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佳佳
杭州師范大學文創(chuàng)學院
2016年,冬至剛過就傳來周寶奎離世的消息。老人上了年歲,深居簡出,近幾年已很少在熒幕上看到她的身影。2006年,越劇百年誕辰時,中央電視臺播放了一系列紀念活動的錄影。一次,周寶奎也受邀出席,教主持人白燕升唱起了《碧玉簪·手心手背都是肉》這一經典名段。當時老人家已年屆耄耋,卻依然精神矍鑠,為越劇事業(yè)樂此不疲。
轉眼十年,明朗愛笑的慈祥模樣一直停留在腦海,老人家卻駕鶴西去,令人扼腕嘆息?;赝軐毧囊簧?,她在越劇這個以小生小旦為絕對主角的舞臺上,甘為綠葉扶紅花,塑造了阿林娘、賈母等一個個生動形象的角色,成為越劇界名副其實的“老旦王”。
周寶奎善于根據(jù)不同的人物設計唱腔,塑造多種人物形象而不雷同。從《碧玉簪》中詼諧有趣的婆婆到《珍珠塔》中自私勢利的姑姑,從《紅樓夢》中豪門貴族的賈母到《孟麗君》中高貴至尊的太后,周寶奎都演得栩栩如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歷來越劇四柱頭——小生、花旦、老生、小丑四角是越劇戲班的最基本體制,因此越劇老旦不像京劇老旦那樣容易成為名家。周寶奎的表演穩(wěn)健明快、潑辣生動、貼近生活,唱腔吐字遒勁、聲腔宏亮、韻味十足,在越劇界她所飾演的老旦身價完全能與花旦、小生平分秋色,因而成為了同徐玉蘭、王文娟一樣家喻戶曉的藝術家。毋庸諱言,和許多老藝術家一樣,她走上越劇舞臺的最初原因,也是因為家中貧窮,學戲的初衷是解決溫飽問題。
周寶奎
1920年3月14日,周寶奎出生于浙江嵊縣開元鄉(xiāng),原名周彩娥。她的父親是個貧窮的農民,主要靠農忙時給地主打短工、農閑時織布為生,后來舉家遷居到外婆居住的長樂鎮(zhèn),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據(jù)。一次,年幼的周寶奎帶著弟弟去外婆家,舅母在背后說她總是專挑吃飯的時候過來。她知道舅母不歡迎她,所以當外婆問她是否吃過飯的時候,有志氣的小彩娥就回答吃過了,然后帶著弟弟回家。但回到家后,父母又已經吃過飯,懂事的小彩娥只能忍著餓不說。那時候,周寶奎腦海里留下一個觀念——人太窮會被別人看不起,這也促使她后來走上了學戲這條路。
嵊縣即現(xiàn)在的紹興嵊州,是越劇的誕生地,而周寶奎的家鄉(xiāng)開元鄉(xiāng)距離女子越劇的發(fā)源地施家岙村不過十幾公里的路程。1930年春天,由嵊縣大昆村邢惠彬出資,崇仁鎮(zhèn)裘光賢任班主,在崇仁戒德寺創(chuàng)辦高升舞臺。高升舞臺是較早的一批紹興女子文戲科班,主要招收周邊村莊十來歲的小女孩學戲。學戲期間,班主負責傳授技藝,供給膳宿,還發(fā)放一定的包銀。周寶奎的父親知道后,就請朋友一起用轎子抬著女兒去學戲。年幼的周寶奎并不了解什么是戲曲,也沒有什么喜不喜歡。一進戲班,班主就讓她寫了一張關書,上面的內容是:“生死由命,概不負責,學戲四年期間不得與父母來往?!睘榱擞酗埑?,她沒有猶豫。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個矮小的女孩會在以后的越劇舞臺上大放光彩。
高升舞臺訂有一整套班規(guī),男女交往被嚴密防范,以“唱戲要認真,做人要清白”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為學徒信條。班主裘光賢以管教嚴厲而聞名。當時在高升舞臺與周寶奎同科的還有筱丹桂、商芳臣、賈靈鳳和裘大官等后來越劇界的名角。開始時,大家吃住都在寺廟,條件十分艱苦。天色微亮,學員們就要起來吊嗓子和練功。如果班里有一個人違反班規(guī),那么所有的學員都要受罰,這叫“滿堂紅”。這樣的條件下,年幼的周寶奎開始想家想念父母,就拉著一個學戲的小姐妹從班中跑了出去,打算回家??伤齻儎倓偱艿桨肷窖捅粠煾底飞?。師傅放走了那個女孩子,卻愛惜周寶奎的好嗓子,把她給抓了回去。從此,周寶奎打消了逃跑的念頭。在嚴苛的訓練下,高升舞臺科班的姐妹們都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為日后在藝壇聲名鵲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師傅覺得周寶奎嗓音清脆響亮,是個學戲的好苗子。在高升舞臺學戲初期,周寶奎許多角色都能演——她在《刁劉氏》中扮演王祿,在《秦香蓮》中扮演王延齡,同時還演過小丑和老旦等行當?shù)慕巧?。這些演出鍛煉,對她后來的舞臺人物形象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通過演出實踐,師傅認為她最適合演老旦。當時,京劇界有個著名的老旦叫李多奎,師傅對她寄予厚望,期待她日后能成為跟李多奎一樣出色的老旦,所以就給她改名叫周寶奎。
