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簫
推薦理由:選文內容貼近生活,文化氣息濃,知識性強,且層次分明。前兩題采用選擇題的形式,使試題容量增大,考查角度豐富:第3題在具體情境中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情況,體現(xiàn)學以致用的思想。
中西禮節(jié)的差別
①我國傳統(tǒng)禮節(jié)和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禮節(jié),從根本上說是相同的,都強調人際交往要友善,要禮讓,舉止要文明等。但是,由于傳統(tǒng)、信仰、習俗的影響,二者無論是形式還是內涵都有明顯差別。
②先說見面禮。我國的傳統(tǒng)禮節(jié),基本上都屬于非肢體、非肌膚接觸性禮節(jié),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施禮時,雙方身體保持一定距離,特別強調男女授受不親,如果出現(xiàn)男女肢體、肌膚接觸,就會有傷風敗俗之嫌。西方則不同,不論男女,其禮節(jié)多屬肢體、肌膚接觸性的,如擁抱、吻手、接吻、握手等。西方人認為,以肢體、肌膚接觸對方,更能直接表達自己親密、親熱的情感,而我國傳統(tǒng)觀念認為,禮、德互為表里,即“禮發(fā)諸外”“德輝動于內”(《禮記》),在人與人交往中,強調禮要發(fā)自內心,強調禮是內心敬意的自然流露。
③再說座次。我國古代是非常講究座次的。因為座次要分尊卑。我國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是舉辦活動的地方,最尊貴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東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見群臣議事,都是坐在北邊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說“南面稱帝”?!笆摇笔怯脕砭幼〉?,一般為長方形,東西長而南北窄,遵循“東向為尊,西向為卑”的原則。至于“左”與“右”誰尊誰卑的問題,就比較復雜了。周朝規(guī)定,諸侯朝見天子,宴飲時以左為尊,用兵打仗,則以右為尊。左右尊卑,要視場合而定。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才固定“左尊右卑”,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在西方,人們通常把主人右邊的座位看成貴賓席,這種習俗的來源很有意思。正好像西方人見面握手總是先伸出右手一樣,這些習俗的背后,又常常出于某種具體的需要。在每個人都佩帶武器的時代,伸出右手表明“我不會向你施加武力”,這種樸素的表達友好的方式,久而久之就成了西方表示禮節(jié)的一種習俗。
④最后說說用餐。中國餐桌上絕大多數(shù)菜是一桌人共享,而西方人習慣“各吃各的,各人一份”。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從倒酒、敬酒到飲酒,都有自己的一套相應的規(guī)則和禮儀。其中敬酒是最重要最講究的一環(huán),規(guī)則也是最復雜的。通常,中國人還習慣頻繁敬酒以表示熱情、尊重等意。對西方人而言,酒是飲食的陪襯,作用在于襯托飲食的美味,什么時候喝,要喝多少都由個人決定。頻繁敬酒在他們看來是一種勉強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識的行為。
1.下列說法與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項是( )(2分)
A.中西禮節(jié)雖然在形式和內涵上有不同,但都注重人際交往時要友善、禮讓、文明。
B.西方人習慣在見面時擁抱、吻手、接吻及握手等,來直接表達自己親密、親熱的情感。
C.我國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在堂屋舉行活動時,一般遵循“東向為尊,西向為卑”的原則。
D.中國傳統(tǒng)用餐禮儀中,人們常常通過頻繁敬酒來表示對客人的熱情、尊重等意。
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本文主要介紹了中國傳統(tǒng)禮節(jié)和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禮節(jié)的差別。
B.第②段“我國的傳統(tǒng)禮節(jié),基本上都屬于非肢體、非肌膚接觸性禮節(jié),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一句采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C.第④段“中國餐桌上絕大多數(shù)菜是一桌人共享”一句中的“絕大多數(shù)”刪除后,原文意思沒有改變。
D.本文先總的介紹中西禮節(jié)在形式和內涵上有差別,然后分別介紹在見面禮、座次、用餐時禮節(jié)的不同。
3.請你根據(jù)上文有關中西禮節(jié)的知識,結合下面的鏈接材料,回答問題。(4分)
【鏈接材料】旅居海外多年的長沙人孫梅,和她的英國丈夫一起回鄉(xiāng)探親,受邀前往昔日恩師蔣老師家吃飯,共敘師生情誼。
(1)作為主人的蔣老師準備按照西方禮節(jié)招待客人,安排座位時,他應該把孫梅的英國丈夫安排在自己的左邊還是右邊?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蔣老師提醒妻子席間不要勸菜勸酒,理由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選自2018年湖南長沙市中考語文試題,參考答案見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