%。80.00%的患者已婚。受訪者中農民和個體經營者占41.30%,公務員和事業(yè)單位比例較低,僅占13.91%。高血壓患病年限在5年以上者占48.70%?;疾∪巳褐?0.43%的人只服用1種降壓藥,49.57%的患者服用2種或2種以上降壓藥。49.57%的患者經常吸煙。在并發(fā)癥方面,22.61%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15.22%的患者合并有心臟疾病,3.91%的患者有肢體偏癱,7.83%的患者有視力障礙,4.35%的患者合并有慢性腎病。
2.2 服用降壓藥物治療患者高血壓相關知識知曉情況:在所有調查對象中無人能回答出全部13項高血壓相關知識,87.83%的患者了解高血壓癥狀,84.78%的患者知道高血壓需要長期服藥,42.61%的患者知道降壓藥物會導致血壓過低,僅有30.00%的患者了解低血壓相關癥狀。約一半的患者知道過量鹽攝入、過度飲酒、體重過重是高血壓危險因素,見表1。
表1 紹興市越城區(qū)服用降壓藥物治療的高血壓患者高血壓相關知識知曉情況(n=230)
2.3 服用降壓藥物治療患者高血壓相關態(tài)度情況:77.39%的患者認為“應該減少食鹽的攝入來預防高血壓”;72.17%的患者認為“經常測量血壓很重要”;58.70%的患者認為“高血壓患者需要經常復診”;67.83%的患者認為“規(guī)則服藥對高血壓治療很重要”;89.57%的患者認為“為了身體健康需要經常鍛煉身體”。
2.4 服用降壓藥物治療患者高血壓相關行為情況:68.70%的患者能經常測量血壓,15.22%的患者經常參加體育鍛煉,21.30%的患者能經常調整鹽的攝入,20.87%的患者經常忘記服藥,見表2。
表2 紹興市越城區(qū)服用降壓藥物治療的高血壓患者高血壓相關行為情況(n=230)
2.5 不同人口學特征的患者高血壓相關知識、態(tài)度、行為得分情況:不同性別和學歷的服用降壓藥物治療的高血壓患者在高血壓相關知識和態(tài)度得分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患高血壓年限不同在高血壓相關行為得分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紹興市越城區(qū)不同人口學特征的服用降壓藥物治療患者高血壓相關知識、態(tài)度、行為得分情況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本應具有相對較好知識的服用降壓藥物的高血壓患者的知識、態(tài)度、行為情況不容樂觀。減少食鹽攝入被認為是除藥物治療外能降低血壓的一種方法。相關研究表明,在服用降壓藥物的高血壓患者中,控制食鹽攝入能獲得額外的降壓作用[4]。在本次調查研究中,大部分患者都知道過量食鹽攝入是導致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但能經常做到調整食鹽攝入的比率較低(21.30%),與有關的研究結果類似[5,6],表明大部分高血壓患者缺乏足夠的知識,不了解每日食鹽攝入總量要控制在多少,如何控制或管理自己的食鹽攝入量。
吸煙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7]。相關研究顯示,飲酒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過量酒精的攝入會導致心血管危險增加和血壓增高[8,9]。我國是煙酒消費大國,較高的煙酒消費除了深層次的歷史和社會原因外,人們對煙酒危害認識不夠,健康意識淡薄也是重要原因。在本次研究中有近一半的患者經常吸煙或飲酒,此結果與猶憶等研究類似[10],對這些患者如果加強相關知識的宣教,將有助于其行為的改善。
在本次研究中,高血壓患者關于藥物依從性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面得分比較低。有研究提示藥物依從性差在男性患者的比列比較高[11],這可能與害怕藥物的一些副作用有關,比如影響性功能等[12]。本研究有20.87%的患者經常忘記服藥,有近一半(49.57%)的患者服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降壓藥物,這種較多的藥物種類或服用頻率,與較高的遺忘率有一定的關聯(lián),或許使用藥物復方制劑能夠減少服藥頻率,增加降壓效果,在提高藥物依從性上有所幫助[13]。
本研究中89.57%的患者能認識到鍛煉對身體健康的好處,但真正經常鍛煉的患者只有15.22%。73.48%的患者能偶有測量體重,但有8.70%的患者從來不監(jiān)測體重。經常規(guī)律的運動(包括騎車、步行、游泳等)能降低5~7mmHg的收縮壓或舒張壓。適度的運動,每次持續(xù)50~60分鐘,每周3~4次,在降低血壓方面,比高強度運動更有效。經常地體育鍛煉也能減輕體重,研究提示單獨依靠增加鍛煉結合減少熱量的攝入,配合或不配合減少食鹽攝入,都能減少高血壓的風險[14]。
Sharma等[15]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高血壓相關態(tài)度行為與性別無關,本次研究中服用降壓藥物治療的高血壓患者在高血壓相關知識和態(tài)度方面男女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種差異提示針對女性更應加強高血壓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同樣,在高血壓知識和態(tài)度方面,不同文化程度高血壓患者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高血壓病程方面,隨著病程增加,服用降壓藥物治療的高血壓患者高血壓相關行為得分呈現(xiàn)下降趨勢,提示在高血壓早期干預比后期干預可能更有效。
在全球,高血壓發(fā)病有增加趨勢,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率低往往與較差的高血壓知識、態(tài)度、行為有關,進一步提示本地區(qū)在使用降壓藥物治療的高血壓患者的高血壓相關知識、態(tài)度、行為得分需進一步提高,適當?shù)脑缙诮逃深A、合理的飲食習慣和行為糾正有助于血壓的控制。
