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娟林
摘 要 語文知識的綜合性以及語文功能的多元化要求教師應該從更為宏觀的角度去審視和思考語文教學問題。當前語文教育走進了唯課本、唯課堂的“死胡同”。為此,教師要從學科融合、場所開放、手段現代三個方面嘗試構建“大格局”語文課堂,即加強與其他學科課程知識的有效整合,建立“家、校、社”聯動的語文課堂開放體系,轉變語文課堂教學方式。
關鍵詞 大格局課堂 語文 構建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包括語言與文學、寫作和閱讀等知識,其內容涉及到歷史、音樂、美術、政治、體育、心理等多門學科。就語文課程的功能和作用來說,語文課程貫穿了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基礎性課程,對學生的文化素質修養(yǎng)、情操的陶冶和思維的拓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些都要求我們從多學科的視野去理解和把握語文。同時,學生處在形象思維到理性思維的過渡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往往在對事物的接受方面很難把控。要將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無縫對接,就需要將局限在單一的、狹義的知識傳授的方式轉變到知識傳授與人格成長的全面教學中來。這就要求教師以大視野去捕捉學生學習與成長的細節(jié),培養(yǎng)“完整的人”。
1學科融合:加強與其他學科課程知識的有效整合
語文知識內涵豐富,包羅萬象,這就要求語文教學必須加強學科融合。語文“大格局”課堂的第一要義就是學科整合,注重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互動聯系。在“大格局”教學中,首先通過查閱圖書資料、網絡資料等來收集和篩選與本堂課程教學相關的歷史、地理、音樂、政治、美術、生物等相關其他學科知識,然后在教學中吸納、運用這些其他學科知識來解讀、理解語文學科所在內容;同時也可以運用語文學科知識反觀其他學科知識,打通語文教學中的“信息孤島”,搭建知識融通的橋梁,實現各學科知識相互之間的有效整合。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還能夠學習到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拔氖凡环旨摇保@句話道出了語文和歷史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語文教科書中選取了很多與歷史有關的文章。只有對文章的歷史背景有所了解,深入到歷史場境中去感受歷史,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所蘊含的思想,如在教學荀子的《勸學》一文時,將荀子的生平分享給每一位學生,結合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背景———諸侯爭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斷在學生的思想意識中還原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畫面,以故事性的導入,情景化的設置,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對本章節(jié)學習的興趣,也直接幫助了他們對歷史課程的回顧與再次學習。這樣就做到了語文和歷史學科的相互融合。語文中包含了大量政治性事件,如何去理解?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等觀點是理解這些事件的法寶。因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最好運用雙語教學,只有讓學生接觸到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原汁原味的外語,才能讓學生置身到國外語境中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新課程標準的語文教科書配有大量插圖,有照片、示意圖、漫畫、地圖等。在語文教學中也應該重視美術學科的教育,通過欣賞美術作品,想象當時的場面情節(jié),有利于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圖畫之美。此外,生物、化學、物理、體育等學科知識對于語文教學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2場所開放:建立“家、校、社”聯動的語文課堂開放體系
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以育人為宗旨,以培養(yǎng)具有一定語言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的人為目標,陶冶學生的心性,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觀念讓課堂變得枯燥無味,缺乏生機與活力。教師教得很苦,學生學得很累,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不僅違背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初衷,更可能導致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遭到無情的扼殺,學生的個性受到壓制,語文教學遠離了“人”的目標。語文學習應該是有趣味性的,它能夠促使學生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發(fā)現不一樣的世界,在這一過程中張揚自己的個性,發(fā)展自己的優(yōu)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應該構建趣味盎然的開放性學習世界。為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大格局”教學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將課堂教學的場所從校內推向校外,涵蓋課堂、家庭、社會。學校、家庭和社會是開展語文教育的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三者缺一不可。課堂教學主要以知識點撥為主,讓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思維,習得語感等。但課堂教學主要通過語文教科書進行教學,而書本只是間接地呈現了社會和家庭中發(fā)生的事實,且課堂教學中難以做到像家庭教育那樣的因材施教。因此,語文教育應該從校內走向校外,加強與家庭、社會的聯系。中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家庭題材的文章,教師可以以此為依托,對學生進行家庭親情教育、家庭倫理教育、家庭處世教育、家國關系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通過家庭教育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學生通過在家里父母的言傳身教,再次去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知識要點進行回顧。社會教育是家庭、課堂知識學習的補充和鞏固。
3結束語
優(yōu)質的中小學語文教育對中國實現學習型社會的戰(zhàn)略目標舉足輕重。語文教育必須和社會相結合,教學的方法與手段開放,即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是傳統(tǒng)的,也可以是現代的。教師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如選文的性質、課程類型、學生狀態(tài)、年齡差異等等諸多教學因素進行個性化靈活選擇。
參考文獻
[1] 王蘇萍,賴建麗.要重視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學科滲透[J].萍鄉(xiāng)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02):83-84.
[2] 張正君.語文課程育人價值的構建[J].河南教育,201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