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大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導致農村出現(xiàn)大量“留守兒童”,筆者從教育者的角度探討“留守兒童”教育的憂與思,以期引起家庭、學校、社會的關注,給“留守兒童”營造一片蔚藍的天空,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關鍵詞:留守兒童;缺陷;孤僻;教育現(xiàn)狀;關愛;重視;健康成長
一、正視“留守兒童”的教育現(xiàn)狀
1、缺乏情感交流,導致性格孤僻
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客觀上產生了“父親教育缺失”或“母親教育缺失”現(xiàn)象,這種實際上單親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如父親外出的孩子表現(xiàn)出膽怯心理,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樣自信、刻苦;母親外出的孩子表現(xiàn)出不細心,不像正常孩子那樣善良、有愛心、喜歡學習、有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大多數(shù)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領帶,由于遠離父母,面對復雜的社會,留守兒童最容易受到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和傷害。一方面,他們自卑心理加劇,性格出現(xiàn)抑郁、孤僻、悲觀、不合群;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產生憎恨、仇視的畸形心態(tài),有的甚至會出現(xiàn)逆反心理,因而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傾向。
2、缺乏正當監(jiān)護,導致親情饑渴
父母常年在外奔波,與孩子聯(lián)系較少,對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心和指導。例如:六年級學生,有的十一、二歲,有的十三、四歲,而他們正取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據(jù)我在周邊學校和本校調查得知:留守孩子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時間最長的達10年之久,5—7年的占60%左右。從父母回家次數(shù)來看,一年回一次占70%,半年回一次的占20%,不定期回家的占10%。父母外出,留守孩子由隔代親人或其他親屬監(jiān)管,由于體力、知識等原因,他們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有的遷就放任,有的十分冷淡,漠視孩子交流思想的要求,有的監(jiān)護人從不與孩子交流,有的監(jiān)護人認為與孩子無法溝通。在調查中,很多孩子渴望父母關心、渴望親情,小學生正處在學知識、長身體、身心發(fā)展時期,他們需要傾訴,更需要正確的引導,這種情緒如果長期積累,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
3、缺乏家庭教育,導致學習困難
父母是孩子的天然監(jiān)護人,其它人員都只能是孩子的臨時監(jiān)護人。針對父母而言,任何臨時的監(jiān)護人無論責任心,還是精力等各方面都不能與孩子的父母同日而語。父母雙方外出務工,孩子托付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這里就產生了現(xiàn)代農村的隔代教育問題。祖孫兩輩之間年齡相差懸殊較遠,無論是認知代溝還是心理代溝確實比較明顯,臨時監(jiān)護人普遍文化素質低,學歷在初中或初中以下較為普遍,有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甚至是文盲,在學習上根本無法給孩子切實有效有幫助和輔導。例如:當我們與家長談到此類學生的學習情況時,有的家長表示“只照顧生活,別的不管”,也有的家長說:“想輔導孩子的學習,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普遍存在著監(jiān)護人對孩子重吃穿、輕情感、重身體、輕心理,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fā)展,對孩子的思想、道德、學習方法、行為習慣不會加以足夠的重視、引導和培養(yǎng)。
二、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1、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首先,各個學校,特別是我們農村學校應當積極探索農村辦學的新模式,政府要加大力度增加教育投入,大力開辦寄宿制學校,使學校更多地承擔起監(jiān)管學生的責任和義務,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地關愛和監(jiān)督,減少“留守兒童”脫離學校監(jiān)管的時間和空間,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優(yōu)美、舒適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其次,學校應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齊心協(xié)力抓好對這部分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班主任應把“留守兒童”各方面的情況要及時的登記在案,包括學生的基本情況,家長務工詳細地址、聯(lián)系電話、委托監(jiān)護人詳細地址、聯(lián)系電話等,以便全面掌握留守孩子情況,及時觀察和記錄每個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留守兒童特別的關愛。
2、提高“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水平
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的監(jiān)護人,最好是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與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選擇好監(jiān)護人的文化素質。一是選擇好托管對象。家長不僅要考慮孩子的生活問題,更要考慮孩子的教育環(huán)境。因此,外出務工的父母應該盡可能地為孩子選擇有精力和能力乃至素質高一點的監(jiān)護人照顧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二是學校要成立家長委員會,舉辦家長學校,定期召開家長會。為家長或監(jiān)護人開設系列講座,指導他們“信任孩子”、“關心孩子”、“常識孩子”,提高他們的認識;指導他們開展家庭活動,使監(jiān)護人或代管人以“情感”為橋梁,以“親情”為紐帶,適時進行教育。
3、構建“留守兒童”的教育監(jiān)督體系
一是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針對留守兒童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學校要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工作。一方面給他們疏通心理,一方面讓他們學會在困境中奮發(fā)。
二是延伸學校教育功能。在學校中打破年級與班級界限,打破舊式的名次排列和優(yōu)生與差生之間的區(qū)分,建立校內外學習活動小組,每周開展一次學習評比活動和校外集體表現(xiàn)評比活動等,讓他們從內心深處萌發(fā)一種團結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三是實現(xiàn)教師角色的轉移。教師既要做良師益友,也要是嚴父慈母,既要教育留守 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還要更多地關心、愛護留守學生,使他們體驗到班級、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總之,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一項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學校、家庭、社會教育要緊密配合,齊抓共管,形成“人人都來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濃厚氛圍,真正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參考文獻
[1]段成榮,呂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12(03):13-29+188-189.
[2]范先佐,郭清揚.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01):55-64.
[3]王秀萍.淺析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困境及對策[J].學周刊,2018(14):20-21.
(作者單位:湖南省寧遠縣永安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