高升舞臺的學員們在師傅的教導下,學會了越劇《百花臺》《仁義緣》《趙五娘》《玉蜻蜓》《沉香扇》和京劇《李逵大鬧忠義堂》等劇目??破谠ㄋ哪?,前兩年學藝,后兩年演戲。但因為物價飛漲,學藝沒滿兩年,班主就帶領著學員們在紹興一帶演出。紹興是著名的水鄉(xiāng),戲臺是搭在水上的,觀眾劃著船來,在戲臺前或坐或站。當時,人們尤其愛看京劇的武戲,所以演出開場前是一定要唱京劇的。有一次演出京劇《李逵大鬧忠義堂》,周寶奎飾演義軍,要在臺上翻跟斗??墒菓蚺_又小又窄,旁邊又都是水,如果掉下去,不會游泳的周寶奎肯定是要淹死的。她硬著頭皮上去,提心吊膽地在與扮演對手的同科姐妹張湘卿對打時,一慌張,竟打落了對方一顆門牙。下場后,犯了錯的周寶奎被師傅拖下去痛打了一頓。這次出錯令她記憶深刻,也促使她更加用心地學藝。
1935年,周寶奎滿師后去了姚水娟的龍鳳舞臺當客師,正式開始了藝術生涯。
龍鳳舞臺掛頭牌的是“三花一娟”中的姚水娟,她注重人物內心思想的表露,表演細膩傳神,在當時的越劇界及觀眾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周寶奎隨龍鳳舞臺輾轉浙東各地演出,在當?shù)胤e攢了一些人氣。但不久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周寶奎只得回到老家長樂鎮(zhèn)避難。
1938年夏天,周寶奎參加施銀花和屠杏花并掛頭牌的“第一舞臺”,開始到上海演出。第一舞臺的幾位主要演員都是第一副女班出科,所以叫“第一舞臺”。施銀花和屠杏花人稱“銀杏并蒂”,同時還有二肩花旦的支蘭芳,老旦則是周寶奎。她們先后在上海西星橋太原劇場、四馬路長樂劇場、通商劇場和大中華劇場等處演出。演出的劇目有《方玉娘哭塔》《玉蜻蜓》和《玉連環(huán)》等,這些都是“銀杏”的拿手好戲,深受觀眾歡迎。這時的“第一舞臺”人才集中,行當齊全,她們結拜成姐妹,按各人出生年月先后,依次是:施銀花、屠杏花、錢秀靈、馬秋霞、周寶奎、支蘭芳、余彩琴、馬亦琴、袁瑞豐、筱丹桂。
可惜好景不長。由于各個科班之間互相挖角,施銀花輟演,“第一舞臺”營業(yè)艱難,不得不改組為越光劇團。迫于生計,周寶奎離開“第一舞臺”,參加了“丹桂劇團”。當時,“丹桂劇團”的花旦是筱丹桂,小生為張湘卿,與周寶奎都是同一個科班的姐妹,關系甚好。周寶奎年紀輕,噪音條件好,又初步掌握了運用丹田發(fā)聲的方法,加上演出的劇場不大,所以她在臺上唱,連在票房間也能聽得到。觀眾稱贊她吐字遒勁,字字送聽,熱情的觀眾還送了塊匾給她,上寫:“贈金嗓子周寶奎女士”。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滬上有名的小生徐玉蘭被邀請至“丹桂劇團”擔任頭肩小生,周寶奎仍演老旦,她們合作的第一出戲是在天宮劇場演出的描寫藝人遭遇的《圓圓紅》。另外,她們還上演了《雪里小梅香》《秦淮月》《是我錯》等劇目,上座率都很高。這也注定了周寶奎與徐玉蘭的緣分——從此,她與徐玉蘭在一個劇團合作演出長達四十余年。
1947年,筱丹桂因受戲院經理張春帆迫害,留下“做人難,難做人,死了”八個字,服毒自盡。此后,“丹桂劇團”脫離國泰大戲院,在龍門戲院演出時改名“玉蘭劇團”,劇團的改革也使科班變成了姐妹班。大家演出多,收入就多,不再受戲院經理的剝削。徐玉蘭堅持走越劇改革的道路,一批新文藝工作者吳琛、徐進、石景山、莊志等參加了劇團的劇務部,給越劇舞臺帶來了新面貌。
“玉蘭劇團”堅持編演有積極意義的劇目,在成立不到五年的時間里共上演48出新戲。其中,《國破山河在》借三國時代北地王劉諶勸諫后主劉禪不要降魏,最后到祖廟哭訴并自刎殉國的故事,表現(xiàn)了愛國主義精神。此劇上演時,田漢、洪深、熊佛西、安娥、藍馬等文藝界知名人士前往觀看,稱贊作品有現(xiàn)實意義。《風塵雙俠》取材自明末李自成起義軍中李巖和紅娘子的故事,在編劇上有意配合上海解放?!讹L蕭蕭》表現(xiàn)戰(zhàn)國時代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借古諷今,有反暴政的寓意。同時演出的劇目還有《同病相憐》《風流王孫》《欽差大臣》《林沖》《紅樓夢》《順治帝》《隔墻花》《俠奴嬌妻》《貴族之家》《飛虎崗》《芳草王孫》《夜夜春宵》《是我錯》《吳山點點愁》等。上海解放后,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演出了17個新劇目,其中有《呂布與貂蟬》《東王楊秀清》《袁世凱》《待郎歸》《秦淮月》《十一郎》等?!坝裉m劇團”的改革在當時得到了許多文藝界知名進步人士和觀眾的好評。
