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人文精神是當今文博工作者的責任擔當。日照地區(qū)歷史悠久、文教發(fā)達。但是,目前對日照地區(qū)科舉制的研究還相對薄弱,研究和宣傳都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即從張行簡“一門五進士”家族著手,對其家族科舉狀況進行考證,進而分析了產生的原因和對日照地區(qū)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金朝;日照;張行簡;科舉
山東日照,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代多人杰。特別是進入科舉時代后,更是人才輩出,孕育了張氏、丁氏、管氏等科舉望族。宋金時期戰(zhàn)亂頻仍,日照地區(qū)一度被納入金朝版圖,科舉制方面研究較為薄弱。在此,筆者以金朝日照張氏家族為切入點,考略了當時日照地區(qū)科舉狀況,敬請方家指正。
一、張行簡家族科舉考證
日照張行簡家族是科舉望族,有“一門五進士”、“五賢”之美譽。對其家族變遷考略可知:“張氏始祖如玉,始居城陽,二世宗愈始遷日照占籍太平橋。即:海曲太平橋張氏。三世袞;四世莘卿,五世長暐、次曄;暐子:行簡、行信。莘卿、暐、曄、行簡、行信五人號曰五賢。”[1]據清·光緒版《日照縣志》載:“張莘卿,天德三年進士。官至朝散大夫、鎮(zhèn)西軍節(jié)度使,爵縣男。有傳。張暐,正隆五年進士。官御史大夫,以武安軍節(jié)度致仕。有傳。張曄,進士。官莒縣丞。張行簡,大定十九年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太保、翰林院學士承旨。謚文正。有傳。張行信,大定二十八年進士。改名行忠。官至禮部尚書、參知政事。有傳。”[2]
中華書局版《金史》中,張暐、張行簡、張行信皆有列傳,分別記載在《金史》卷160·列傳第四十四和卷170·列傳第四十五:“張暐字明仲,莒州日照縣人。博學該通。登正隆五年進士。行簡字敬甫。穎悟力學,淹貫經史。大定十九年進士第一,除應奉翰林文字。張行信字信甫,先名行忠,避壯獻太子諱,改為。行簡弟也。登大定二十八年進士第?!盵3]
經校對,筆者發(fā)現(xiàn)兩處區(qū)別:一是中華書局版《金史》中并沒有張莘卿的列傳,光緒版《日照縣志》中則記載張莘卿有傳,或在別版本史書,有待進一步考證。二是清·光緒版《日照縣志》稱“張行信改名行忠”,而中華書局版《金史》記載,張行信為避諱金朝莊獻太子完顏守忠而將“行忠”改名為“行信”,并專門注釋:“按[行忠]中州集壬集小傳作[行中]”[4],這應該是準確的,與地方志的記載有所區(qū)別。
二、日照第一位進士和第一位狀元之考證
很多文章認為張莘卿是日照地區(qū)第一位進士,但并非如此。日照現(xiàn)可考證的首位進士是密州莒人(現(xiàn)莒縣)王子輿,于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中進士。而張莘卿進士及第為1151年?!胺菜牡青l(xiāng)書,三為舉首,遂中天德三年(1151年)甲科”。[5]兩人前后相差168年。
張行簡(?~1215年),字敬甫,謚文正,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中詞賦科狀元及第。在此與王子輿中進士期間,日照地區(qū)未有狀元及第的記載。因此,張行簡是日照地區(qū)有史可考的第一位狀元。
三、張氏家族科舉成功的原因分析
張氏家族的成就在中國科舉史上留下濃重一筆。除了張莘卿三代五進士外,其后人科舉入仕的非常多。特別是張行信一脈,“諸子侄多中第居官”[6]。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環(huán)境的影響。一是金朝因襲漢族科舉制度,為其提供了直接客觀條件?!督鹗贰肪?1《選舉制》載:“金承遼后,凡事欲軼遼世,故進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損之?!盵7]二是經歷宋金戰(zhàn)亂后,中國文化中心再次南移,文化人士北消南長,金朝的科舉競爭壓力相對較小?!敖鸪M士科取士總人數(shù)在5000—6OOO之間,平均每次人數(shù)在150人左右?!盵8]三是張莘卿、張暐、張行簡中進士時分別為天德三年(1151年)、正隆五年(1160年)和大定十九年(1179年)。此時,金朝和南宋對峙的局面形成,經金世宗和金章宗兩代人努力經營,社會矛盾緩和,處于盛世時期,為其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二)個人聰明才智和勤奮努力。據清·光緒版《日照縣志·藝文志》之《金張莘卿墓碑》記載,張莘卿“幼強學自立,家貧無師,閉門獨學,日誦千余言,祁寒弗暑。宋末兵革,……人不聊生,公攜策負書之田間,躬勤耒耜,自課不輟?!盵9]可謂勤奮好學的寒門才俊。張暐“博學該通”,張行簡“穎悟力學,淹貫經史”。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刻苦努力為科舉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家學、家風的影響。張氏家族十分注重家學、家風教育。張莘卿不置產業(yè),認為由學入仕是最好的出路,并灌輸給后輩:“士能力學以至祿仕,衣食自奉取給公家,仰視俯育終身優(yōu)裕?!盵10] 張暐也十分重視教育,“暐自妻卒后不復娶,亦無姬侍,齋居與子行簡講論古今,諸孫課誦其測?!盵11]良好的家風、家學為后輩提供了良好的榜樣。張行信居官之后“日書經書五百字為課,寒暑不廢者四五十年”[12]。因此,張氏家族能夠成為書香門第,禮學世家。
四、張氏家族科舉對日照地區(qū)的影響
古代日照遠離政治文化中心,地理位置偏僻,教育落后。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置日照鎮(zhèn)。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置日照縣。明代狀元焦竑在《修尊經閣記》中提到:“其(日照)地狹陋而鄙樸,弦誦之聲渺然無聞,而科目之寥寥,久矣?!盵13]明朝日照教諭鄭鐄在《修明倫堂碑記》中稱:“日照有學將兩百年于茲,肇始于金人升鎮(zhèn)為縣,重立于國朝洪武初年?!盵14]可見,日照地區(qū)學校教育的發(fā)展起步較晚。雖沒有史書明確記載日照的升格和學校的發(fā)展是因為張氏家族,但此時張氏家族三代科舉入仕,逐步進入金朝廟堂,能夠產生一定影響力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而張行簡后主持修建了日照縣的“魁文書院”,培育大量家鄉(xiāng)人才,直接證實了張氏家族對家鄉(xiāng)的關心和支持。因此,張氏家族科舉盛況不僅展示了日照人民的聰明才智,還對日照地區(qū)社會地位的提升、教育的發(fā)展等產生深遠影響。
綜上所述,張行簡家族作為日照地區(qū)第一個“一門五進士”和產生日照第一位狀元的家族,不僅折射出金朝時期科舉制狀況,也體現(xiàn)了金朝時期日照地區(qū)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和日照人民的勤奮智慧,也對日照地區(qū)社會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等產生了積極的深遠影響,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弘揚。
參考文獻:
[1]杜樹景《莒州望族考略》
[2] [5][9][10][11][13][14]清·光緒版《日照縣志卷六·選舉志》
[3][4][6][7]《金史》中華書局
[8]呂思勉《中國通史》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2](金)元好問《中州集》卷9《張左丞行中小傳》
作者簡介:
郭運功,日照市博物館,文博館員。
岳 麟,日照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