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民族音樂凝聚了歷史文明的精髓,內涵深刻、特色鮮明,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樂傳承發(fā)展正面臨著挑戰(zhàn)與危機,我們要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有正確的認識,而高校作為我國傳承發(fā)展民族音樂的重要基地,必須使學生了解民族音樂的價值并采取適當的對策促進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發(fā)展。
關鍵詞:多元文化;高校音樂教育;民族音樂;傳承;發(fā)展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一)民族音樂教育的情感體驗價值
高校民族音樂教育主要在于以審美為核心的情感教育。民族音樂反映著本民族的生活習俗、審美心理、文化傳統、思想情感等,其強烈的情感力量是不可替代的。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能夠充分發(fā)揮民族音樂教育的審美作用以及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獨特的情感力量。
(二)民族音樂教育的文化傳承價值
民族音樂作為人類眾多文化之一,它伴隨著人們世世代代的生活和成長,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民族音樂文化有其深厚的民族情結,特別是一些有教育意義的題材,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因此其擁有很高的文化傳承價值。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加強民族音樂教育,它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可以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在這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民族音樂教育過程中,必須讓學生明白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從而更好地進行高校民族音樂教育。
(三)民族音樂教育的社會交往價值
在社會生活過程中,人們尤其注重音樂的社會交往價值,也即音樂的傳意功能的發(fā)揮。例如,在我國南方或是國外的諸多民族中,有些樂器作為表意工具,在各種交際實踐活動中被廣泛地運用,不僅促進了人際溝通,也發(fā)揮了自然口語所無法實現的遠距離傳遞功能,打破了自然口語在傳播空間上的局限。我國音樂教學大綱對民族音樂教育的社會交往價值也進行了明文規(guī)定,充分體現了民族音樂教育社會交往的重要性。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傳承發(fā)展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民族音樂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
高校音樂教師進行民族音樂教學活動時,往往會不自覺地運用西方音樂的思維方式來闡釋民族音樂。并且高校音樂教師常常忽略民族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在“將中國音樂文化面向世界”這個問題上,我們被動地存在著,教育工作者為此做得非常少。這就使得我國歷史悠久的音樂文化沒有像歐洲音樂文化一樣在全球、在自己的國家被廣泛傳播,而是只有極為少數的民族音樂學者以及音樂文化人士對我國的音樂文化有所了解。這些都充分反映出一個問題,當下高校音樂教師對民族音樂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
(二)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積極性較差
據有關問卷調查表明,高校學生對民族歌曲的喜愛程度僅占10%,而通俗歌曲占了55%,其他歌曲為35%。從這組數據中可以看出,學生們主觀上追求通俗音樂,普遍不喜歡民族音樂,這便導致了學生在學習民族音樂時積極性較差。當然,因教師本身民族音樂知識的欠缺而不能駕馭教學活動,也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不起來。
(三)有關民族音樂的課程少,教材資源開發(fā)不夠
對于音樂專業(yè)的高校學生來說,課程大多是一些必修課程,學習的民族音樂課程較少。學生接觸民族音樂文化的情形就不多,在傳承與發(fā)展中又是一個問題。很多高校的教材更新速度非常緩慢,多數的教學內容已經“過氣”,尤其是民族音樂部分內容在選材以及編排方面顯得粗疏,致使學生感覺其與自己生活環(huán)境相差較遠,十分生疏難以理解和接受。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傳承與發(fā)展策略
(一)建立民族音樂教育機制,突出民族性
長期以來,西方的音樂教育體制一直牽制我國民族音樂教育體制的發(fā)展,導致我國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yè)多以西方音樂課程設置為核心,特別是以前蘇聯的教學模式為主,沒有體現出音樂教育的民族性。在這種形勢下,高校音樂教育需要進行改革,建立民族音樂教育機制,讓少數民族與漢族音樂走進高校課堂,構建以民族音樂為基礎的高校音樂教育體制。正確處理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的關系,既做到中西結合,又突出民族性。吸收外來的優(yōu)秀音樂文化來豐滿我國民族音樂文化。
(二)提高教師音樂素質和業(yè)務水平
民間音樂有很深的文化底蘊,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音樂文化修養(yǎng),在講授民間音樂時能準確并且很形象地扮演其中的角色,很地道地范唱,很嫻熟地介紹教材的歷史背景、主題思想等。在學習民族樂器時能很到位地演奏。這樣就更能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學習的熱情。
(三)以多種形式開展民族音樂教育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在高校音樂教育活動中,其教育對象是具有很強理解力的大學生,課堂上老師枯燥乏味地說教,是學生厭煩上課情緒產生的重要的緣由之教師在開展民族音樂教育時應該注重理論結合欣賞,讓學生主動參與??梢圆捎眯蕾p、表演等方式進行教育活動。學生有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就能得到提高,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這樣有利于傳承發(fā)展民族音樂。此過程中,學校應給予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組織教師與學生到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進行實踐活動。
(四)立足本土音樂,增設民族民間音樂課程
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構成了我國的音樂文化,因此,高校在進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活動時,必須在充分保證本土音樂文化(其中尤其要注意少數民族音樂)課程落實的基礎上,加大開發(fā)與利用本土音樂課程力度,構建新型課程體系即本土音樂教育。
結語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正面臨著危機與挑戰(zhàn)。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民族音樂的價值,充分認識到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對策來解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弘場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實現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的良好傳承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陶婷婷.堤高音樂欣賞課教學效果的探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01):107-108.
[2]劉曉靜.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J].藝術教育,2011(07).
[3]江姝璇.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應用[J].黃河之聲,2014,(2):25.
[4]趙海英.高校音樂教育中急需展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5,(1):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