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
(重慶第七人民醫(yī)院 重慶400054)
周圍性面癱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面肌麻痹,任何年齡段都有可能發(fā)病,莖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損害是該病的主要發(fā)病原因,急性突發(fā)是其最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幾個小時或1~2天內達到高峰,患者發(fā)病一側的面部表情運動完全喪失,無法皺眉,無法閉目,口角下垂歪斜,鼓腮漏氣,發(fā)音困難,進食困難,應及時采取早期康復治療及護理,以免后果嚴重[1]。
1.1 本研究所選資料為本院中醫(yī)康復科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周圍性面癱患者3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19例。對照組19例中,男11例,女8例,年齡為20~76歲,平均年齡(41.4±1.3)歲,左側面癱7例,右側面癱12例。研究組19例中,男10例,女9例,年齡為21~77歲,平均年齡(42.4±1.6)歲,左側面癱8例,右側面癱11例。38例患者全部患者經臨床肌電圖檢查確診為周圍性面癱患者,且均為初次發(fā)病,病程為1~4周。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癱面、病程等方面有可比性但差異甚微,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康復治療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給與抗病毒、消炎活血、營養(yǎng)神經等藥物治療,其中主要的藥物有葉酸、地塞米松、阿普洛韋、阿司匹林和維生素B1、B12等。
1.3 康復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由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詳細解說,內容包括:該疾病的發(fā)病原因、發(fā)展過程、治療護理方案、預后等相關情況,目的是減輕患者的負面心理和不良情緒,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最終積極配合治療,以求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1.3.2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急性期按摩及恢復期功能鍛煉等早期康復治療及護理。具體做法為:(1)急性期按摩,患者就診當天迅即對其患側肌肉進行按摩,首先用熱水將患者的整個面部擦洗干凈,用拇指蘸取少量的50%乙醇“從面部分3條線反復進行按摩,第1條:耳前區(qū)沿發(fā)際向上到病人的前額;第2條:從耳前區(qū)斜向上至眼角,再由耳前區(qū)水平到鼻尖;第3條:從耳前區(qū)斜向前至口角,注意力度要適中,動作要輕柔,以充分刺激肌肉組織”[2],按摩到患者的皮膚發(fā)熱為止。(2)恢復期功能鍛煉,患者發(fā)病第2周后,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照著鏡子自己進行面部肌肉功能恢復訓練,其內容為用力皺眉、抬眼、閉眼、反復循環(huán),鼻孔盡量縮小,最后再進行唇部運動訓練。
1.4 評價指標
1.4.1 按照自行設定的簡易記分法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觀察額紋、皺眉、閉眼、吹哨、鼓腮、微笑和在示齒、靜止時分別看鼻唇溝、人中等10項”,各項的得分設定為:滿分3分,面肌運動弱得2分,面肌稍有運動得1分,面肌無任何運動得0分。完全恢復視為優(yōu)(27~30分),部分恢復視為良好(21~26分),稍有恢復視為一般(20分),無回復視為差(0分)
1.4.2 肌電圖檢查 全部患者在病發(fā)3天內及4周后進行面神經肌電圖檢查。
研究組患者19例在經過臨床簡易記分變化治療4周后,功能得分和療效滿意度方面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治療護理前后簡易記分變化對比
3.1 所謂的周圍性面癱,其實就是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的通俗說法,該病常見多發(fā),尤以冬春為多,氣候變化不定,寒冷吹風刺激,周圍性面癱患者比任何季節(jié)都多,其主要原因是天氣變冷,很多人長期飽受寒風對面部的勁吹,面部因孤獨的冷凍刺激而引起局部營養(yǎng)神經血管痙攣,進而引發(fā)神經組織缺血水腫最后導致特發(fā)性麻痹。其中感染率大約可占的43%。最常見的感染性病變的引發(fā)原因大多是因為面神經和感覺神經節(jié)內的帶狀皰疹(原來是出于休眠狀態(tài)的)被激活。同時,腮腺炎、腦膜炎、猩紅熱、流行性感冒、瘧疾、多發(fā)性顱神經炎、局部感染等也可能引發(fā)周圍性面癱,迷路炎、乳突炎癥以及中耳炎也可引發(fā)該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有該病的嫌疑,可以首先進行自我檢查,內容為:一側耳后或面部是否疼痛、額部皮膚皺紋的相同程度、眉目外側的對稱程度、眼瞼有無抽搐、腫脹、眼結膜有否充血潰瘍、是否有流淚、干澀、酸、脹等癥狀,同時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耳鳴、耳悶等聽力下降問題,以及鼻唇溝有無變淺、消失或加深情況,再有就是患者的面部發(fā)緊、僵硬、麻木或萎縮等情況[3]。
3.2 目前的醫(yī)學界研究認為,面神經損害平面的高低以及軸突變性的程度決定了周圍性面癱患者的癥狀,癥狀越明顯,治愈難度越大。比如Bell麻痹患者,大約有15%以上可能為神經變性以及神經內膜破壞,其恢復通常需要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的時間,而且還存在“再生纖維的錯位生長引起面肌痙攣、聯(lián)動運動、鱷魚淚等多項后遺癥的出現(xiàn)”。
3.3 現(xiàn)階段,周圍性面癱疾病的治療主要以藥物和理療為主,兼以針灸治療[4]。相關研究認為,對急性期患者實施按摩可促進患者面部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回流,對恢復期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可防止患者的面部肌肉萎縮:可矯正面神經麻痹患者的肌肉萎縮。本研究結果表明,功能得分和療效滿意度方面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功能恢復鍛煉及指導患者學會自行按摩鍛煉,是早期康復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患者的面肌恢復意義重大。
】
[1]金艷芳,護理因素對周圍性面癱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3,18(24):135-137.
[2]劉曉嵐,林志瑜,周圍性面癱的中醫(yī)護理[J].中醫(yī)藥導報,2014,13(71):87-89.
[3]范寶娣,急性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護理體會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1年7月第5卷第14期.
[4]麻麗華,梅花針與針灸結合藥物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觀察[J].全科護理,2014,58(36):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