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今字是一種造字現(xiàn)象,通假字是一種用字現(xiàn)象。
關鍵詞:古今字;通假字;區(qū)別
一、古今字是一種造字現(xiàn)象。
同一個詞在不同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字叫“古字”,在后的字叫“今字”。上古文字較少,而人們思維意識中的新觀念不斷產(chǎn)生。為了記述眾多的新觀念,除了另造新字以外,也使用原有的文字來表達。這樣,一個字除本義外,又有眾多的引申義和假借義并行,原先只表示本義的字出現(xiàn)了兼表引申義和假借義的現(xiàn)象。有的字兼職過多就影響了詞義的準確性,人們只好給本義或引申義或假借義另造一個字,從形體上加以區(qū)別。所以古 今字實質(zhì)上是一種造字現(xiàn)象。由于是孳乳分化出的今字, 所以在造字時并不是毫無章法地亂造字,而是參考古字, 造出今字,古字和今字在字形上有一定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可粗略分為以下三種:
(一)在古字形上增加意符" 在古字形上增加意符的如“竟”和“境”、“然”和“燃”。竟,《說文》:“竟,樂曲盡為竟,從音,從人。”引申為終了、完畢、窮究義。國土終了之地與樂曲終了義近,故又可引申為國境、邊境義?!蹲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討賊?!币妫玖x是盆中水漫溢出來?!秴问洗呵?察今》:“澭水暴益。”引申為利益、有益、增益、富裕、多等。后為本義專造“溢”字?!冻o 天問》:“東流不益,孰知其故?”
(二)在古字形上改換意符 在古字形上改換意符的如:“赴”和“訃”。 赴,從走,卜聲。本義是奔赴。后將“赴”的“走”換成“言造成今字“訃”表示“奔告喪事”.“赴”和“訃”在“奔告喪事”這個意義上就構成了古今字關系。
(三) 在古字形上增減筆畫 如:“氣”和“乞”。 氣,《說文》:“氣,云氣也,象形?!北玖x是“云 氣”?!皻狻弊衷诠糯栌脕肀硎尽捌蚯蟆敝x?!队衿罚?“氣,求也?!焙蟀选皻狻弊质∪ヒ还P寫作“乞”表示“乞 求”?!皻狻焙汀捌颉痹凇捌蚯蟆边@個意義上就構成了古 今字關系。
(四)在古字形上增加聲符。在古字形上增加聲符的如“晶”和“星”。 晶,《說文》:“晶,精光也?!毙鞛?:“晶即星 之象形文?!焙蠹勇暦吧痹旖褡帧皶邸?,現(xiàn)在簡寫成“星”, 來表示“星星”之義?!熬А焙汀靶恰痹凇靶切恰边@個意 義上構成古今字關系。
二、通假字是一種用字現(xiàn)象
與古今字的性質(zhì)不同,通假字的實質(zhì)是一種用字現(xiàn)象,它是用已存在的讀音跟本字相同或者相似的借字來代替本字的一種現(xiàn)象。辨別通假字,主要應掌握以下兩點: 第一、互為通假字的兩個字的首要條件是讀音的相同或者相近。譬如《魯仲連義不帝秦》:“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其中“上”通“尚”,意為崇尚。這兩個字聲母相同,韻部也相同,互為通假字, 我們稱它們?yōu)橥敉僮帧?/p>
第二、互為通假字的兩個字在意義上一定是毫無聯(lián)系的。譬如在《左傳·鄭伯克段于鄢》一文中:“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這里“闕”通“掘”,“闕”意思是“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掘”的意思是“在狹小土洞里挖土”。由此可見“闕”和“掘”在 意義上并不相關,所以可以通假。
古今字與通假字兩者的性質(zhì)不同,古今字是一種造字現(xiàn)象,通假字是一種用字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