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的原生自然風貌是形象化體現(xiàn)城市景觀特色的基本要素,它們可以塑造出不同風格和特色的城市景觀,彰顯城市的鮮明個性,從而具有突出的審美特征和審美價值。本文從尊重地形地貌、運用鄉(xiāng)土植物兩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在維護城市的原生自然風貌的前提下,塑造出城市景觀獨特的美學風格。
關鍵詞:原生自然;城市景觀;特色;美學風格
凱文·林奇在其作《城市形態(tài)》中提出:“一個城市可以感受的特點是衡量一個好城市的標準之一,而最簡單的感受形式就是‘地方特色’,因為它是一個地方的場所感,是區(qū)別一個地方與另一個地方的差異,能夠讓人們喚起對一個地方的回憶,這個地方可以是生動的、獨特的,至少是有特別之處、有自己的特點的。”①文中所指的“地方特色”即指城市的原生自然風貌。
原生自然景觀是一個地區(qū)所有自然因素的總和,具體解釋為地球外部可見的、可觸摸的表面,包括植被、裸露的土地、冰雪、水體,具體來說,原生自然景觀主要由地形、土壤、氣候、植被、水源、交通位置等要素組成,它們對于生命的產生、形成以及人類的活動等都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也直接決定著一個城市的風貌外觀。由此可見,一個城市原有的地理地貌所形成的地形特色和場所感,具有強烈的意象性與識別性,能使人們對它們產生深刻的審美印象和特殊的審美情愫,是形成城市景觀特色美的基礎。人類在面對原生自然時的情感反應是變化多端的,比如我們可能會突然從某個自然風貌中感受到瞬間的愉悅,甚至突然爆發(fā)出的更加強烈的審美感受,這種反應的觸發(fā)有可能是來自于觸覺、嗅覺或者視覺,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愉悅。
城市的原生自然風貌是在物質形態(tài)上體現(xiàn)城市景觀特色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不同的氣候水文、地質地貌、生物環(huán)境可以塑造出千姿百態(tài)、各具特色的自然美景。當這些天然且具有鮮明個性的自然風貌融入城市以后,又和城市中其他人文景觀相互作用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觀,并最終塑造出令我們傾慕不已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風貌外觀。
但是,事實上,在城市化建設運動過程中,“速成式”景觀穩(wěn)步跟進,形式主義的城市景觀建設理念根深蒂固,許多城市的建設越來越漠視原生自然地貌和地域的天然布局,城市原有的地勢優(yōu)勢和格局越來越趨于同化,由于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及實踐經驗,模仿成為了大家不二的解決方案。很多城市開始景觀復制工程,從同樣的草坪,到類似的街區(qū)景觀、城市風貌大量出現(xiàn)在不同地域的城市之中,這種抹殺城市個性,忽略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切斷城市文脈的景觀規(guī)劃使得城市漸漸喪失了原有的風貌特征和情調,城市建設逐漸成為一種統(tǒng)一的標準化建設。以三峽水利工程為例,盡管三峽大壩的建設的確在發(fā)電、蓄洪方面造福了沿岸居民,但從景觀美學上來說,也使長江三峽失去了以懸崖絕壁、水流湍急、山高峰秀、水曲回環(huán)的峽谷風光而聞名的自然景觀氣勢和風貌,失去了“長江三峽”的神韻和精髓,更為失落的是那些流淌在傳統(tǒng)文人血脈里的那些“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滟滪大如斗,瞿塘不可走”三峽情結,以及那些棧道、纖夫、船工號子、下里巴人這些典型的三峽形象,都從此失去了物象憑依,憑空留下一串喟嘆和唏噓。因此,在這種城市建設的困局下,探討如何在保護原生自然的基礎上來進行城市景觀設計就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具體說來,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保護原始的地形地貌。地形和地貌是一個城市的天然骨架,山地城市、山平原城市和濱海城市、高原城市因地形地貌的巨大差異,所表現(xiàn)出來的地域特色也是各不相同。比如山城重慶,長江、嘉陵江橫跨城區(qū),造就了特殊的兩江一案,由于其地形特殊,因此在城市建設上無法做到像北方平原城市一樣統(tǒng)一規(guī)劃,其城市建筑通常是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形成一種視覺上的錯落有序、層次之美。在重慶沿江兩岸的山坡上,經??梢钥吹桨陀鍌鹘y(tǒng)的民居“吊腳樓”,這些吊腳樓多數修建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后,分布于臨江門、化龍橋、石板坡、厚慈街和川道拐,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慶吊腳樓的獨到之處。