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歡良
摘 要:本文通過對一些案列的分析,探討分析教師在執(zhí)教公開課中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針對問題,提出通過理念落實、校本教研提升、教學反思升華等策略,提高年輕教師公開課執(zhí)教能力。
關鍵詞:公開課;年輕教師;問題分析;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2-0061-0061-03
一、年輕體育教師執(zhí)教公開課的問題分析
1.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對體育教學設計中概念理解模糊不清
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應包含設計指導思想、教材與學情分析、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確定、教學流程的設計、運動負荷的預設、場地器材的布置、安全措施的防范和課時教案等。其中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目標的預設、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和運動負荷的預設更是評判一節(jié)課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如果沒有厘清教學設計中的一些概念,會造成預設的教學目標不合理或者不明確、重難點確定不突出、教學內容選擇不合理、課時教案中運動負荷針對教學對象不明確等問題。
案例:某教師設計的一節(jié)四年級足球運球新授課中,在教學設計中的教學內容是:足球運球——多種形式運球;游戲:紅綠燈。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對教學內容概念不明確。教學內容是指依據(jù)單元教學目標,根據(jù)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和教學條件的加工,在體育教學環(huán)境中傳授給學生的身體練習、運動技術學習和教學比賽體驗等。所以,本節(jié)課中選擇的教學內容“游戲紅綠燈”,明顯不是體育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體育游戲是一種教學形式或者教學手段,而不是課的教學內容。建議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改為“足球——多種形式運球;急停急起運球”。
(2)對學情分析不夠合理
課標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體育課中應充分發(fā)揮上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重視學生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都應符合所任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備課前綜合分析學生的年齡情況、知識和技能情況、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內容。而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沒有合理分析學情,就出現(xiàn)針對所教學生而選擇的教學內容太易或者太難、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成人化等問題,造成學生學不會,更嚴重地造成學生身體傷害,從而使學生喪失對體育課的興趣。
案例:某新入職教師開設一節(jié)教學對象為三年級學生,教學內容為原地雙手前擲實心球的公開課。進行完準備活動后,該教師進行了原地前拋實習球、后拋實心球和前擲實心球完整動作練習,然后進行了放松活動,小結下課。
雙手前擲實心球是發(fā)展學生各部位力量特別是增強腰腹部力量非常有效的手段。然而三年級的學生身體素質能力有限,1kg的實心球對于三年級學生并不適合進行投擲教學,因此容易造成傷害事故。而且本節(jié)課教師設計的練習內容和教學方法成人化,不能引起三年級學生的練習興趣,造成本節(jié)課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因而教師不能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學生練習效果不理想,課堂教學目標達成率低。建議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采用多種形式的雙手投遠,將投擲器材改為排球。
(3)教與學過程設計不清晰
好的體育課應在課堂中呈現(xiàn)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而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新的教學模式出現(xiàn),讓教師在課堂上更多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然而部分教師在運用新的教學模式時,只關注學生的“學”,而忽視教師的“教”,使體育課堂出現(xiàn)了大量的練習過程,沒有教師“教”的過程,最終學生還是沒有掌握技術動作。或者教師在“教”的過程中過于急躁,在學生并沒有真正掌握動作要領以及技術要點時,就開始了各種拓展性練習,從而造成了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動作或技術一知半解,不能進行有效練習,課堂教學質量不高。
