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弋戈
清朝最后一任江西巡撫馮汝骙任順慶府知府時“丁憂”缺由
“天公喪母地丁憂,萬里江山盡白頭。明日太陽來作吊,家家檐下淚珠流?!边@是一首出自清代文學家金圣嘆的臨難詩。何謂“丁憂”?今天就和您來聊聊古代官吏請假的那些事兒。
古代的休假種類頗多,除了日常“休沐”之假外,還有節(jié)假、忌日假、旬假、事假、病假、田假、授衣假、上任假、喪假等等。
在節(jié)假中,主要有“三大節(jié)”。古代官吏在歲節(jié)(即元旦)、寒食(清明前一日)、冬至(古有“冬至大如年”習俗,視為重大吉日)“三大節(jié)”時,每個節(jié)日能夠享有“7日假”,類似今天的“黃金周”。同時,在圣節(jié)(即皇帝和皇太后的生日)、上元(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jié))、中元(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俗稱“鬼節(jié)”)和下元(農(nóng)歷十月十五日)這4個節(jié)日中,各放假3天。這些假期中,武官較文官的放假天數(shù)要少一些。
這里重點探討一下古代的“告歸”和“丁憂”假期。古代官吏因病因事請假,稱之為“告歸”“告寧”或“事幫假”,分予告和賜告兩種。予告是因功由國家依法準予休假,《漢書·馮奉世傳》說:“夫三最予告,令也。”即在官考績連續(xù)三次功居上等,可予以休假。享有予告待遇的,在漢代為“二千石以上”的官員。賜告則是因病給予的假。
最早從漢代開始,古代的武官因病、因事可以“急假”告假,告假期限以3月為限,如果逾期不歸就會被罷官免職。晉代曾規(guī)定:“急假者一月五急,一年之中以六十日為限,千里之內(nèi)、疾病,申延二十日;及道路解故九十五日?!痹诤髸x時期,家居外地的官吏探親時,官府還會單給路程假。唐代則規(guī)定:父母住在3000里外,每隔3年就有30日的定省假(不包括往返路程)。父母在500里外,每隔5年有15日的定省假;兒女行婚禮時,有9天假期,也不包括路程。其他近親行婚禮,假期分別為5天、3天和1天;父母親去世,則強迫解官3年,如果是軍職,則為100天;另外5月有15天的田假(即“農(nóng)忙假”),9月有15天的授衣假(古代有9月備制寒衣的習俗,叫授衣)。古代尊崇孝文化,對于祖父母、父母年邁,身邊無子女奉養(yǎng)時,官吏可以請假解職回家奉送老人,這種告假稱之為“終養(yǎng)”。
古人有為父母守孝3年的傳統(tǒng)和習俗,這就是古代最具特色的一種假期稱之為“丁憂”,也稱為“丁艱”“守孝”等。父母死后,子女按禮須持喪3年,其間有不婚娶、不宴飲、不作樂、不生子、不外游等一系列十分嚴格的喪俗行為規(guī)范,任官者必須離職返鄉(xiāng)守孝,“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古代的守喪之制又分為兩類:帝、后之喪,稱之國恤,或稱國喪、大喪;父母親屬之喪,稱之家喪。國恤的守喪之制,從秦代以來,就以法令的形式固定了下來?!稌x書·禮志》云:“漢氏承秦,率天下為天子修服三年?!倍覇实氖貑手?,自漢武帝始作為禮制實施?!岸n”解官明確付諸立法條文,則是從唐律開始?!短坡墒枳h》卷25:“諸父母死應解官,詐言余喪不解者,徒二年半?!笔枳h曰:“父母之喪,解官居服,而有心貪榮任,詐言余喪不解者,徒二年半?!边@一“解官居服”的唐律條文,一直沿襲到宋、明、清各代。由此可見,“丁憂”之假在古代休假制度中的重視程度最高。
然而,自古也有“忠孝兩難全”“奪情”之例外?!皧Z情”的意思是為國家奪去了孝親之情,可不必去職,以素服辦公,不參加吉禮?!皧Z情”一般發(fā)生在古代的武官身上,古人稱之“墨绖從戎”,又稱“金革之事不避”。古代的武官如果正在前方作戰(zhàn)時,逢父母過世,向朝廷請假還鄉(xiāng)時,皇帝可下詔著他移孝作忠,慰留而不還鄉(xiāng),戴孝上陣沙場。古代官員在還鄉(xiāng)守孝以后,喪服未滿,皇帝緊急下詔特別起用,稱之為“起復”。這種“起復”也有兩種情形,一種是致仕(退休)以后再起用,另一種是“丁憂”還鄉(xiāng)守制的人起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