[1]Lewington S, Lacey B, Clarke R, et al. The burden of hypertension and associated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China[J]. JAMA Intern Med,2016,176(4):524-532.
[2]Almas A, Godil SS, Lalani S, et al. Good knowledge about hypertension is linked to better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a multicentre cross sectional study in Karachi,Pakistan[J]. BMC Res Notes,2012,5(1):579-586.
[3]Bollu M, Nalluri KK, Surya PA, et al. Study of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of general population of Guntur toward silent killer diseases: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J]. Asian J Pharm Clin Res,2015,8(4):74-78.
[4]Dennison CR, Peer N, Lombard CJ, et al.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comorbid conditions among black South Africans with hypertension in public and private primary care settings:The HiHi study[J]. Ethn Dis,2007,17(3):477-483.
[5]黃帥,楚潔,鹿子龍,等.山東省中西部地區(qū)農村居民高血壓相關知識的干預效果[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1,45(11):1007-1011.
[6]Zhang J, Xu AQ, Ma JX, et al. Dietary sodium intake:knowledge,attitudes and practices in Shando Province, China,2011[J].PLOS One,2013,8(3):e58973.
[7]Virdis A, Giannarelli C, Neves MF, et al. Cigarette smoking and hypertension[J]. Curr Pharm Des,2010,16(23):2518-2525.
[8]Reed MB, Wang R, Shillington AM,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cohol use and cigarette smoking in a sample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J]. Addict Behav,2007,32(3):449-464.
[9]Puddey IB, Beilin LJ. Alcohol is bad for blood pressure[J]. 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2006,33(9):847-852.
[10]猶憶,胡承菊,謝玲,等.重慶市大足區(qū)高血壓患者健康相關知識及行為現(xiàn)狀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6,45(13):1824-1826.
[11]Jin J, Sklar GE, Oh VMS, et al. Factors affecting therapeutic compliance: A review from the patient’s perspective[J]. Ther Clin Risk Manag,2008,4(1):269-286.
[12]James PA, Oparil S, Carter BL, et al. Evidence_based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Report from panel members appointed to the Eighth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JNC 8)[J]. JAMA,2014,311(5):507-520.
[13]Brown MT, Bussell JK. Medication adherence: who care?[J]. Mayo Clin Proc,2011,86(4):304-314.
[14]Stefanov T, Vekova A, Bonova I, et al. Effects of supervised vs non_supervised combined aerobic and resistance exercise programme on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J]. Cent Eur J Public Health,2013,21(1):8-16.
[15]Sharma S, KC B, Alrasheedy AA, et al. Impact of community pharmacy_based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Western Nepal[J]. Australas Med J,2014,7(7):30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