案例:某年輕教師進行足球腳背正面、外側以及內側運球的課堂教學中,設計了運用足球鞋讓學生了解腳背正面、外側以及內側的位置后,就直接讓學生進行了腳背正面、外側和內側運球練習,沒有“教”學生如何運用各部位運球控球的過程,造成本節(jié)課學生練習效果不理想。
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引領主導作用。如果一節(jié)課中教師沒有引領學生如何去學,那學生學習的效果一定很差。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只指導了用哪些部位去觸控球,而沒有指導支撐腿和擺動腿的動作要領,造成學生在接下去的練習中不能高質量完成針對性練習。建議在設計中可以讓學生先進行原地的各部位模仿練習,尤其是注重支撐腿的站立以及腳的不同部位觸球體驗,然后過渡到各種形式運球與踩球的組合練習,最后通過游戲等教學手段展示評價學生的練習效果。
(4)課時教案中設計練習內容過多
在觀摩一些公開課教學時,經常發(fā)現(xiàn)授課教師到了下課時間,還沒有把教案中設計的內容教授完成;或者是授課教師發(fā)現(xiàn)上課時間不夠時,對一些設計的練習內容匆匆?guī)н^,造成課堂時間緊,授課時間來不及,學生參與針對性練習也是蜻蜓點水,沒有真正掌握技術動作。
案例:某年輕教師在教授五年級的快速跑公開課中,在準備部分設計了熱身活動貪吃蛇和準備活動徒手操,在基本部分設計了多種形式叫號跑、快速起動、簡單快速跑、高抬腿練習、定時折返跑測試、游戲“開小車”和“課課練”等7種練習。在觀摩整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一直在趕進度,造成學生對每個練習的次數(shù)不多,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而且該授課教師在40分鐘時間內并沒有完成本節(jié)課教案中所設計的教學內容。
一節(jié)高質量的課,應該是流暢的、完整的課。教師在設計公開課的過程中,因為對練習時間的預設、對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以及備課中對整節(jié)課進度的把握能力不足,造成了設計教案時,整節(jié)課教授內容和學生練習內容過多。上述案例中,該教師的教學設計中的教學重點有“快速起動”和“發(fā)展步頻”。在設計的練習中對兩個教學重點又依次進行突破,造成了練習內容過多,因而不能完成本節(jié)課的授課內容。建議可以把教學重點改成“發(fā)展步頻”,練習中可以舍棄多種形式叫號跑、快速起動、簡單快速跑3種練習,進而增加其他發(fā)展步頻的練習內容,有效突破教學重點。
2.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存在問題
(1)課堂應變能力不足
體育課堂有別于其他教學課堂,授課場地相對空曠,干擾學生上課的因素較多。例如課堂周圍的環(huán)境、場地器材的布置、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練習中的傷害事故等,都會影響到體育課堂的正常教學秩序。教師如果沒有對課堂突發(fā)情況的預設,會造成對突發(fā)情況的應變能力不足,教師手足無措,不能進行正常教學。
案例:在進行山羊“分腿騰躍”練習中,通過輔助練習,學生已經能夠跳躍一定高度的墊子,然后教師進行示范講解后,組織學生進行標準山羊“分腿騰躍”練習,可是在練習過程中,有不少學生畏懼山羊的高度,不敢跳躍或者是逃避跳躍,使教師的教學陷入尷尬。
上述案例中,因為學生害怕山羊的高度,造成了課堂教學陷入了尷尬。體育教師必須掌握體育器材的特性和鍛煉價值,讓學生心理上沒有恐懼感。該教師沒有針對課堂環(huán)境的變化進行調整,造成了本節(jié)課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建議可以適當降低山羊高度,讓學生進行多次練習,熟練掌握動作要領后,慢慢增加難度,逐漸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2)課堂講解不精練
講解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基本的業(yè)務能力,年輕教師因缺少實踐經驗,沒有掌握一定的講解技巧,因此在講解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講解的時間較長、語言不簡練,廢話、重復性的語言過多,語言缺乏連貫性,語言口語化嚴重等現(xiàn)象。體育課是一門實踐操作性課程,需要學生通過大量練習進行身體體會,所以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把握“精講多練”的原則,讓學生有重組實踐進行身體體會練習。
案例:某教師在講解直腿后滾翻時:“從站立開始,上體前屈,重心后移,臀部后坐,兩手在大腿外側撐地。當臀部著地時,上體迅速后倒,舉腿翻臀,或屈體后滾,同時兩手急速置于肩上,手指向后,掌心向上,兩肘內夾上翻。當滾至肩部著地時,兩手用力推地,同時低頭含胸、收腹、提臀,使身體向后翻轉經屈體立撐成站立。”
