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夏季,在故宮的文化殿和和午門分別舉辦了“鐵筆生花——故宮博物院藏吳昌碩書畫篆刻特展” “清平福來——齊白石藝術特展”,筆者有幸觀展,大師書畫展就在眼前,它們是那么近又那么遠,作為觀展者我們觀看畫展時到底在看什么?我們?yōu)槭裁磥砜凑??作為“外行”的普通大眾該如何正確打開看展的方式?一系列的問題響徹在頭腦,引發(fā)思索,也喚起筆者解決問題的決心。
關鍵詞:觀展人;藝術欣賞;形式;內(nèi)容;共鳴
一、觀看展覽現(xiàn)象分析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國家倡導的“文化自信”,眾多的展覽向大眾免費開放,大眾也更加重視自我的藝術審美修養(yǎng),紛紛走向藝術展覽。北京這座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在這個炎炎夏日里于故宮博物院展覽了“南吳北齊”的書畫展,不同的場館,同樣熙熙攘攘的參觀者潮流,筆者想去細細品讀每張畫背后的故事,然而周圍討論的聲音更多引發(fā)筆者的思考“看展覽我們在看什么?”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 筆者在“鐵筆生花”展廳進門處聽到這樣的聲音, “這個人好丑啊,怎么還拿來展覽”,“這個荷花畫的挺好的,來媽媽給你拍張照發(fā)個圈”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嘻嘻的說笑著,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美術教育形同虛設,才有了上文中母子兩人幼稚的評語。這位媽媽代表了一類人,沒有受過相關美術教育或?qū)拿缹W知識儲備,所以看不懂作品是能理解的。雖然也看到專業(yè)人士在仔細研讀作品但只是少數(shù)。經(jīng)過調(diào)研和查找資料,觀展人可以分為四類:放松身心型、娛樂探奇型、接受教育型和研究創(chuàng)造型,[1]所以當我們走進展覽館自我的藝術素養(yǎng)真的提高了么?
二、觀看展覽的打開方式:
觀展是大眾了解藝術作品的最初鏈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審美素養(yǎng)。筆者一直很疑惑為什么一場展覽只有內(nèi)行人才能看懂,外行看展的正確打開方式該是如何呢?筆者將觀展分為三步走的方式:觀展前、觀展中和觀展后。
(一)觀展前:
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面對琳瑯滿目的展覽觀眾該作何選擇?筆者認為觀看展覽有兩種情況,其一,目標明確了解自己的喜好直奔某專題展覽去,比如此次的北京故宮“清平福來——齊白石大展”,筆者對白石老人有一定的了解,此展必須去。其二,目標不清,恰巧聽到或看到展覽的宣傳信息,不清楚有沒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就想來,比如:“鐵筆生花——故宮博物院藏吳昌碩書畫篆刻特展”,筆者僅僅是聽到朋友談起就跟著一起來了。
對于自己不是很清楚的展覽,筆者認為要提前做下功課,提前上網(wǎng)搜集展覽相關信息。若不是提前了解,筆者也可能鬧出母子二人的鬧劇,此幅畫為著名畫家任伯年為早年的吳昌碩畫的一幅作品,其剛剛上任為一小官吏,生活貧困潦倒,這幅畫正體現(xiàn)了早年吳昌碩的處境,恰恰與展覽尾聲處“大腹便便”的吳昌碩畫像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觀展中:
觀展像一個不斷探索的旅程,觀者要做的就是用心地享受這場視覺旅程。面對藝術作品因人的主觀能動性會有不同的認識,但凡事都有共性,在看展中我們是否有統(tǒng)一的大眾標準,讓“外行”也能看懂作品,有所收獲呢?
當我們到展覽現(xiàn)場時,首先要對此次的展覽現(xiàn)場有個總體的了解,一次的觀展也是一次時間與空間的對話,以“鐵筆生花——故宮博物院藏吳昌碩書畫篆刻特展”為例,展覽分四個單元,其中“融古開今”單元,將吳昌碩與明清畫家作品放在一起展覽,作品進行直觀對比,體現(xiàn)了前輩寫意花卉技法的對吳昌碩的影響。在 “石交傳馨”單元中,既有吳昌碩與他人的合畫作品,也有受吳昌碩影響的后代大師的作品。筆者能夠感受到吳昌碩對前輩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以及對后輩畫家的深遠影響。
“致廣大,盡精微”。不下百幅作品靜靜的等待我們?nèi)ベp析,正如點餐,貴在少而精,囫圇吞棗吃一番,也失去了它的美味。在對展覽的整體了解后,我們只需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品進行詳細了解。既然選擇了來觀展,定是對此展覽有心理定向和期待,[2]觀者可以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對展覽的作品進行大膽猜測。以“清平福來”展覽為例,筆者對白石老人的山水畫《桃花源》有很大的興趣,形式上構圖新穎別致,體現(xiàn)了空間感、韻律感。內(nèi)容上描繪了高山深處的桃花源。作品中還有不可忽視的款識:“平生未到桃源地,意想清溪流水長。窮恐居人破心膽,揮毫不畫打漁郎。戊寅”細看此年為1938年,正是盧溝橋事變之年,平實的畫面增添了幾分家國情懷。構圖和意境關系十分密切,看似無心實則精心安排。注釋也不可小覷,大多有作者、創(chuàng)作日期、素材、尺寸、創(chuàng)作背景等,看看作品是否與自己最初的解讀有一定的吻合度,即使沒有太多的吻合也不要緊,重要的是觀者用心的去解讀與否,以及作品帶給你的情感共鳴。此外還可以從作品形式的視覺形象、造型、材料、肌理、線條、色彩、明暗、主次、疏密、虛實、呼應以及內(nèi)容的題材、主題、作者的思想情感、意蘊、意境等方面進行賞析。
一般深入觀察一件作品筆者建議不超過五分鐘,繼而轉向另一件你感興趣的作品,觀看新的作品與之前知識儲備中的作品進行比較,體會不同作品的獨特之處,將打開藝術的另一番天地。
(三)觀展后
一場展覽結束觀者收獲頗豐,對于自己感興趣的作品大家可用手機拍下作品的整體、局部、注釋等信息,除了曬到朋友圈的,筆者認為可以將其導出到電腦里,還可以領取展覽的宣傳冊,作為日后對藝術的深入了解和學習。最后,一天的所思所想將它們記錄到自己的生活錄中,在提升藝術素養(yǎng)同時也豐富了生活。
三、看展覽我們在看什么
看展覽我們在看什么?筆者認為我們可以看展覽的整體布局或藝術作品的細節(jié)如:作品形式和內(nèi)容等相關元素,但最重要的是看作品給觀者內(nèi)心帶來什么樣的感觸。如果觀者能與展覽的某件作品產(chǎn)生共鳴,那么此次觀展不虛此行。正如羅伯特·亨利所說:“只要你為人誠實、正直,并擁有一顆求知與好奇的心,你就能看懂藝術。你并不需要接受過專業(yè)的美術教育,你只需以開放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就能看到藝術的美好。”
參考文獻:
[1]王智遠.《參觀動機與博物館宣傳策略的應對性思考》[J].博物館研究,2007,4:14-18
[2]王宏建.《藝術概論》 [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10:343
作者簡介:
韓靜,1991年3月,女,漢族,山東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xiàn)就讀于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學科教學(美術)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