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畫論中對于人物畫的論述并不鮮見,而尤為重要且顯著的理論便是關于人物畫“傳神”的討論。自漢末魏晉以降,數(shù)以千載的時間,傳神論嫣然已經(jīng)成為中國古代美術史,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美學命題,甚至在當今這樣一個藝術多元化的時代,關于 “傳神”的理論,依然存留在諸多人物畫家的心中,成為至上的繪畫法則。
關鍵詞:“傳神論”;中國古代美術史
在中國古代美術史的記載中,關于傳神論理論的提出者與實踐者,首推東晉時期的畫家顧愷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繪畫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此之前,繪畫作為政治或功利的附庸,并不以審美為目的,當時的繪畫固然有美的存在,但卻沒有美的自覺。直至魏晉時期,繪畫藝術終于相對擺脫了政治的束縛,獲得的美的自由與自覺,加上在該時期以老莊思想為核心的清談玄學之風的盛行,遂畫家也就更加注重對自我、對人生的認識,于是也將繪畫本身從政治或功利的附庸里逐漸脫離,開始奔著相對自由的藝術世界而去。顧愷之的“傳神論”也就正是產(chǎn)生在這樣一個藝術思想發(fā)生碰撞與交替的時代,“傳神論”的出現(xiàn)更是為將來繪畫藝術的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奠定了正規(guī)且堅實的理論基礎。
顧愷之在當時被人們贊譽其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不論在書法、詩歌、繪畫、理論方面都有著卓著的成就。其中他的繪畫更是成為中國畫壇重要代表,所以顧愷之的理論都是從他的繪畫實踐中得來,對于指導后人繪畫創(chuàng)作相對也就更具有實踐性的意義,正如他的“傳神論”。顧愷之的“傳神論”,要旨也就是“形神論”,即“以形寫神”。顧愷之在他的著述中明確提出繪畫要重在“傳神”、“寫神”、“通神”?!段簳x勝流畫贊》所述:“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此以巧歷不能差其品也”。人物畫的難度也正是在對“神”的描繪上?!吧瘛痹谌宋锂媱?chuàng)作中尤為重要,一幅好的繪畫,畫之妙處不在形體而在被描繪對象的內(nèi)在精神氣質(zhì),也即是這里所說的“神”?!耙孕螌懮瘛?,就是要求通過對人的相貌、舉止等,捕捉到對象的精氣神,將其神采躍然于紙上。形固然重要,但是對于神的描繪,它更是起到輔助與支撐的作用。可以說,“形”是途徑,表現(xiàn)形的目的即是“神”,也即描繪出客觀對象的精神氣質(zhì)、思想活動與其內(nèi)心世界等等。所以我們可見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其婦女形象典雅端莊,神情溫順柔和,配以精細綿密如“春蠶吐絲”般的線條,人物形神表現(xiàn)的惟妙惟肖。
對形神的把握,顧愷之不僅僅只是提到對單個對象本身的描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樣可以用來處理畫面的神采。在《論畫》中,顧愷之講到:“人有長短,今既定遠近以矚其對,則不可改易闊促,錯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視而前亡所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趨失矣??掌鋵崒t大失,對而不正則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qū)χㄉ褚病?。在該文中,顧愷之是反對“空其實對”的,“空其實對”也就是繪畫形象面前缺乏交流情感的對象。顧愷之不欣賞拘于“一像之明昧”的孤立的形象塑造,他認為孤立的描繪單個人物形象,如若沒有或不注意與之相呼應的對象,便不易充分細微表現(xiàn)出人物的內(nèi)在精神氣質(zhì)。所謂“悟?qū)χㄉ瘛?,只有在人物形象與對象的呼應關系中,才能充分地傳達人物內(nèi)在的生命與神氣。對于這種人物內(nèi)心精神世界的描繪,在顧愷之《洛神賦圖卷》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F(xiàn)存本雖為后人摹本,但卻仍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悟?qū)χㄉ瘛钡乃枷?。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其中一個部分,畫面上方的天空中兩只飛燕互雙互對,情意綿綿。而畫面下方,洛神已經(jīng)遠去,曹植在多人的陪同下站在岸邊目送洛神卻難以割舍,遠處的洛神亦同樣一直回首遙望,兩人遙遙相望又難分難舍的神情瞬間被表現(xiàn)的惟妙惟肖?!堵迳褓x圖卷》的例子的確讓我們看到了顧愷之在他的繪畫中對其傳神理論表現(xiàn)的活靈活現(xiàn)、入木三分。顧愷之在《論畫》中還提到:“若以臨見妙裁,尋其置陳布勢,是達畫之變也?!逼渲械摹爸藐惒紕荨币舱纭堵迳褓x圖卷》中曹植與洛神,他們之間交互相望的留戀之情,也正通過人物間的位置、形體與神態(tài)等互相關系來表現(xiàn)描繪對象的精神氣質(zhì)與內(nèi)心情感的。
顧愷之所處前后時期的繪畫藝術風格與水平有著顯著的不同,在顧愷之之前的秦漢時期繪畫,人物多是相對單一、平面和形式化的,如漢畫像石、畫像磚的形式感極強、人物的刻畫也會注意對“神”的捕捉,但是此時的繪畫在“神”方面與顧愷之之后的作品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而在理論方面,即便當時曾有人認識到“神”在繪畫中的作用,但是也僅僅只是偶爾一提,并沒有形成專門化的理論著述。直至顧愷之的出現(xiàn),才算是真正將“形”與“神”提到了理論的高度,并對之后的繪畫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指導實踐的作用。人物畫到魏晉時期出現(xiàn)了很大的飛躍,直至唐代走向了人物畫水平的巔峰。
歷來中國畫家在“傳神論”方面主要有兩種理論傾向:一是貴神賤形;另一個則是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前者如文人畫家,他們把形擺在了較低的位置,認為繪畫不在于“形似”,而在于傳其神態(tài)。蘇軾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就是這一繪畫理念的重要揭示。后者則是大多數(shù)宮廷或肖像畫家,他們要求寫真的嚴格性,或許這相比文人畫,沒有他們那般藝術的自由,但這卻也是對自古中國繪畫傳統(tǒng)的良好繼承。“傳神論”歷經(jīng)千載,始終指引著中國畫家以形寫神,為神而形的藝術創(chuàng)作,使中國傳統(tǒng)繪畫以其獨特的面貌獨樹于世界藝術的高峰。在如今這樣一個科技發(fā)達、文化多元的時代,雖然藝術形式愈來愈多樣,藝術規(guī)則也愈來愈趨于自由,但中國畫中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卻一直為中國畫家們所信奉并得以傳承?!皞魃裾摗钡戎匾L畫理論,雖已歷經(jīng)千載,但卻始終是我們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重要的理論支撐,我們的先賢們曾為之付出了畢生的努力,在數(shù)載之后的今天,中國畫的藝術創(chuàng)作仍然還有著無限大的空間有待我們?nèi)ヅΠl(fā)現(xiàn)、實踐并將其逐一實現(xiàn)。長此以往,在前人鋪墊的藝術道路上我們的傳統(tǒng)繪畫必將愈走愈遠。
作者簡介:
王振(1986年),男,民族:漢,籍貫:山東,學位:碩士學歷,在讀博士,研究方向:中國人物畫創(chuàng)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