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作品的情感把握對聲樂演唱者來說頗具研究意義,尤其是蘊含多種復雜情感特征的敘事性詠嘆調,代表作《每逢那節(jié)日來臨》更具研究價值。本文從情感把握的基本要求、作品的創(chuàng)作立意、音樂技法以及歌者的情感體會與把握定位等不同層面,探究詠嘆調《每逢那節(jié)日來臨》的情感把握,準確演繹并刻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關鍵詞]基本要求;情感特征;情感把握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6-0089-02
情感是音樂的靈魂,是歌曲的核心,無論是藝術歌曲還是歌劇詠嘆調,詞曲作者都是有感而發(fā),正如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提到,“夫綴文之情動而辭發(fā),官文者披文以入情”[1]。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時,要透過作品深入體會情感,使音色、音質、音量、語氣等符合情感需要,把握住特定的情感特征,準確表現該作品所蘊含的情感,讓觀眾有所感悟。
一、情感把握的基本要求
《心理學大辭典》中指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是一種對事物相對穩(wěn)定的態(tài)度?!蔽覈鴤鹘y文化早就將情感分成“喜、怒、憂、思、悲、恐、驚”七類。不同的聲樂作品蘊含著不同的情感特征,甚至在同一作品中并存多種不同的情感特征。透過事物的外在,領悟其內在的情感,將世間真實存在的情感以實質性的東西表達的生理評價,從而憑借自身能力將無形化有形所展現出來。
聲樂演唱中的情感把握,則是以不同的表演形式、音色音量、表情動作等將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情感表現出來。恰當的情感把握,不僅能讓觀眾感同身受、陶冶情操;反之,如果演唱者沒能準確地把握住作品的特定情感,甚至夸大其詞,不但不能很好地詮釋作品,很有可能還會鬧出笑話。因此,在演唱歌曲時,不能僅僅停留于歌唱技巧的層面上,要把握作品展現的人物形象及其情感內涵。這就要求歌唱者要多學習、多研究、多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作品內涵,精準把握情感,以情帶聲、用情歌唱。
在以音樂與戲劇相結合的歌劇表演中,詠嘆調所反映的情感更為復雜,特別是敘事性詠嘆調《每逢那節(jié)日來臨》,蘊含著女主人公被綁架遭欺辱后的擔驚受怕、愛恨交織的復雜情感特征,而這又是歌劇《弄臣》創(chuàng)設的體現作品主題思想的戲劇性沖突所在。因此,研習者首先要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特定情節(jié)下的戲劇沖突、與其他人物角色之間的關系等,全面深刻地分析劇作家的創(chuàng)作立意、曲作家的音樂風格及特定時代的深遠意義,透過現象看本質,體會該人物形象此時此景的情感特征。
二、作品的情感特征與音樂技法
詠嘆調《每逢那節(jié)日來臨》選自威爾第歌劇《弄臣》(根據雨果的戲劇《國王行樂》改編而成),是女主人公吉爾達在回味美好的“愛情”中,準備進入夢鄉(xiāng)時,被公爵府痛恨其父親弄臣的臣子們綁架,并被公爵騙走真愛、強行霸占,見到父親后的一段羞澀、恐懼、愛恨交織的傾訴。
吉爾達是劇中唯一純真善良的典型人物形象,在她的情感世界里只有真善美。事發(fā)后,她顯得更加軟弱無力,因為這是她毫無防備、力量落差懸殊的突發(fā)事件。音樂上,漸漸平靜下來,在弦樂器的和聲拉奏上,附有磁性音色的雙簧管奏出級進下行的小三連音,加上同等音高凄慘地斷奏和拉寬的旋律線條,表現出身心受到傷害的吉爾達安靜無力地向前來營救的父親講述了“愛情”的經過和剛剛發(fā)生的一切。整首詠嘆調由AA’B三部分組成:A部分描述了吉爾達向父親訴說他們在教堂的不期而遇;A’部分延續(xù)A部分的旋律,同樣是用雙簧管吹奏,平穩(wěn)地陳述著公爵假扮成“窮學生”并跟蹤她來到家里,并滿懷深情地向自己表白。平穩(wěn)的音樂線條表明吉爾達很聽父親的話,每逢節(jié)日到來時,她才去教堂祈禱,而且在剛開始時,她并不知道“窮學生”是公爵假扮的,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愛上了他;在A’后半部分的調性由婉轉的e小調轉入明亮的C大調,用級進上行的旋律音將音樂線條推動起來,表明了這位“窮學生”對她的追求和彼此的好感。B部分的音樂風格完全不一樣,緊湊的節(jié)奏型、漸強的力度、柱式和聲的反復拉奏、十六分音符及三連音的緊密連接和不斷模進,栩栩如生地刻畫出吉爾達的緊張恐懼與忐忑不安,在 B后半部分,用級進、大跳、級進、大跳將旋律線條在上行中推到高音a2上,隨即采用ⅴ7的分解下行,在配樂演奏C大調ⅴ7的襯托中,最終將旋律音落在了C大調的主音 c2,用“詛咒”的主導和聲揭示了“詛咒”的來臨——吉爾達被綁架、被欺騙并被侮辱的悲慘遭遇。
