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雖然取得了可觀的進展,但也存在眾多根源深刻的問題與隱患。一是下江派東北大鼓作為民間曲藝固有的理論建設不足;二是隨著傳統(tǒng)民間曲藝衰落帶來的知名度滑落;三是在舉步維艱的發(fā)展中面臨人才的流失,曲目的失傳;四是下江派東北大鼓市場縮小帶來的傳承困難。針對這些問題,結合下江派東北大鼓自身特點和優(yōu)勢,對其藝術傳承與保護提出部分觀點和看法以利實踐。
[關鍵詞]下江派東北大鼓;保護與傳承;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6-0066-03
一、歷史淵源
在黑龍江這片遼闊的白山黑水間,有一種以說唱為主,與龍江劇同等重要的藝術形式,多樣的曲牌為載體,能適應各類豐富繁多的曲目,擁有極強的藝術表現(xiàn)力,貼近百姓生活因而深受群眾喜愛的藝術形式,這就是東北大鼓。
根據(jù)《中國曲藝志》所記載:東北大鼓,舊稱奉天大鼓,是由清音子弟書流入沈陽后逐漸形成的。清音子弟書也稱子弟書,為清代曲藝的一種,形成于清乾隆年間,衰之于清末,曾盛行于華北、東北地區(qū),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1929年張學良將奉天省改稱為“遼寧省”,這也是東北大鼓舊稱的由來,并初步形成了奉天區(qū)域的“奉派”、遼西錦州附近的“西城派”、遼南營口等地的“南城派”、吉林省的“東城派”和松花江下游流域的“下江派”。20世紀50年代,被定名為“東北大鼓”。
下江派東北大鼓憑借其曲調豐富和表演富于表現(xiàn)力,既適合演唱中、長篇書目,又適于演唱小段;既適于表現(xiàn)傳統(tǒng)曲目,又能夠演唱現(xiàn)代作品,使她在漫長的發(fā)展史中逐漸擴大了自己的傳播范圍,不斷有關外藝人入關演出,使受眾范圍不僅局限于東北地區(qū),更擴展到了華北華中地區(qū),從田間村舍發(fā)展到了城市茶社,涌現(xiàn)出了一批廣受聽眾歡迎的大鼓名角如夏尊品、陳青遠等。同時在演唱腔調和曲目上也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特點,不僅有《三國演義》《七國演義》《隋唐演義》《精忠說岳》等長篇大書,也有以那氏三姐妹并稱的月林、月明、月輝的子弟段,舒煥章的《俠義忠保國》《明英烈》,文采唱段《長坂坡》,周青宇自編自演的抗日小段等,內容豐富,迎合時事,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和好評。
新中國成立后,曲藝工作不再是受到歧視的行業(yè),而成為了為工農兵服務的紅色事業(yè),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關懷和指引下,下江派東北大鼓在實踐中改革,在改革中實踐,創(chuàng)新出了一大批如《林海雪原》《赤膽忠心》等現(xiàn)代唱段。隨著藝術上的革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下江派東北大鼓并沒有隨著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革湮沒,而是從鄉(xiāng)間,走到劇場,從茶社邁進電臺,趕上了時代的步伐進入了發(fā)展的繁榮時代。時至今日,“下江派”東北大鼓已有五代傳人,從第一代藝人秦永祥始,歷經第二代傳人韓永田;第三代傳人馬守信、劉玉璽、劉茹;發(fā)展到第四代傳人夏曉華老師時,文化結構、藝術水平又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第五代傳人邱淑華、夏寒、張清華;延續(xù)至今,已有了第六代傳人宗美玲、李珊珊。
二、藝術特點
下江派東北大鼓經過近300年在民間藝人、專業(yè)演員的不斷實踐中,吸收了東北鄉(xiāng)土民歌、小調和樂亭大鼓、梅花大鼓等姊妹藝術形式之所長,而不斷以探索促發(fā)展,以創(chuàng)新廣傳播,逐漸形成了顯著獨有的藝術特點。
1.表演方式簡潔
下江派東北大鼓表演者“一只鼓、一把弦”談古論今,唱遠說近。古至開天辟地,今到世間百態(tài);遠抵四方海內,近看街巷雜塵;廣可盡王侯將相,微可言下里巴人;波瀾壯闊,以一口直言沖鋒陷陣鐵馬金戈;蜻蜓點水,亦娓娓道來家長里短市儈人生。
