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落實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推動和支持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來自全國各地的二百多名民族男高音歌者,齊聚天府之城—成都來參加以“唱響新成都、放歌新時代”為主題的首屆中國民族聲樂男高音藝術論壇,可謂是中國民族聲樂學術的一大盛事,搭建平臺、展望未來,給全國各地的音樂院校、民族聲樂學習者和愛好者帶來了福音。
關鍵詞:中國民族聲樂;男高音;民歌;聲樂訓練
這次論壇主辦單位是中國—東盟藝術學院,協辦單位是中國民族男高音聲樂藝術研究會,論壇時間:2018年4月1日—4月7日,地點:中國—東盟藝術學院成都大學校區(qū),這次論壇聲樂公開課、聲樂講座和分組交流連續(xù)7天,18場次,場場精彩,倍感深受。
一.孟玲之《因材施教,切忌克隆》
教學要因材施教,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教會他們做人道理。
教育教學不能“千人一面,萬人一身”,要與學生建立心與心的交流,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懊總€人都走自己的路,不一定去克隆別人,但可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老師不止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人,學生一定要把一撇一捺寫好”, “好好做人,好好唱歌”,要學會感恩,坦蕩做人,與人為善。
二.鄒文琴之《我對中國民族聲樂訓練的幾點思考》
聲樂是一種與人類交流情感最簡單、最直接的音樂形式,是以人體為樂器,通過發(fā)聲技巧技術,以音樂旋律和語言相結合,以表達作品的情感風格。
民族聲樂是中國音樂多種形式的一種,它有如下的特點:第一,它不同于戲曲,不同于說唱,不同于原生態(tài)民歌,民族聲樂吸取和綜合了這三者的風格、韻味、特點、特長,以其為基礎,得以升華,建立起來一種新的綜合式的音樂形式。第二,民族聲樂脫離不了我們的民間音樂,民間音樂一直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chuàng)作源泉。第三個,民族聲樂的歌唱語言是以北京話為基礎,普通話為標準,遵循了漢語的特點。咬字準確很重要,要把普通話說好。第四,民族聲樂是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它是以唱為主,附以表演來突出人物,突出音樂,增強表現力。
歌唱技術包括四點:位置、氣息、語言、動作。中國作品的特點共有四點,第一,中國作品講內涵,內涵就是修養(yǎng),文化修養(yǎng)、音樂修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人品修養(yǎng)。第二,中國作品很含蓄,含蓄是內在的。第三是意境,意境就是想像力,要加強平常的觀察力,遇事才會有想象。不喜歡看書的人意境就少,想像力就不豐富,就不幽默。第四個是畫面,內心的感受,通過眼睛告訴大家。
三.吳扎拉·濤之《求同存異合而不同.如何把握中國少數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
何為“求同存異,和而不同”?要從“中國少數民族聲樂”,“中國民歌的分類”,“對‘風格’、‘民族風格’、‘演唱風格’的闡釋”,“如何把握和演唱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民歌”等四個方面多維度分析,民族聲樂的不同演唱風格以及地域對風格形成的影響。我認為,中國少數民族聲樂藝術與漢族聲樂一起在中國聲樂歷史發(fā)展的各個階段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各民族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其他各族的演唱風格。要理性對待少數民族音樂,多一份尊重與關愛,以此才可避免在基本文化理念上陷入狹隘、短淺、片面的誤區(qū)。
四.劉淮保之《聲樂演唱基礎訓練漫談》
我認為,人體有提供動力的呼吸器官,發(fā)生器官,共鳴器官,還有由唇,齒,牙,舌,喉組成的吐字器官,就像是一個樂器。吸氣肌群和呼氣肌群形成有彈力的壓力,從而產生動力。發(fā)聲也講究氣與聲的結合,形成氣息壓力,氣息作用于聲帶,形成弓弦關系,這種關系可以用嘆氣的感覺找到基音,金通過共鳴器官的擴音,你得到歌唱所需的聲音。吸中有嘆,嘆中有吸,讓小腹與橫隔肌相互配合。演唱中必須使用混音,混音即真音與假音的結合,而且必須讓聲音抖落起來,形成正確的泛音。用半打哈欠辦法,吸氣狀態(tài)和嘆氣結合后形成氣息的形狀。用快速吹蠟燭的方法來找到氣息的支撐點。演唱者必須了解歌曲的背景,看懂歌詞并理解內涵;還要了解歌曲的地域文化,歷史文化,把握好風格。
五.胡郁青之《20世紀中國民族聲樂發(fā)展與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
民族聲樂其實就是民族歌唱。廣義上,民族聲樂是包括傳統的民歌、戲曲、曲藝演唱及帶有民族風格的歌曲在內的各種演唱;狹義上,是指在演唱民族風格聲樂作品時的技法和規(guī)律。
民族聲樂史有三個重要的轉型時期:一是,辛亥革命時期,學堂樂歌為后來中國民族聲樂借鑒西洋美聲唱法而創(chuàng)立新型現代民族聲樂體系作了充分思想準備;二是,新中國成立至文革前,在歌劇《白毛女》的影響下產生了一大批優(yōu)秀新歌劇,民族聲樂的音樂教育也被大力發(fā)展;三是,改革開放以后,音樂藝術在民主政治的環(huán)境中迎來了真正春天。她感慨自己能有幸出生于50年代末,親眼見證民族聲樂半個多世紀的蓬勃發(fā)展。
六.鄭茂平《中國民族聲樂的“韻味”及其內在心理機制探討》
中國民族聲樂和西洋聲樂審美的最高境界是不一樣的,中國的民族聲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韻,而西洋是美。這個“韻”有三個層面,一個是神韻,一個是義韻,一個是氣韻。神韻所體現的是從事民族男高音自己所特有的氣質,氣質反映出來是神韻;義韻,每一個民族聲樂作品所表達的意義層面,每個人的理解不盡相同,但是你必須要有表達,這個意義才清楚。第三個是氣韻,氣是流動的形態(tài),所謂的民族聲樂,要強調流動,這個流動不僅是氣息和聲音線條的流動,更重要的是表達方式在一個連續(xù)的過程之中。
綜上所述,各位老師從不同領域角度分析了自己對民族聲樂演唱的看法,指出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fā)展目前的現狀和問題,同時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意見建議,對于推動和支持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文獻價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希望我的聲樂學習筆記與體會對廣大民族聲樂學習者和愛好者有所幫助,在民族聲樂藝術的奮斗中,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走出一條適合自己音色的歌唱道路。
注釋:
[1]孟玲:聲樂教育家,解放軍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
[2]吳扎拉·濤: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聲樂演唱與理論研究方向博士后,中國民族男高音聲樂藝術研究會副會長。
[3]胡郁青:成都大學二級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4]鄭茂平:中國音樂心理學會常務理事,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院長。
[5]王志昕:中國歌劇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文化部全國青聯委員,文化部全國優(yōu)秀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6]劉淮保:邵陽學院音樂系主任,教授。
作者簡介:
盧玉林,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人,中共黨員,四川理工學院音樂學院藝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族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