作曲家用清脆甜美的音樂風格來表現吉爾達的清純美麗,但這首詠嘆調的風格顯然不再清脆甜美,變得沉重激烈,結尾落在了“詛咒”音樂的主導和聲上,重重地砸在父親弄臣的內心深處。此時此景,女主人公吉爾達的情感不再是單一的甜美的對愛情的憧憬,而是集羞澀恐懼、愛恨交織的復雜情感于一體。劇作家用純真善良的女主人公的悲慘遭遇,不但反映出當時社會黑暗的一面,同時觸發(fā)了人們對弱者的同情和對惡者的憎恨,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作曲家用歌唱性的訴說,再現了女主人公羞澀恐懼、愛恨交織的心聲;歌者用清晰的吐字、連貫的氣息、噴口技巧沉重而又激烈地歌唱性地訴說著對愛情的憧憬與被綁架的恐懼。
三、歌者的情感體會與把握定位
《每逢那節(jié)日來臨》是典型的敘事性詠嘆調,通過全劇《弄臣》的研究和著名歌唱家的成功演繹,結合十多年的聲樂教學,筆者認為,此時此景對愛情的抒發(fā),與事發(fā)前沉浸在假想的愛情中呼喚“愛人”名字區(qū)分對待,因為當時吉爾達并不知情,所以在得知受騙并為時已晚后,女主人公的愛情成為一種負擔,情感上變成羞澀與害怕。歌唱者在歌唱A、A’時,聲音的力度定位是虛弱無力,語態(tài)定位是在連貫聲線的基礎上加強語氣感,歌唱性地向父親傾訴;在歌唱B部分時,加大音量、 拉寬聲線、語速急促地表現女主人公突然被綁架的恐懼與假扮“窮學生”的公爵之間的愛恨交織。
1.吐字清晰、加強語氣感
詠嘆調要平穩(wěn)簡單地開始,字要交代清楚。如雙輔音“Tutte”“Iddio”“bello”“offriasi”“l(fā)abbri”等,發(fā)音要準確,第一個輔音要咬字但不發(fā)出聲音,形成停頓感,并注意重音的突出和三連音的平穩(wěn),有助于加強音樂的動力和語氣感;“sei labbri nostri tacquero,daglocchi il cor,il cor parlo.”可以在“il”前換氣,加強語氣感,達到戲劇化效果;結尾句“m’addussero nel l’ansia piu crudel”,在氣息連貫的基礎上,在小字一組f“nel”前進行換氣,一則加強語氣感,二則保證下一句的連貫完整,直到小字二組e“piu”前換氣,最后的 “piu crudel”一定要交代清楚。(見譜例1)
2.弱起漸強、加強流動性
在“se ilabbri nostril tacquero,dagl’occhi il cor”這句中,在上行的旋律線條中可以進行弱起漸強的處理,同時均勻唱準三連音,保證樂句的流動性,同時能拉寬聲線,表現出音樂的張力;在“cor”后換氣,在 “il cor parlo”處做漸強的處理,隨后漸弱,表現出女主人公已無力掙扎;下一段做同樣的處理。(見譜例2)
3.字頭突出、加強真實性
在歌唱“parti”“parti”時,為了表現回憶曾經的美好愛情,音色要柔美、吐字要自然;歌唱“quando improvvisi apparvero”直至最后,字頭要突出、音量要突然加大、語速要加快,渲染出緊張的氣氛,尤其是高音要飽滿肯定,不用空靈柔和,加強情感的真實性;結尾的八分音符小字二組c“del”不要拖,干脆利落地結束,準確地表達出吉爾達不幸遭遇時的恐懼與無耐。(見譜例3、4)
結語
著名希臘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認為,詠嘆調《每逢那節(jié)日來臨》需要清晰的吐字,加強語氣感,歌唱性地訴說發(fā)生的事情,“糅合了深刻的洞察力、炙熱的激情和感人肺腑的脆弱”,將女主人公吉爾達飾演得楚楚動人。[2]筆者認為,只有深刻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立意、音樂風格和人物性格,才能準確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特征,刻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參 考 文 獻]
[1]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程淑安.卡拉斯在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講學集[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