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佳, 章碧玉, 孫國慶, 林賢忠
(1.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2.溫嶺市體育局,浙江 溫嶺 317500; 3.溫嶺市少體校,浙江 溫嶺 317500)
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國辦發(fā)[2016]27號,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出:“體育教學要加強健康知識教育,注重運動技能學習,科學安排運動負荷,重視實踐練習。研究制定運動項目教學指南,讓學生熟練掌握1~2項運動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學模式,努力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盵1]“一校一品”,即一個學校根植于本地域傳統(tǒng)文化,積聚各方正能量,“品”出特色,“品”出校風,“品”出健康,構建自我品牌或鮮明特色,為學校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一條新的發(fā)展思路。彭小偉等認為,“一校一品”工程是推進學校體育工作、解決運動技能教學“低級重復”、保證學生運動技能學習逐步遞進的重要舉措[2]。
“一校一品”是將一個運動項目引入學校,借助學校的教育功能,集中師資力量,推動運動項目的發(fā)展,形成自身特色的運動項目,帶動學生參與運動的熱情,提高學生運動的自主意識。它是推進和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國家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徑。2017年11月,溫嶺市箬橫中學被授予“浙江省跆拳道基地”單位。截至2017年10月,溫嶺市箬橫中學跆拳道隊共獲得全國比賽7金、8銀、8銅,省賽65金、48銀、73銅和臺州市賽49金、21銀、6銅的成績,充分體現(xiàn)了“一校一品”建設背景下學校體育發(fā)展思路和“體教結合”模式培養(yǎng)運動員的優(yōu)越性。本文通過對溫嶺市箬橫中學跆拳道項目開展情況進行調查,對箬橫中學學校體育的開展、學校運動隊伍的培養(yǎng)、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所取得的成效進行總結,從中發(fā)現(xiàn)不足,為其他省市學校體育的開展及競技后備人才培養(yǎng)提供參考。
溫嶺市箬橫中學跆拳道項目的課程設置、校園文化建設、競技后備人才培養(yǎng)等。
1.2.1 文獻資料法
從國家圖書館、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查閱與本研究有關的書籍,利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以關鍵詞“一校一品”“學校體育”“后備人才”等檢索1990—2017年的中文核心期刊相關文獻43篇,從中選取了與本課題相關文獻19篇,為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通過問卷對溫嶺市箬橫中學跆拳道學生運動員基本情況、運動情境動機等開展調查。運動情境動機量表采用Guay等人(2000)編制的(The Sport Situational Motivation Scale,SSIMS)[3],運動動機問卷是學生運動員基本調查問卷。
問卷效度檢驗:通過閱讀“一校一品”建設背景下學校體育開展相關文獻,咨詢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山東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等學校的相關學者、管理人員和老師,確定調查問卷初稿,并邀請9位正高級職稱的專家學者對問卷的結構和內容效度進行檢驗,根據專家的意見進一步完善問卷,確保調查問卷合理、可靠。
對學生發(fā)放問卷41份,回收41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38份,問卷有效率92.68%。
1.2.3 專家訪談法
為拓寬研究思路,豐富研究內容,以佐證或補充問卷調查的結果,訪談部分專家學者、溫嶺市教育領導、市體育局、市教委和區(qū)教科所相關人員,以及運動項目網點學校部分教練員。例如,北京體育大學張凱教授、溫嶺市教育局局長周志云、溫嶺市體育局局長金良明、溫嶺市箬橫中學校長謝林秋、箬橫中學跆拳道教練員張玲江等。
1.2.4 數理統(tǒng)計法
采用Excel10.0、SPSS 22.0對問卷進行數據處理,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方差分析。
“一校一品”工程的實施,是開展和促進學校體育工作健康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是實現(xiàn)“一校多品”提高學校體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一個發(fā)展成熟的運動項目,是人類在身體鍛煉和身體娛樂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成果和寶貴遺產,包含著豐富的技戰(zhàn)術內容,對參與者的身心發(fā)展既有全面要求,也有促進效應,這是運動技能學習“一項多能”的特征[4]。學校在專業(yè)項目的選擇上,必須依托學校和地域的傳統(tǒng)優(yōu)勢,結合可供利用的體育教育資源,挖掘和確定所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武術是箬橫地區(qū)的傳統(tǒng)項目,在箬橫地區(qū)有著廣泛的傳承,一些村落還保留著各具特色的祖?zhèn)魅g。受父輩的影響,許多青少年掌握一些武術基本動作和套路組合。鑒于此,2006年溫嶺市政府、市體育局和教育局選定跆拳道項目作為箬橫中學的特色項目。
