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昕,歐彤文,何新洲,高 偉,荊超波
1.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北京100053),2.武警北京市總隊十四支隊衛(wèi)生隊(北京 100010)
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為泌尿外科一種常見結石類型,其病因同環(huán)境、飲食、代謝、遺傳等因素相關,該疾病患者因嵌頓結石,導致排出尿液過程受阻,從而引起疼痛、腎積水等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治療方案多樣,其中保守治療療效欠佳,單純體外沖擊碎石治療效果亦不理想。隨著醫(yī)學研究深入,微創(chuàng)技術發(fā)展進步,近年來經皮腎鏡取石術(MPCNL)及輸尿管軟鏡碎石術(FURL)逐漸應用于臨床,但對于二者療效尚未定論。本研究為明確MPCNL、FURL在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臨床治療過程中的療效,針對性擇我院97例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現(xiàn)作如下報道。
1 一般資料 擇我院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收治97例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患者均經CT診斷確診、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尿路感染、輸尿管扭曲、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隨機輸尿管軟鏡組(50例),男女比例30∶20,年齡32~68歲,平均(48.72±9.15)歲;輸尿管結石部位:左側26例,右側24例。經皮腎鏡組(47例),男女比例28∶19,年齡33~69歲,平均(48.83±9.22)歲;輸尿管結石部位:左側25例,右側22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治療方法 經輸尿管軟鏡組行FURL治療:予以全身麻醉,取結石位,用輸尿管硬鏡氣壓彈道探針先將結石擊碎退回腎盂,再行輸尿管軟鏡鈥激光碎石;將200 μm鈥激光光纖插入,能量設置為1.0 J/20Hz,采取“蠶食法”進行碎石,較大碎石可用取石鉗將其取出;結石清理后,依據(jù)插入路徑將輸尿管軟鏡依次退出,拔出鏡鞘,順導絲留置6F輸尿管內支架1根。經皮腎鏡組行MPCNL治療:予全身麻醉,采取45°斜仰臥位,將輸尿管導管插入患側輸尿管,超聲引導下穿刺,進入至腎集合系統(tǒng),將穿刺針拔出后予以F8~F18筋膜擴張器進行皮腎通道擴張,將Peel-away鞘置入;于腎集合系統(tǒng)找到結石,予以鈥激光碎石,采用高壓灌注方式沖洗結石出體外;患側置雙J管,于1個月后拔除;常規(guī)置3~5 d的F16造瘺管。
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2-3]于術后3 d、術后3個月行腹部平片復查,對結石清除率進行比較,未顯示殘留結石或結石直徑在0.4 cm以下、無臨床癥狀為碎石成功;臨床指標: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其中術后疼痛采取VAS(視覺模擬評分)標準,0~10分,0分表無痛,10分表劇痛;術后并發(fā)癥:尿外滲、腎絞痛及發(fā)熱。
1 兩組結石清除率比較 MPCNL組術后3 d、3個月結石清除率分別是95.74%(45/47)、100.00%(47/47);均顯著高于FURL組60.00%(30/50)、78.00%(39/50)(P<0.05,χ2=17.6514/11.6626)。
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見表1。FURL組各項臨床指標水平均優(yōu)于MPCNL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注:組間比較,P<0.05
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2。MPCNL組與FURL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χ2=0.0318)。
表2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例(%)]
注:組間比較,P>0.05
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是臨床多發(fā)、常見病,由于長期發(fā)生結節(jié)滯留情況,且常并發(fā)息肉形成,受到纖維組織、息肉包裹,導致輸尿管狹窄率較高[4]。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需先處理息肉,采取鈥激光切割及止血技術,將狹窄輸尿管行內切開,之后再行鈥激光碎石。目前,臨床進行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治療,主要采取MPCNL、FURL方式,能夠有效清除患者體內結石,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促進預后質量提升[5]。
本次研究中,MPCNL組術后3 d、3個月結石清除率分別是95.74%、100.00%,均顯著高于FURL組;FURL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疼痛和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MPCNL組;MPCNL組與FURL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12.76%、14.00%,無顯著差異性;此次研究與楊煒青等研究[5]相似,表明MPCNL結石清除率高于FURL,但FURL術后恢復更快,臨床可依據(jù)患者病情、身體素質等選擇適當方式治療。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因輸尿管壁發(fā)生粘連、結石長期滯留、結石體積變大,應用單純體外沖擊波碎石取得的療效較差,常出現(xiàn)碎石排除不凈、尿路感染情況,影響患者預后[6]。