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預設的視角探討預設和斷言之間的區(qū)別和運作特征。主要選取預設觸發(fā)語“確指描述語”,來解析例句中預設和斷言之間的意義及關系,深入句子內(nèi)部分析話語的語義特征和語用特征,以及了解語境下嚴格意義上的預設和斷言之間的區(qū)別。
關鍵詞:預設觸發(fā)語;預設;斷言;語境
一、引言
預設(presupposition),也稱“前提”、“前設”、“先設”,是哲學界、邏輯學界和語言學界廣泛關注的一個話題,也是語義學和語用學中的重要概念。德國哲學家和數(shù)學家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1848-1925)于1892年在其著作《意義與所指》中最早提出預設,以用于解釋一些語義邏輯現(xiàn)象[6]。
“斷言”(assertion)就是十分肯定地說出自己的意見,斷言類話語強調(diào)說話者觀點和態(tài)度,“強調(diào)所陳述的事實、評論所列舉的現(xiàn)象、凸顯所表達的態(tài)度。可以增強評論、斷定、贊揚、批評、推測、析因、自贊、質詢、貶抑等語用功能”[1]。弗雷格認為每一個斷言總是存在顯而易見的預設,也即在斷言中所有的簡單或復雜的名詞必有所指。例如“Kelper died in misery”,Kelper這個專有名詞必然指某一客觀存在,也就是預設了“Kelper existed”,且這一預設在其否定句“Kelper did not die in misery”中仍然不變[6]。
隨著預設研究的深入,預設與句子中特定詞語或句子結構的相關聯(lián)性逐漸被發(fā)現(xiàn),即語句中的某些詞語或結構可以誘發(fā)預設,這樣的詞語或表層結構形式就是預設觸發(fā)語(presupposition triggers)[2]。Levinson在前人的基礎上列出了預設觸發(fā)語的13個類型:確指描述語、敘實謂詞、蘊涵動詞、改變狀態(tài)動詞、反復詞語、判斷動詞、時間從句、分裂句、隱性分裂句、比較和對照句、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反事實條件句和疑問句。國內(nèi)學者何自然把預設觸發(fā)語分為三大類,即動詞類(含蓄動詞、敘實動詞、狀態(tài)變化動詞、評價動詞),限定性結構或修飾性詞語,短語和從句”[3]。
二、預設和斷言的區(qū)別
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預設和斷言存在一定的重疊性,由于預設觸發(fā)語使用的不同,兩者在某種意義上形成了一種預設性強弱的體現(xiàn),斷言是給受話者呈現(xiàn)目前為止還不知道的信息,而預設是將呈現(xiàn)的內(nèi)容當作一種要么是已存儲在受話人長期記憶里的東西(語篇分析里將其描寫為一種話語模型的“百科”成分),要么是當下活躍在工作記憶里的內(nèi)容(話語模型里將其描寫為一種“語境”成分)[5]。
例1:Yesterday a new neighbor arrived
例1里的內(nèi)容即屬于完全性質的斷言,受話人被告知他必須將一個新的鄰居“a new neighbor”引進他的認知。
例2:Yesterday the new neighbor gave me a cake.
相反,例2里確指描述語的新鄰居“the new neighbor”預設了這個新鄰居已經(jīng)存在,受話人不過是被指導去他已知道的內(nèi)容里找到并識別該“新鄰居”,也就是已經(jīng)存在于他與說話人所共享的會話模型里的內(nèi)容。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來源于定冠詞the和不定冠詞a的使用,引導分析所提內(nèi)容是否是新的。
三、語境下的預設和斷言
預設的真值問題來源于預設對語境十分敏感,不同層面的語境對預設行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波動。在最普遍的層面上,背景知識,對話主題以及句法結構等都可以提供語境,進而影響預設的產(chǎn)生。單單羅列出所謂的不變的真值表是不能充分解釋復雜的預設行為的。例如語境給予預設可取消性:
例3:a.She died before she finished her thesis.
b.She finished her thesis.
依照我們的常識,例3 里的預設b被取消,由于她的死亡是不可能先于她完成論文,要么就是她死了,但論文沒寫完,要么是她是在她寫完論文后才死的。這種可取消性的推導來源于我們的基本世界知識。
此外,不同的句法結構(“It was Harry who Alice loved“ vs.“It was Alice who loved Harry”),不同的音調(diào)(“Alice loved HARRY”vs.“ALICE loved Harry”),也能提供不同的語境[6]。
以及語境的另一個特征——投射問題,同樣能對預設造成影響。例4使用的敘事動詞“regret”,可以產(chǎn)生例4b句的預設:
例4:a.John will regret doing linguistics.
b.John is doing/will do linguistics.
而斷言也受語境所制約。說話人作出一個斷言是有條件的,即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條件下才能做出合適的斷言。如一個眼科的專家很難對一個患有心臟病病人的情況作出斷言。而一個心臟病專家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病人診斷材料的情況下才能做出正確的斷言。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同一語境下,確指描述語從句又會賦予預設及斷言更為區(qū)別性的特征。
例5:確指描述語:
語境(context):It is by now well established that the humankind is not pure.In fact,our DNA contains genetic information belonging to Neanderthals,who soon peopled Europe.
預設(presupposition):The migration was confirmed by a very recent article published by Italian and foreign researchers.
斷言(assertion):There was a migration,confirmed by a very recent article published by Italian and foreign researchers.
同一語境下,確指描述語組里分別使用了“the migration” 和“a migration”,以便進行對比?!皌he migration”預設了其存在性,受話人可以去他已知道的內(nèi)容里找到并識別這項內(nèi)容,也就是要么去自己的長期記憶進行搜索,要么去激活當下的工作記憶。而斷言句里,“a migration” 指導受話人去建立新的認知模型(受話人目前為止還不知道的信息),且運用“there be” 句型,大大的增強了句子的斷言性。
預設和斷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重疊性,斷言其實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強度更大的預設??梢灶A測對于新信息的容納預設會比斷言更加費力,由于前者需要在自己的記憶里尋找相關內(nèi)容,無論是在長期記憶還是工作記憶。本文只選取了確指描述語,對預設的程度、預設和斷言的區(qū)別進行分析,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來的研究可為其提供更多的數(shù)據(jù)支撐。
參考文獻
[1]周明強.斷言類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功能與認知特征[J].當代修辭學,2015.6:70.
[2]丁愛群.預設的觸發(fā)語研究[J].長治學院學報,2006.23(6):77.
[3]何自然.語用學概論 [M] 長沙湖南 教育出版社,2002.
[4]Von Fintel,K.(2004).Would you believe it? The King of France is back?。╬resuppositions and truth-value intuitions).In M.Reimer, A.Bezuidenhout(Eds.),Descriptions and beyond(pp.315e34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Viviana Masia et al.Presupposition of new information as a pragmatic garden path: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2016.
[6]John I.Saeed.Sematics[M].2003.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