2.曲牌庫豐富多樣
下江派東北大鼓的藝術家們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樣的眾多曲牌。以:[大口慢板]、 [奉口](硬口)、[梅青](軟口)、[奉二板]、[卻小口]、[四節(jié)腔]、[三節(jié)腔]、[東腔]、[靠山調]、[探口]、[扣調]、[流水]等為主要曲牌。輔助曲牌則有:[慢西城]、[游城]、[送客]、[奏本]、[大悲調]、[小悲調]、[老人悲]、[金口迷子]、[奏本調]、[大佛調]、[游獄]、[思量篇]、[小四平]、[老清平]、[五馬扣子]、[采桑]等以作綠葉之美。
3.曲目種類繁多,內容多樣
下江派東北大鼓的曲目以長度分為長篇大書、中篇、短篇子弟段等。以內容又分為袍帶書、劍俠書、公案書、三國段。以創(chuàng)作時代劃分可分為傳統(tǒng)曲目和現(xiàn)代曲目。據(jù)統(tǒng)計,長篇大書有《銀河走國》《馬潛龍走國》等一百余部袍帶書;《于公案》《海瑞大紅袍》等二十幾部公案書;《三俠劍》等近五十多部劍俠書?!栋咨邆鳌贰抖攀铩返榷嗖恐衅獣?。短篇有《憶真妃》等近30個子弟書段;《單刀會》等近三十個“三國”段;《雙鎖山》等近五十個言情段。還有現(xiàn)代曲目《江姐》《窮人大翻身》《九頭鳥》等數(shù)十段。
4.表演靈活、要求低
下江派東北大鼓由于前文所述表演形式簡潔的特點,所以對演出場地的要求也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多方位多角度的挑剔,她不拘一格,平易近人,貼近群眾。城鎮(zhèn)街心廣場、市場茶館,鄉(xiāng)間的村口地頭、農家場院,甚至民居客廳里,三百人五百人可成盛宴,三個人五個人亦是雅致。長久以來電臺、電視、網絡等現(xiàn)代媒體也早已成了下江派東北大鼓“自家的后花園”,成為傳播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而且在近幾年,為以多樣化的方式傳播發(fā)展下江派東北大鼓,動漫作品也成為了下江派東北大鼓的新朋友,成為了向青少年聽眾推廣的新形式、新亮點。
三、現(xiàn)狀及問題
自下江派東北大鼓被列為國家級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雖然一直有國際和地方各級或政府或民間機構的扶持和幫助,以促進下江派東北大鼓的保護和發(fā)展傳播,下江派東北大鼓自身也通過諸多著名藝人、曲藝作家、理論研究學者如耿瑛老師、夏曉華老師的不懈努力實現(xiàn)了東北大鼓理論研究零的突破,但是對下江派東北大鼓這一傳承近三百年的文化現(xiàn)象而言,理論研究事業(yè)仍然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現(xiàn)階段下江派東北大鼓這一曾為人民群眾廣為接受,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所擁有的大部分曲目已經少有聽到了,2010年,遼寧省曾對東北大鼓進行過相關的摸底調查,結果顯示,在遼寧省地域內“能唱者不足10人,會的唱段加在一起也就一二十段”。這一結果令我們無比心痛,東北大鼓,尤其是下江派大鼓已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老先生老藝人的謝世,年輕一代無人繼承此業(yè),導致了聽眾的大批流失。
四、保護與傳承
1.理論建設
針對下江派東北大鼓現(xiàn)階段所面臨的問題,經過深入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當前關于東北大鼓研究的理論著作可以主要分為兩類:一類屬于個人發(fā)表或出版的理論著作,如《東北大鼓江北派創(chuàng)始人劉桐璽的書曲藝術》(陳麗娟)、《東北大鼓研究》(夏曉華)等。這類著作一般出版的時間較早,填補了東北大鼓藝術理論的空白,其中源于作者長期實踐得來的豐富經驗,能夠為實踐提供強有力的指導作用。但是也由此帶來了論述面相對狹窄,著作體系度不完整的問題;另一類是以政府或民間機構組織整理編纂的理論著作,如沈陽市群眾藝術館組織編纂的“東北大鼓資料叢書”等。這類著作涵蓋面較廣,但往往深度有限,而且此類著作在近十年以來理論方面也鮮有更新。