FURL為臨床常用一種手術方法,但該治療方式較難利用套石方法取石,需應用碎石設備擊碎碎石,現(xiàn)階段較為常用碎石設備為鈥激光[7]。經臨床研究結果可知,F(xiàn)URL清除結石率較低,主要是因為碎石過程易發(fā)生結石移位現(xiàn)象,造成返流到腎下盞或腎盂,常需進行二次碎石,治療具有一定局限性。其次,因上段輸尿管及腎臟表現(xiàn)出一定活動度,加之經擴張的輸尿管與積水腎臟等影響,引發(fā)結石上下段輸尿管發(fā)生成角、扭曲等情況,輸尿管進鏡及原位碎石難度增加,從而造成碎石成功率低[8]。此外,因息肉、結石嵌頓形成,腎功能變差,結石擊碎后無法即刻取出,從而引起較大結石形成石街,需較長時間排凈術后結石[9]。但是,F(xiàn)URL治療操作相對簡單,患者創(chuàng)傷小,術后疼痛感較輕,有助于術后恢復,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MPCNL具有取石效率高的優(yōu)勢,針對各類型上段輸尿管結石均有切實療效,且可同時對腎臟結石進行處理[10]。MPCNL治療過程中,經皮腎通道擴張至F18,損傷腎臟程度輕,術中大出血率較低,安全性高。其次,MPCNL組采取F16-F18小通道,利用輸尿管鏡取代腎鏡,鏡體較小,經腎中盞、上盞穿刺,外鞘抵結石部位,于腎集合系統(tǒng)內具較大的擺動角度,利于結石處理,使得腎盞頸撕裂率降低[11]。因采用微通道,且灌注泵的壓力較低,能夠有效降低術后發(fā)熱、電解質紊亂、腎周液體外滲、容量超負荷等發(fā)生率,患者預后良好[12-13]。FURL與MPCNL治療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各具優(yōu)勢,二者術后并發(fā)癥均較少,可保障患者安全,因MPCNL碎石率高,所以一般情況下多首選MPCNL治療。本次研究受多種因素影響,未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作詳盡分析,需行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應用MPCNL或FURL法處理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在并發(fā)癥方面無顯著差異性,但前者結石清除較高更佳,可作為首選方法。
[1] 李應忠,王 健,佟發(fā)春,等.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碎石與輸尿管鏡碎石術治療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療效比較[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4,8(7):631-633.
[2] 韓宇平,尚東梅.組合式輸尿管軟鏡與經皮腎鏡碎石術治療老年腎結石的療效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8):1935-1937.
[3] 郝宗耀,劉 明,葉元平,等.斜仰臥位B超引導下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治療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J].國際泌尿系統(tǒng)雜志,2014,34(6):799-801.
[4] 鄭俊彪,李建輝,王 峻,等.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治療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5,7(6):553-554,576.
[5] 楊煒青,李 遜,何永忠,等.輸尿管軟鏡與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治療多囊腎合并腎結石的療效比較[J].中華腔鏡泌尿外科雜志,2016,10(3):5-8.
[6] 程 躍,劉冠琳.輸尿管軟鏡治療上尿路結石的現(xiàn)狀與進展[J].現(xiàn)代泌尿外科雜志,2014,19(5):285-288.
[7] Al-Ani A,Al-Jalham K,Ibrahim T,etal.Factors determining renal impairment in unilateral ureteral colic secondary to calcular disease: a prospective study[J].International urology and nephrology,2015,47(7):1085-1090.
[8] 李文輝,張 偉,李偉文,等.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187例分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4,35(1);73-74.
[9] 李 天,李 遜,何永忠,等.雙通道輸尿管軟鏡與電子輸尿管軟鏡行碎石手術的比較研究[J].中國內鏡雜志,2017,23(3):34-37.
[10] 張 克,張雁鋼,王靖宇,等.輸尿管軟鏡碎石術與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直徑<2 cm腎結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現(xiàn)代泌尿外科雜志,2015,11(9):639-644.
[11] 林海利,鄭周達,楊明根,等.經皮腎鏡與輸尿管軟鏡在孤立腎結石的應用比較[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6,16(4):301-303,307.
[12] 王 亮,楊 偉,曹文鋒,等.后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治療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及腎結石的臨床應用[J].中國內鏡雜志,2015,21(2):196-198.
[13] 呂 遠,許長寶,馬 靜,等.一步法輸尿管軟鏡治療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臨床分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7,38(5):37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