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使得這些薄弱學校在改革中受益呢?大家都知道,新高考實施后非黑即白的“文科生”“理科生”的概念存在30多年后,終將逐漸淡出歷史舞臺,我了解到新高考的價值指向十分明確——鼓勵學生個性需求和高校多元選拔。這一價值取向告訴我們,如果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那學生就可在新高考中獲勝。在分文理科的高考中,我們的學生別無選擇,要么文要么理,自己的特長自己的個性得不到展現(xiàn),只能按國家設定的科目組合去學習,造成的結果就是哪個學校的條件好(師資好硬件好)學生就可考高分上大學,條件差的學校的學生就只能碰運氣。
充分研究別人的優(yōu)勢,避其鋒芒
高考是選優(yōu)的一種考試,但這種優(yōu)不是絕對性的優(yōu)而是一種比較性的優(yōu),也就是說只要與別人相比顯示出優(yōu)勢就可以了,并不需要自己真的有多優(yōu)秀?,F(xiàn)在的高考固定了從哪些科目中選優(yōu),我們別無選擇,但新高考是由考生自由組合考試科目,選科空間很大,只要我們選對了組合,我們就能在比較中顯出優(yōu)勢從而在高考中獲勝,因為再強的優(yōu)勢學校也有其短板。
比如,一些傳統(tǒng)的優(yōu)勢學校他的理科往往比較強,其中物理學科又是強中之強,那么薄弱學校學生在選科的時候就要引導他們偏向文科類科目而且盡量避開物理學科。再者,再薄弱的學校也有自己稍強一些的科目,把自己的強勢科目與別人的非強勢科目組合在一起就是自己的最佳組合。確定了組合后,就要向學生宣講這些組合的好處,讓學生接受并引導他們選擇這些組合而不是盲目地選科。通過這些舉措,薄弱學校在新高考中獲勝的機會就會比現(xiàn)行高考要大很多。
把別人的劣勢學科培養(yǎng)成自己的優(yōu)勢學科
有了優(yōu)勢學科才有可能在高考中獲勝,但薄弱學校的優(yōu)勢學科肯定不多。怎么辦?那肯定就是要培育優(yōu)勢學科。在培育優(yōu)勢學科的過程中怎樣才能收到“短平快”的效果呢?那就是把別人的劣勢學科培育成自己的優(yōu)勢學科。別人的劣勢學科也可能就是自己的劣勢學科,培育起來也不容易,這時,我們就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氣概來推進。首先,要向全體教職工作好分析講解,得到他們的支持;其次,挑選該學科中有共同理想的教師去培訓,提高他們的業(yè)務水平;第三,在獎勵政策的制定上傾向于這些學科,以鼓勵這些學科的教師開創(chuàng)性地工作。
開設高考外語小語種科目
在新高考中外語可考兩次,取其中最高分計入高考成績,這說明外語在新高考中照樣是一門拉分的科目,而薄弱學校的英語往往又是最薄弱的學科。怎樣改變這一現(xiàn)狀呢?英語是從小學就開始學習的了,到了高中還沒學好,可想而知要改變英語落后的狀況是很難的,作為決策者來說就要另辟蹊徑。
在高中開設第二外語就是一種好辦法,因為這是零起點,與全省任何一所學校的學生相比都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學生不吃虧。我?,F(xiàn)在正開設日語課,學生樂于接受,效果還比較好。這是因為:第一,由于學生接觸日本動漫和日本游戲的原因而對日語感興趣;第二,從大的方面講日語與漢語同屬一個語系,在日語書籍中有大量的漢字,從而減少了學生對日語的畏懼感;第三,日語是英語之外在中國最強勢的外語,學生樂于接受;第四,根據以往高考日語題來看,日語題比英語題要簡單,容易得高分,學生學起來有動力。選學日語的同學往往是原來感覺考大學有困難的一些人,現(xiàn)在改學了日語,他們干勁足起來了,學校的高考上線人數(shù)肯定會增大。
注重對學生人生規(guī)劃的指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發(fā)展
這次改革的一個最大變化是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計入高考總分,這就意味著高考模式由“集中應考”向“分散應考”轉變。由于對學生的評價分散到了每個學期,這就意味著要求學生“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的那種孤注一擲的教學模式難以為繼。
由于每個學期都有高考,這就要讓學生學會不斷地戰(zhàn)勝自己,這就回到了對學生能力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來了。學校要更關心學生的興趣,關愛學生的生活,從而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整個高中生活都保持旺盛的學習動力。學生只有看到了自己的長遠成長,他們才愿意在學科學習上主動而積極,這就提醒我們要讓教育走在教學的前面,讓教育引領教學,讓教學成就教育。在這種教育理念的引導下,學校應成立“學生發(fā)展指導中心”,從學校教師以及社會人士中選擇優(yōu)秀人員為每位學生配備成長導師,給予不同成長階段的學生全面的人生指導。學校要根據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的特點,系統(tǒng)規(guī)劃好德育活動,實現(xiàn)學校教書與育人的雙重功能,從而有效地實現(xiàn)教育教學一體化的辦學目標。
新高考錄取模式從“高校+專業(yè)”向“專業(yè)+學校”轉變,這就決定了高中教育要更關心學生的興趣選擇和個性發(fā)展,要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去弘揚個性和實現(xiàn)自我。為了順應這一要求,學校就要讓學生認識自我,要讓他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學科知識。只有學生為自己選擇了學科和知識,才可能真正珍惜學習的機會。于是,對學生的教育內容就不再僅僅局限于學科和知識,還要教會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從而讓學生在自己所選擇的課程和學科學習中體驗到成就感,而不只是在各種各樣的選拔考試中追求“成功”。
薄弱學校的學生學科層次參差不齊,如果各層的學生都能充分地認識自己,確定了自己的奮斗目標并為之努力,高考上線人數(shù)自然就會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