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春
摘要:在中國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處于中心地位,擁有絕對的權威。在傳統的教師權威構成體系中,教師缺乏對學生的理解與尊重。而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權威面臨著新技術帶來的挑戰(zhàn)。因此必須兼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將尊重學生納入教師權威的重構體系,是新形勢下教師權威面臨的新問題的合理的解決方案之一。
關鍵詞:教師權威;尊重學生;個性化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14-0006-02
一、古代社會中教師的權威性及其成因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教師擁有絕對的權威,可以批評、訓斥甚至體罰學生,這種絕對的權威在古代中國的典籍里也多有體現。在明代黃佐《泰泉鄉(xiāng)禮·鄉(xiāng)校》中規(guī)定:“無故而逃學一次,罰誦書二百遍;二次,加樸撻,罰紙十張;三次,撻罰如前,仍罰其父兄”。由此可見,古代的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并且其權威性獲得了社會的普遍認同。
在古代社會中,教師能夠擁有如此高的社會地位,一方面原因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師尊徒卑的關系,可以很好地滿足封建統治的需要,使學生很早的就適應了制度化的領導過程,以便其通過科舉等選拔考試后入仕做官;另一方面原因是古代的中國長期處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缺乏獲取信息和知識的來源,因此對教師的依賴程度較高。隨著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的逐步確立,教育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愈來愈強,教學內容也從原始社會的傳遞生產和生活經驗為主轉向了以考試內容為主。作為教師,不但要具備淵博的學識,而且要鉆研考試方法與技巧,同時教師還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并能對學生在心智成長上加以輔導。因此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愈發(fā)突出,其權威性也毋庸置疑。
二、教師權威面臨的挑戰(zhàn)
1.社會的進步使得教師權威不斷面臨新的挑戰(zhàn)。進入了工業(yè)社會之后,在其初期階段,教學組織形式是相對松散的,入學時間、教學進度都不一致,這樣就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效率不高。針對這些問題,以夸美紐斯、赫爾巴特和凱洛夫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并完善了班級授課制理論,要求教師要按照固定的時間表和預先安排好的教學內容進行集體授課[1-3]。班級制的教學方式雖然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對教師而言同時面對多個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為了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必須將其置身至于教學的中心地位,進而愈發(fā)凸顯其權威。
隨著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研究的深入,教師在傳統教學中的中心和權威地位逐漸受到了人們的質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教育家赫爾巴特和杜威之間的爭論。不管是赫爾巴特的“教師中心”論還是杜威的“兒童中心”論,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可以從中看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師的權威性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
2.互聯網時代下教師權威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在信息化社會的大背景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人們可以方便地通過互聯網來共享資源,使傳承了千百年的師生面對面的教學方式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
(1)網絡的全面普及使得教育和教學資源的全球化成為可能,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觀看其他教師的現場教學或者共享的教學錄像,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不再局限于傳統課堂上的教師;
(2)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技術發(fā)展使得“碎片化”學習成為可能,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使得學習不再局限于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
(3)通過網絡共享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安排教學的內容和教學進度,使得學生不必再被動接受課堂上教師提供的教學內容。
隨著在線教育的市場不斷擴張,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構成極大挑戰(zhàn),教師不再壟斷知識的傳播和獲取,其權威在面臨著消解挑戰(zhàn)的同時也面臨著重構的機遇。
三、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教師權威的重構
1.新形勢下高校教師權威重構的必要性。新的形勢下有的學者認為教師已無存在的必要,主張完全消解教師的權威;有的學者認為教師仍然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獲取的環(huán)節(jié),主張完全保留教師的權威;還有的學者認為歷經幾千年的傳統教師權威已無法適應“互聯網+”背景下的現代教育,但教師仍然是教學中不可替代的因素,因此主張部分消解教師的權威,剔除其中的不合理成分,補充進合理的成分,即教師權威的合理重構。
在人類幾千年的教育發(fā)展史上,教師的權威歷經了原始社會、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和信息化社會的演變,其構成既包含經千年歷史沉淀下來的精華,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不合理的部分。首先,傳統的教師權威是封建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而樹立的,“天地君親師”這樣的排序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其次,傳統的教育是以通過國家選拔人才的科舉考試為目標,無論從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的選取都是教師決定的,學生無法參與其中;再有,傳統的應試教育體系是以多少人通過考試作為考核教師能力高低的標準之一,自然的教師也把學生的成績高低作為評判學生好壞的標準之一,學生的其他特長難以得到發(fā)掘和發(fā)展;最后,傳統的教學多為說教,部分教師特別是高校教師仍然沿襲著“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信息化社會的人才需求。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處于壟斷地位,學生及家長給予其充分的尊重,有時甚至可以說是盲從。反過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卻缺乏對學生的尊重與認同,這也是上述不合理部分存在的原因之一。
2.尊重學生是高校教師權威重構時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師面對的“95后”是生活在互聯網的一代。既然傳統的教師權威缺乏對學生的理解與尊重,那么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教師權威重構時就必須兼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將尊重學生作為教師權威重構時考慮的因素之一。正如文華學院的劉獻君校長指出,尊重學生是學校教育要重點關注之處[4]。
尊重學生的核心問題是在教師內心中學生與教師的相對位置關系問題。在教學活動中,雖然教師仍處于主導地位,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所在。教師只有放下權威的身段,將學生看作地位等同自身的個體,才能真正建立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而學生內心是渴望建立與教師的平等關系的。
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尊重學生就意味著要給學生以充分的選擇權。高等教育不是應試教育,該階段的學習注重對學生專業(yè)能力與工作能力的培養(yǎng),大部分學生都以畢業(yè)時找到理想工作作為短期目標。“95后”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明顯,其興趣、愛好、職業(yè)傾向等都不盡相同。全班同一張課表的課程設置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文華學院推廣的“一生一課表”就給學生以充分的選擇權,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
在設定教學生考核辦法時,尊重學生就意味著要引入靈活的、發(fā)展型的評價機制,不能將傳統的終結性和絕對性評價結果作為評判學生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在2017年1月發(fā)布的《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中,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精神與能力”部分指出,“完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課程體系和管理制度,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chuàng)新活動和創(chuàng)業(yè)實踐”。靈活的發(fā)展性的考核和評價機制能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預留足夠的時間與空間。
在新技術、新事物不斷出現的信息社會,尊重學生就意味著教師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并能夠堅持終身學習。高校教師在已有學科知識的基礎上,要有計劃、有目的地繼續(xù)強化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同時也要靈活地將現代的信息技術引入課堂。從簡單的黑板到多媒體、再到微課和慕課,將現代化的輔助教學手段融入教學之中,將會使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深刻,更加富有吸引力。
四、總結
教師的權威不是從來就有的,它隨著教育的產生而出現,又因為社會對教育重視的不斷增強,它也經歷了從弱到強的發(fā)展階段。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權威又面臨著新技術帶來的挑戰(zhàn),同時也迎來了教師權威重構的機遇。教師權威是一個復合問題,具有多元化的屬性。將尊重學生納入教師權威的重構體系,是新形勢下教師權威面臨的新問題的合理的解決方案之一。
參考文獻:
[1]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赫爾巴特,著.普通教育學[M].李其龍,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凱洛夫.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4]劉獻君.院校研究規(guī)范發(fā)展中的若干關系[J].中國高教研究,2016,(1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