跆拳道項目在重視練習者技術的同時,更注重練習者禮貌待人、謙虛寬容的高尚道德品質,要求“以禮始,以禮終”,并將“智、仁、信、勇、嚴”作為人生信條,在道館和訓練中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也要求以禮待人,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繼承與弘揚。箬橫中學將跆拳道項目引入學校的體育教學,目的是把跆拳道項目發(fā)展成為學校的特色項目,發(fā)揮體育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教育的最終目的。
2.2.1 箬橫中學跆拳道項目教學組織形式
中小學體育教育肩負著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的重任[5]?!兑庖姟分袕娬{:“完善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建立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體系,嚴禁削減、擠占體育課時間,各地中小學校要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足開好體育課程,提高學生專項運動能力?!盵1]
箬橫中學制定了跆拳道3級教學組織形式:高一階段,基礎性教學,包括基本動作、技術和禮儀教育;高二階段,跆拳道技術動作的提高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鍛煉意識;高三階段,跆拳道技術動作的擇優(yōu)技能教學,由于學生面對升學壓力,教學以鞏固技術動作為目的,調節(jié)學生學習的緊張氣氛,緩解其壓力,開發(fā)體育教學的輔助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體育課在保證每周2課時的基礎上,增設1節(jié)跆拳道選修課,采用“同伴輔導”的教學模式,跆拳道專業(yè)隊員與選修課學生進行同伴式教學,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和訓練效果。
2.2.2 箬橫中學跆拳道項目課外體育活動開展情況
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xiàn)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更加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重視人的品行及其同他人相互關系上的道德純潔,重視體魄的完美、審美需求和趣味的豐富及個人興趣的多樣性[6-7]。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對于提高和鞏固學生的運動技能、增強體質、培養(yǎng)運動興趣、緩解學習壓力、發(fā)展個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促進跆拳道項目的發(fā)展,箬橫中學在早操、課間操、班級體育活動、課余訓練、課余競賽及校外體育等課外體育活動中,緊緊圍繞跆拳道項目創(chuàng)編了2套跆拳道選修教材和1套跆拳道操,發(fā)揮校內跆拳道隊員的引領作用,讓每一名學生都參與其中。在校園廣播和宣傳欄上介紹、宣傳跆拳道項目的知識,充分發(fā)揮跆拳道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2.3.1 箬橫中學跆拳道運動員的培養(yǎng)
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我國培養(yǎng)運動員的三級訓練體制的弊端開始顯現(xiàn)[8]。基層學校由于缺乏高水平專業(yè)教練隊伍,競技體育事業(yè)在學校無法得到良性、長效地發(fā)展,競技后備人才培養(yǎng)面臨小學、初中、高中銜接的難題,訓練不系統(tǒng),無法保證競技水平的延續(xù)性提高。因此,溫嶺市體育局、教育局和業(yè)余體校,整合教育、體育資源,針對性地將競技項目分散到各普通學校,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教學質量好的鄉(xiāng)鎮(zhèn)進行合作,設立業(yè)余訓練網點學校,教育部門給予網點學校學生運動員招生的政策傾斜(單獨招生,生源不受區(qū)域限制),體育局給予器材、硬件設施及經費支持,有效促進了本地區(qū)競技后備人才的挖掘、培養(yǎng)和輸送。
借助箬橫中學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和品牌效應,面向全市招生,既解決了招生難的問題,也便于跆拳道隊伍的系統(tǒng)訓練。學生運動員先進入溫嶺市箬橫鎮(zhèn)中小學完成小學教育,接著直升本鎮(zhèn)初中,最后特招直升進入高中,“學訓一條龍”。訓練場地安置在箬橫中學,運動員的學習和生活均在學校,有利于整合教育資源,避免后備人才培養(yǎng)和管理滯后問題。在學習方面,通過學生問卷的梳理,發(fā)現(xiàn)學訓矛盾依然存在,學生運動員的學習主動性不足,未意識到文化學習對自身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學生運動員的日常生活管理全由學校負責,學校統(tǒng)一安排食宿,實行分級免費制度,便于統(tǒng)一管理和集中教育。
2.3.2 箬橫中學跆拳道運動員競技比賽成績
箬橫中學將跆拳道設置為特色項目,并在2006年成立了校跆拳道隊。近5年箬橫中學跆拳道隊代表溫嶺市參加比賽取得了矚目的成績:在全國青少年錦標賽中獲得13金、7銀、9銅,在浙江省錦標賽中獲得30金、19銀、34銅(表1)。學校在取得競技體育成績的基礎上,積極推進陽光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建設,通過“網點學校”培養(yǎng)模式,提高后備人才儲備,減少優(yōu)秀人才流失,為國家、省市運動隊輸送多名競技體育優(yōu)秀人才,為培養(yǎng)優(yōu)秀跆拳道后備人才搭建一個良性發(fā)展平臺。
表1 2012—2016年箬橫中學跆拳道隊主要比賽成績 枚
2.3.3 箬橫中學跆拳道運動員運動情境動機調查