每當夕陽西下,遠眺這些高低錯落、起伏跌宕的木樓,點點燈火,有時明亮,有時眩目,猶如在觀賞寫意山水,使整個城市靈動跳躍起來。如今,盡管這些傳統(tǒng)的巴渝文化遺產“吊腳樓”已經被時代所淘汰,但其作為“山城”的一大特色,對近年來重慶的城市景觀建設仍有相當大的影響。比如石板坡的舊房改造,二廠的文創(chuàng)區(qū)、洪崖洞的城市陽臺、沙濱路的建設等都在有意識地融入這一地域特色。這些“現(xiàn)代吊腳樓”,有的依崖附壁,有的臨坎吊腳,以尊重原生地形地貌的方式延續(xù)了富有傳統(tǒng)特色的景觀風貌,形象地構成了一個錯落立體的山城重慶,既使巴渝特色的傳統(tǒng)建筑受到了合理的保護,又在繁忙高效的現(xiàn)代生活中有效地傳承和延續(xù)了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從美學和文化兩方面來講,都是獲益良多,值得借鑒與推廣。
第二,運用鄉(xiāng)土植物。植物作為城市景觀最獨特最自然的一筆,在城市景觀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其生態(tài)及景觀效益是其他景觀設施不可比擬的。而近年我國多數景觀建設對植物群落的營建方面缺乏考慮,本地的鄉(xiāng)土植物大多遭到排斥和冷落,城市植物景觀建設幾乎僅停留于機械性的“種樹”工作上。尤其在一陣“草坪熱”和“大樹移植熱”后,我國多個城市都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植物景觀的設計,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這個有機體建設,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才能長期為城市服務。
而鄉(xiāng)土植物作為一個區(qū)域經過長期的物種演替之后,所生存下來的最能適應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自然植物,其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生命力頑強,維護成本低,鄉(xiāng)土植物的采用一方面可以凸顯本地特色,增加自然野趣,另一方面還可以構筑穩(wěn)定的自然生物群落,維持生態(tài)的多樣性。當然,鄉(xiāng)土植物不但能夠準確地反映出該地域的自然特點,而且還蘊含著更深層次的社會體驗和文化含義。我們從植物景觀中品出的不僅是一個地域的自然風貌和植物景觀,還是一個地域的精神與象征。所以說鄉(xiāng)土植物不僅是一個單純的樹種,更是蘊含了一種文化。所以,在城市綠化中,應該盡量選擇適應當地自然條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鄉(xiāng)土植物,采取因地制宜、適地種樹的原則,根據不同的地域氣候特點、不同的立地條件,以及不同城市綠地的功能特性、造景原則等來合理地選擇鄉(xiāng)土植物,如此既可以有效適應當地的環(huán)境并達到最佳的景觀效果,同時更有利于營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觀,增強地域的場所感,從而創(chuàng)造出具有地方文化色彩和當地自然風韻的城市景觀。
綜上所述,失去了城市中原本擁有的自然景觀特色,其實上就是失去了人與自然和諧的整體景觀之美,因為沒有地方特色和個性特征的自然風貌外觀,只能依靠大自然本身的形體、色彩、姿態(tài)和容貌,給人短暫的吸引和愉悅,卻不能深深地浸染留存于我們的記憶和體驗中。我們只有通過感受一種自然個性和地域的風味,才真正地體味出一處自然景觀的神韻與風骨,并隨著歲月的更替和傳統(tǒng)的浸潤而深入我們的生命與靈魂,塑造出我們獨特的精神氣質。
因此,在新一輪的城市改建浪潮中,唯有抱著繼承和發(fā)展 \"天人合一 \"的傳統(tǒng)哲學理念,尊重與順應所在地域的原生地形地貌,以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為基礎,將城市原生自然加以合理應用,將景觀融入周圍的環(huán)境之中,才能充分展現(xiàn)出自然山水的神韻,并形成特有的地域風貌,使一個城市 “看上去如同從場地中生長出來,并且被塑造成與周圍的環(huán)境仿佛和諧共生一般?!雹趶亩刮覀冊诔鞘芯坝^建設中,創(chuàng)造出富有生態(tài)環(huán)境特色的城市風格和城市個性。
注釋:
①【美】凱文·林奇著,林慶怡、陳朝暉、鄧華譯,城市形態(tài)[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93.
②Frank Lloyd Wright. “In the Cause of Architecture I” 轉引自:【加】艾倫·卡爾松 自然與景觀[M] 陳李波,譯. 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