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廂記》創(chuàng)作于1952年,當時的上海越劇院與芳華越劇團都演繹了這部劇,上世紀九十年代,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版本的《西廂記》也和觀眾見面了,該劇是越劇舞臺上的典型代表作。不管是哪個版本,對該劇的人物塑造包括戲劇風格都存在背離之處,所以,也可將其視為一部非典型性的越劇劇目。
關鍵詞:西廂記;審美;情感價值
一、態(tài)度曖昧的佳人對“主情”的稀釋
越劇的傳奇色彩非常濃厚,所以,越劇中的女主角也多是忠于愛情、坦率、真性情的女子,性格真實。比如《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女性形象,都非常符合這一特點,但是《西廂記》卻預期不同。越劇開始演出《西廂記》的時間可以追溯到“三花”之后筱單桂與姚水娟時期,不過最具影響力的《西廂記》全本越劇是在1952年出現(xiàn)的。當時出現(xiàn)了兩個越劇版西廂記,主演分別是王文娟和徐玉蘭,他們作為總政文工團的代表登上了首屆全國戲曲匯演的舞臺,演繹的宋之改變的版本,演出形式和沖突模式都以京劇范式為標準,舞臺上只有一桌兩椅、完全不用布景,高度程式化的虛擬表演與越劇傳統(tǒng)風格很不協(xié)調,其效果不理想自是意料之中。另一個則是芳華越劇團上演的版本,尹桂芳主演,連演 100 多場,創(chuàng)下驕人的上座記錄。但兩個版本的 《西廂記》都未能奠定其經(jīng)典地位。1953 年,基于周恩來總理的指示,華東越劇實驗劇團開始排演《西廂記》,是一王實甫的雜劇改編而來,并結合何人的改變本內容,由蘇雪安執(zhí)筆改變。這一版本的在趕排后曾赴京演出,12月1號,我國劇協(xié)聯(lián)合召開座談會,光未然、田漢、張庚等人均參會,并提出了一些觀點。1954年11月,經(jīng)過修改的《西廂記》在登上了華東區(qū)西區(qū)觀摩演出的舞臺,劇本、導演、演出均受好評。1955 年劇本被收入《華東地方戲曲叢刊》,1959 年劇本單行本 出版。至此,一部基于政治任務而排演的劇目歷經(jīng)京、滬兩地文藝界的群策群力,基本奠定其舞臺地位。該版本經(jīng)由袁雪芬、徐玉蘭、呂瑞英、范瑞娟、傅全香、張桂鳳等名家演繹后傳承至今。
二、審美情感的基本內容
在唐代元稹的《鶯鶯傳》中,張珙始亂終棄的人物形象被刻畫的非常生動,在董解元筆下他變?yōu)椤笆┒髑髨蟆钡妮p薄才子,直至王實甫的《西廂記》,他仍未能改變“風魔酸丁”的負面形象。越劇本中的張珙雖負面形象有所減少,但對鶯鶯的情欲視角并未改變?!绑@艷”時他暗自思量要殷勤問候小紅娘,以便“與多情小姐通歡曲”;“酬韻”時他月下思念鶯鶯,想到的也是她“齊齊整整,裊裊婷婷”的女性體態(tài)。反觀越劇舞臺上的其他才子,雖也風流多情,看待女性的視角卻多是詩情、琴韻,是對其才藝、品行的仰慕與欽佩,而非張珙那種基于感官欲望的意亂情迷。如潘必正初與陳妙常碰面,沒有特別留意她什么便匆匆而下,顯然他秉承“非禮勿視”之訓,不曾肆意打量陌生女性,此后是聽其琴音、驚其才華方萌生親近她的念頭;而在越劇《沉香扇》中,奉母命探親的書生徐文秀偶遇兵部府蔡小姐,直接發(fā)出“觀音出現(xiàn)”的驚嘆,對其樣貌、姿容卻無任何描述。林語堂曾經(jīng)言道,中國人缺乏欣賞人體美的傳統(tǒng),“因為婦女的身體,作為身體,中國人沒有能夠欣賞,這種欣賞在藝術上很少見到”。一旦進入公眾視野,女性身體多半淪為男性欲望的載體,以女子扮演為特色的越劇深諳這一點,與西方將悲、喜劇明確劃分的方式不同,中國古代戲劇家更推崇“悲喜沓見,離合環(huán)生”的戲劇形態(tài),在他看來“令人泣”的悲劇應當接受“令人笑”的喜樂元素,《西廂記》恰是這一理觀念的結晶。無論經(jīng)典版還是浙百版,越劇改編《西廂記》之時都無法彌除該劇“悲喜沓見”特質,浙百版《西廂記》“化悲為喜”的訴求更是彰顯,隨著該劇目文化部“文華獎”、中國戲曲學會“金盾獎”、第三屆中國戲劇節(jié)大獎等多個獎項的獲得,其影響力日趨增強。由此,越劇舞臺便增添了一部戲謔與悲情共融,非悲非喜、卻也亦悲亦喜的另類戲?;蛟S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浙百版《西廂記》在以張珙視角描摹鶯鶯時,也會出現(xiàn)“月殿嫦娥離碧霄,她梨花帶雨啼更嬌?!敝惖拿枋觥?/p>
三、結語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我們不可以提出讓悲劇給我們帶來各種快感,而只應期待它給我們帶來它能夠帶來的快感。所以,在創(chuàng)作悲劇時,應避免一些滑稽詞匯,從而做到“結局的單一性”,如果悲劇中出現(xiàn)“滑稽詞句”以及因果報應的“雙重結局”,會讓悲劇快感的獨立性大打折扣。伏爾泰也曾批評莎士比亞說:莎士比亞在悲劇中融入了“怪異笑劇”成分,這是一種不了解藝術規(guī)律的表現(xiàn),也絲毫沒有趣味性。
參考文獻
[1]汪龍麟. 《西廂記》明清刊本演變述略[J]. 北京社會科學,2012(04):49-55.
[2]文軍,郝淑杰. 《西廂記》英譯研究在中國[J]. 英語研究,2012,10(03):44-48.
[3]奚如谷,伊維德,吳思遠. 王實甫的《西廂記》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J]. 國際漢學,2015(02):121-130.
[4]郝青云,王清學. 西廂記故事演進的多元文化解讀[J].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8(04):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