運動情境動機是指體育運動領域中的情境動機,包含內部動機、鑒別原則、外部調節(jié)、缺乏動機4個維度。內部動機是指個體活動受內在因素,如興趣、求知欲、好奇、好勝等支配和推動的一種動力原因及其指向。學生對該運動項目的興趣越濃厚,內部動機得分越高。訓練質量越好,兩者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鑒別原則是指個體的行為具有選擇性,行為產生的結果是其鑒別標準。例如:運動員根據運動所能獲得的收益而選擇相應的運動項目,或者根據獎金的高低選擇參加比賽。外部調節(jié)主要是指行為的外部環(huán)境或情境引起的動機,而不是自己的本意。缺乏動機是指個體沒有對自身的行為和潛在結果有很明確的認識,缺少競爭意識或者認為行為沒有意義[3]。
以運動情境動機4個維度和總分為因變量,以運動員訓練動機的5個水平為自變量,進行方差分析(表2)。檢驗結果顯示,運動員訓練動機在內部動機和鑒別原則維度上的分數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在運動情境動機總分上差異顯著(P<0.05)。
動機是推動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心理動因或內部動力[9]。運動動機得分上,滿足個人興趣愛好和成為優(yōu)秀運動員排名前2位,表明學生運動員對自己所從事的運動項目都持較積極的態(tài)度。運動情境動機上,學生運動員訓練動機在內部動機維度、鑒別原則維度及總分上的差異性表明,運動員因喜愛而從事運動,最初的練習動機是滿足個人興趣和強身健體,隨著運動技能的提升,對項目認識及體驗的加深,以及對獲得榮譽感的渴望,促使其成為優(yōu)秀的專業(yè)運動員,通過參加省、國家、世界級的比賽,獲得更高的認可、更多的關注度和經濟收益。
體育是積極進取的學校文化的主要載體[10-11],校園體育文化是社會文化繼承、發(fā)展和傳播的一種形式,其區(qū)別于其他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是校園環(huán)境的特殊性。它是教育與學校體育交匯而生成的一種獨特的校園文化現(xiàn)象,是以學生身體鍛煉為主要手段,以綜合體育知識為主要內容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跆拳道項目注重“禮義廉恥、百折不撓”的鍛煉精神,提倡“以禮始、以禮終”的文明素養(yǎng)。箬橫中學充分挖掘跆拳道項目的育人功能,利用多種途徑宣傳和普及跆拳道知識,通過學校宣傳欄、校園廣播等媒介,創(chuàng)設良好的氛圍,以“禮儀廉恥、忍讓克己、百折不屈”作為學生的座右銘。這種精神的傳播,演變?yōu)槿W生對師長的鞠躬問好、敬仰尊重。這種德育傳承將是學校的財富,有助于建立學校跆拳道項目的特色體育文化。
承辦比賽是積累經驗、助推項目發(fā)展的方式,學校承辦體育賽事,有利于搭建學生素質教育實踐平臺,促進濃厚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的形成,增加省市之間、學校與教育部門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聯(lián)系,成為學校一張“流動的名片”,有效提升學校的知名度。箬橫中學在承辦市縣級跆拳道比賽的同時,積極爭取承辦高水平比賽,2010年12月成功承辦“浙江省冬季跆拳道錦標賽”,2013年7月承辦“全國青少年跆拳道錦標賽”,接待裁判員、教練員、運動員1 000多人。通過賽事的舉辦,箬橫中學積累了舉辦賽事的經驗,贏得社會和媒體的廣泛關注,為學校創(chuàng)造了體育文化財富,激發(fā)了學生了解和參與跆拳道項目的熱情,有效促進了跆拳道項目在本地區(qū)的推廣和發(fā)展。
表2 箬橫中學跆拳道運動員在運動情境動機4個維度上的t檢驗(n=38人)
溫嶺市箬橫中學實施“一校一品”建設背景下跆拳道項目的發(fā)展思路,把體校的專業(yè)技術優(yōu)勢和基層學校的文化教育教學優(yōu)勢進行有效整合,促進了學校體育的發(fā)展,拓寬了優(yōu)秀競技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渠道。同時,跆拳道項目的開展有效推進了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結合可供利用的體育教育資源,打造和形成學校體育項目品牌及特色文化,有效促進了跆拳道項目在本地區(qū)的推廣和發(fā)展。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J].青少年體育,2016,36(5)
[2] 彭小偉,劉召富.學校體育“一校一品”工程構想闡釋[J].體育文化導刊,2016(9):133-137
[3] 張力為,毛志雄.體育科學常用心理量表評定手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35-37
[4] 毛振明.近階段中國體育教學理論研究的若干成果和建樹[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2):232-235
[5] 趙艷.學校體育品牌建設的研究——以蘇州工業(yè)園區(qū)中小學“一校一品、體教結合”活動為例[D].蘇州:蘇州大學,2013
[6] 彭中東.對中、美兩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體制的探討[J].武漢輕工大學學報,2003,22(2):125-128
[7] 劉璐,李峰.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的困境與現(xiàn)實路向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35(3):30-35
[8] 池建.再論競技體育發(fā)展中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6):728-730
[9] 張力為,毛志雄.運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3
[10] 譚吟月.體育“一校一品”建設運行機制——以蘇州市為例[J].青少年體育,2014(4):99-100
[11] 董佳華.國外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法制化對我國的啟示[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5,34(5):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