該案例中教師在講解動作要領時,講得口干舌燥,而學生聽得暈頭轉向。教師在講解中,講解字數(shù)將近300個,其中前后語言又重復過多,對動作要領重點不突出,造成學生對動作概念一知半解,因而學生練習效果和掌握情況不理想。建議在講解過程中可以結合動作示范進行口訣化講解:“上體前屈移重心,臀部著地翻舉腿,兩手置肩用力推,身體后翻立撐站?!币贿呏v解一邊請學生示范,講解語速適中,具有一定節(jié)奏,對于動作要領中的講解重點可以通過聲調和語速的變化等形式多次重復提醒學生注意。
二、年輕體育教師執(zhí)教公開課的應對策略
1.理論聯(lián)系實踐,有效落實教學理念
善學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年輕教師應注重樂學善學教學理論知識,提升自身理論素養(yǎng)。利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積累教學經驗,提高自身業(yè)務能力。首先,要明確新課標理念、目標和要求等,讓體育教學在新課標的指引下,走在正確的課堂道路上。教師只有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武裝充實自己,才有可能設計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同時確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將教與學有機結合,確保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加強自身學習,利用書籍雜志等資料、參加各類線上線下教學研討活動、聆聽專家教師的報告、觀摩同行老師的課堂教學等形式,提高自身理論知識和業(yè)務能力,充實自身教學經驗。第三,利用理論方法,加強實踐性教學,總結反思教學經驗。有了新理念,就應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加以實施,否則就變成紙上談兵了。因此,學習新觀念是基礎,落實觀念才是根本。
2.注重校本教研,提升教師執(zhí)教能力
教研組是校本教研主陣地,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搖籃和教學的指導機構。教研組可以結合學校工作安排,進行年輕教師與骨干教師結對,發(fā)揮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促進年輕教師教學技能的積累和專業(yè)化的發(fā)展。同時,教研組定期組織開展各種校本教研活動,規(guī)范常規(guī)課、組織校級公開課和組織年輕教師模擬上課評比等活動,讓年輕教師在校內優(yōu)秀教師和校外學科骨干教師的引領與輻射下,在合作互助中提高課堂教學能力。利用老教師專業(yè)精神的引領和學校學科教學地位的激勵,激發(fā)年輕教師的熱情和動力,調動年輕教師發(fā)展專業(yè)能力,提高學科素養(yǎng)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過教研組定時間、定地點、定人員的“三定一主題”和示范課、研討課、匯報課、生態(tài)課、精品課的“五課活動”等校本培訓教研活動,為年輕教師提供和創(chuàng)造執(zhí)教和學習公開課的機會。尤其是教研組形成設計-說課-觀評-改進-執(zhí)教-二次觀評-改進設計-形成案列的流程,幫助年輕教師打磨精品課,提升教師執(zhí)教公開課的能力。
3.注重教學反思,提升教師專業(yè)素質
教師的反思是指教師把自我或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進行審視、深思、探究與評價,進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效能和素養(yǎng)的過程。年輕教師的教學反思是對自身教學經驗和行為的一種自我反省過程,可以不斷總結經驗,進而循環(huán)反復,使年輕教師終身發(fā)展,從而促使年輕教師由“技能傳授者”向“研究者”轉變。
教師可以從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三個方面進行反思。實踐操作背后一定有理念的支撐,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中將理念操作化,在反思中把操作理念化,積極自覺地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學理念,在反思中提高自身的教學創(chuàng)造力。課堂教學中,對教學策略、關鍵事件、教材片段、失敗之處等進行具體描述和深層次分析,進行提升自身的課堂執(zhí)教能力。教學中總有遺憾,再成功的教學也有遺憾之處。課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成敗和學生效果展開自我反思,總結成功經驗,分析失敗原因,尋找解決的辦法,都可以幫教師把遺憾降到最低點,從而使教師的教學行為更合理,課堂的教學效果更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張賽.小學體育教師參與“公開課”教學策略漫談[J].教學研究,2016(2).
[2]毛利姿.小學體育教師積極參與“公開課”教學策略[J].體育師友,2014(6).
(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實驗小學 3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