我國確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原則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guī)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因此,下江派東北大鼓的理論建設也應以政府統(tǒng)一規(guī)劃為基礎,通過立法、政策扶持、財政傾斜為手段積極鼓勵相關研究者有規(guī)劃地完善東北大鼓的理論基礎建設。使東北大鼓的理論著述不僅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而是更加形成清晰的理論體系,形成合力,在相對較短的時期里就能有較科學較合理的發(fā)展。
2.保護唱段
現(xiàn)存保護:以廣泛對現(xiàn)有老藝人現(xiàn)存的唱段進行收集錄制為主,如錄音、錄像的手段加以保存。統(tǒng)一計劃,明晰分類,照方抓藥,使收集和整理編纂工作有計劃有力度地開展,既全面,避免遺漏,又能對相關素材進行研究分類,對缺少的內容、遺漏的分支進行尋找和補充,使東北大鼓不再面臨人去曲散的境況。
理論發(fā)掘:在收集整理老唱段的同時,也要重視在相關歷史文獻、早期著述中找尋關于東北大鼓,尤其是下江派東北大鼓的蛛絲馬跡,其目的是要努力恢復已經不再完整甚至失傳的老唱段,收集散落民間巷陌的東北大鼓文字、資料等,不斷完善東北大鼓現(xiàn)有的曲目庫、曲牌庫,使它們重新展現(xiàn)在廣大聽眾面前。
3.開拓市場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是將它們整理出來放在博物館里,而是要通過各種方式讓藝術重新回到觀眾中去,讓藝術原汁原味又富有生命力地傳承下去。進入新時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背景下,任何無法走向市場,融入社會,為大多數(shù)人所熟知所接受的藝術形式都無法長期靠政府單方面的補貼和扶持生存下去。因此,擺在下江派東北大鼓面前的生存危機從經濟的角度講也是市場危機,沒有市場就沒有生路。如何發(fā)展市場,使下江派東北大鼓回到聽眾身邊,已成為下江派東北大鼓發(fā)展道路上的攔路之虎。
4.規(guī)范培養(yǎng)機制
從培養(yǎng)機制上看,傳統(tǒng)的師徒傳道授業(yè)固然有著其特有的優(yōu)點,師徒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保證了教學的質量。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的就業(yè)前景往往只寄托于師者一人;師徒授業(yè)一般適用于小規(guī)模培養(yǎng),穩(wěn)定性不強,因此改善東北大鼓教育機制也成為發(fā)揚東北大鼓事業(yè)的切入點之一。東北大鼓的人才培養(yǎng)在保持自己獨有特色的基礎上,也可嘗試現(xiàn)代規(guī)?;虒W的模式,以學校組織為基礎,為學生的穩(wěn)定學習提供保障,同時以教育機構為主體為學有所成的學生也是培養(yǎng)成的東北大鼓人才提供實踐就業(yè)的機會和平臺。在人才實踐和就業(yè)的過程中反而也能為人才的培養(yǎng)者創(chuàng)造生源,提供東北大鼓藝術的發(fā)展空間和傳承潛力。
結語
下江派東北大鼓作為東北黑土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歷經近三百個春秋傳承至今,我們有責任也有信心將這一打著深深塞外文化烙印的藝術形式保護好傳承好,相信在政府主導下、各位前輩的教導中,我們將以全新的風貌使下江派東北大鼓,及像龍江劇一樣遇到傳承與發(fā)展瓶頸的優(yōu)秀藝術形式安安穩(wěn)穩(wěn)地接于手中,并在我們的努力下發(fā)揚光大,傳承久遠。
[參 考 文 獻]
[1]郁正民.保護與傳承黑龍江民間藝術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2] 楊茂林.沈陽生活東北大鼓[M].沈陽:沈陽人民出版社,2011.
[3] 中國法制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