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中圖分類號】R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1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及思想意識的逐步改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與AIDS患者逐年增多,據我國目前統(tǒng)計,國內已有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人群80萬左右[1]。HIV及AIDS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及致死性,導致其普遍遭受社會人群的排斥與歧視,隨著病情的發(fā)展,HIV及AIDS人群社會功能會逐漸降低,面臨無經濟來源的困擾,增加適應障礙程度。本次研究主要對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抑郁情況進行分析,并總結出相應的護理策略,現報告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1月我院接受治療、檢查的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34例作為觀察組,另選34例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男27例,女7例,年齡18-68歲,平均年齡(39.65±1.50)歲;對照組男28例,女6例,年齡20-64歲,平均年齡(38.78±0.89)歲。納入標準:年齡≥18歲;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病史患者;合并嚴重內科疾病患者;溝通障礙患者。兩組資料方面根據統(tǒng)計學分析,無顯著差異(P>0.05),可展開對比。
1.2 方法
選取經過專業(yè)培訓的人員對兩組參與研究的人員進行測評,說明調查目的及方法,要求其按照項目進行填寫。采用《抑郁自評量表》,共20個項目,常規(guī)4級評分法分析,總分為20-82分,選用正性情緒反向積分法,分值越高說明抑郁情況越嚴重。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據資料用SPSS19.5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次研究共發(fā)放問卷68份,實際回收68份,有效問卷68份,有效率為100.00%。觀察組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為(45.24±7.46)分,對照組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為(34.30±7.62)分,數據對比差異顯著(T=5.982,P=0.000)。
3 討論
HIV是一種能夠突破人類免疫細胞防御的病毒,可直接攻擊人類的免疫細胞,從而導致人體免疫功能喪失,AIDS是一種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兩者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性傳播、血液及母嬰傳播,目前臨床上沒有確切的治療方法,只能通過特定治療方案對病情進行控制[2]。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抑郁自評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狀態(tài),由于其病情的傳染性、不可治愈性及特殊的傳播途徑,導致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普遍受到社會的歧視,朋友、同事甚至家人、配偶的疏遠和回避,導致其負面心理滋生,甚至心理扭曲。隨著病情的發(fā)展,他們逐漸喪失社會勞動能力,不得不面對失業(yè)、經濟來源中斷等問題,其長時間在應激環(huán)境中,可有不同程度的適應障礙現象出現。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中單身、吸毒史、性亂史的患者抑郁狀態(tài)更加嚴重,對于不同的人群,可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對策。作為社會公共健康安全的巨大難題,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飽受社會歧視,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臨床上應當加大對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護理力度,改善患者抑郁情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患者的痛苦,具體的護理措施如下:
針對性保護:醫(yī)療機構應對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醫(yī)療信息進行嚴密的保護,不得擅自公開患者信息,應平等的對待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治療、檢查,做好防護隔離工作,定時對病房進行紫外線消毒,使用過的器械統(tǒng)一處理。采集標本需做好防感染保護措施,但不能以異樣眼光對待患者,過度防護,加重患者心理陰影。
針對性護理干預:規(guī)范患者飲食,合理設計營養(yǎng),適當安排患者運動,有效控制病情。加強與患者家屬溝通,了解其心理需求,幫助患者共同面對問題,有效消除其抑郁狀態(tài),讓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對于單身、性亂史、吸毒史的患者實施心理疏導,可聯合其家屬進行心理干預,引導患者懇求家屬的原諒、接納,共同對抗病魔。對于單身患者,護理人員應給予關注,耐心傾聽患者的需求,生活上給予更多的關心,精神上進行多鼓勵,促進患者樹立治療信心和勇氣。HIV感染患者隨著病程的進展會發(fā)展成為AIDS患者,隨之出現反復發(fā)熱、口腔感染、全身乏力、腹瀉等癥狀,直接導致患者社會功能下降,加重抑郁狀態(tài)。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認清自身情況,引導其適應角色,加強對患者的人性化關懷。指導患者家屬、朋友經常看望患者,爭取政府“四免一關懷”政策和中英聯合免費抗病毒治療項目,在經濟與物質上提供堅實的保障,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3]。維持有效的治療可使患者重新回到正常人的生活狀態(tài),緩解抑郁狀態(tài)。
綜上所述,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抑郁程度遠超健康人群,應加強對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針對性護理對策,幫助患者重拾信心,積極對抗病魔,重新回到正常人生活狀態(tài),保持健康的心理,從而有效緩解抑郁程度。
參考文獻
楊帆,楊旸,周容,等.艾滋病高發(fā)區(qū)護理專業(yè)學生艾滋病認知、態(tài)度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17,31(22):2767-2770.
楊帆,王福祥,李春蘭,等.護理人員艾滋病歧視相關因素調查及對護理人員綜合培訓效果研究[J].中國臨床研究,2015,28(10):1377-1380.
蔡小林,魯玉桂,田桂萍,等.個體化心理干預對艾滋病患者抑郁和焦慮的影響[J].西部中醫(yī)藥,2013,26(4):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