老旦在當時的越劇舞臺上一直沒什么存在感,甚至有“老旦大花臉,吃飯拿銅錢”的說法,在很多劇目中老旦都是以丑角夸張的形式表演的,如《碧玉簪》中的婆婆就是一個搞笑粗俗的形象。接觸了新思想的周寶奎不愿再在舞臺上演這些三姑六婆了,曾經打算離開玉蘭劇團。徐玉蘭聞訊后,親自登門拜訪,誠摯地對她說:“寶奎,你無論如何都不要走啊,我們的舞臺需要你!”因為徐玉蘭的真情挽留,周寶奎才打消了離開玉蘭劇團的念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擔任領導工作的史行同志奉命到上海挑選一個越劇團參加總政文工團。他在看了“玉蘭劇團”的演出后,覺得這個劇團行當齊全,人馬最強,于是做了大量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動員“玉蘭劇團”的演員們參軍。大家經過一番思想斗爭,毅然決然地穿上軍裝,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
20世紀50年代初,總政文工團越劇團到東北為工人進行慰問演出。當時正值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在臨近鴨綠江邊時,已能聽到隔江隱隱傳來大炮的轟鳴聲。演員們經歷過抗日戰(zhàn)爭的殘酷,知道前線戰(zhàn)士的辛苦,于是在領導的動員下,大家一致舉手贊成,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政治部,遠赴朝鮮戰(zhàn)場慰問演出。有一次劇團在前線一個臨時搭起來的草禮堂里演出《西廂記》,禮堂內是絲竹管弦,越音陣陣,而屋外則是敵機轟炸,槍炮聲不絕于耳。當她們演到“拷紅”一場時,突然一顆炸彈投射到屋外,瞬間一聲巨響,整個地面都搖晃起來了。周寶奎當時的本能反應是要跑下臺去,但她看到面前還跪著的紅娘陳蘭芳,想起扮演鶯鶯的王文娟和扮演張生的徐玉蘭后面還有一場戲,如果自己這個老夫人跑了,后面的戲還怎么演下去?戲比天大!于是她強自鎮(zhèn)定地坐在椅子上,堅持把“拷紅”演完。
在朝鮮前線,大家一面演出,一面給志愿軍做戰(zhàn)地服務工作,周寶奎因此還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軍功章。在朝鮮八個月的日日夜夜里,劇團人員與朝鮮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那時候,劇團全體人員還觀看了朝鮮話劇團演出的話劇《春香傳》。這是朝鮮人民家喻戶曉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在韓國古典文學史上的地位,就像中國的《紅樓夢》。它講述的是朝鮮李朝中葉南原府藝妓月梅的女兒春香,在廣寒樓邂逅當?shù)厥沟拦永顗酏?,兩人互生愛慕,私訂百年之約。不久,使道調任他處,命夢龍隨往,但因為春香的身份,不能同行。夢龍只得與春香忍痛分離,并相約中舉后再來接她。三年后,新任使道卞學道,貪戀春香美色,想要強占,春香不從,被判死刑。此時李夢龍已任巡按御史,得到消息后立刻營救春香出獄,兩人團聚。
越劇團的演員們被春香和夢龍的愛情故事所感動,而愛情題材也恰恰是越劇所擅長表現(xiàn)的,所以他們決定將《春香傳》改編成越劇。朝鮮南日將軍讓秘書把《春香傳》譯成中文,最后由劇組編劇莊志等改編成越劇劇本,并把話劇中的悲劇結尾改成春香和李夢龍大團圓。該劇現(xiàn)在仍為上海越劇院保留劇目。曾于1954年10月在滬為緬甸總理吳努招待演出,1955年為朝鮮青年藝術團招待演出。1961年,在原華東越劇實驗劇團一團、二團的基礎上建立的上海越劇院攜該劇重新回到故事的發(fā)源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訪問演出。
1954年,劇團回國,仍為總政文工團越劇團。后來,根據(jù)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他們被編為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二團,從北京返回到上海。
如果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周寶奎還只是側重于演技的精益求精,對于如何窺透角色內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還不太懂,那么在此后,她開始真正自覺地深入生活,塑造不同性格的角色。
周寶奎隨團到北京成為總政文工團越劇團的一員后,便開始和團里的姐妹一起排演由宋之的改編的越劇《西廂記》,徐玉蘭飾演張珙,王文娟飾演崔鶯鶯,周寶奎飾演崔老夫人,陳蘭芳飾演紅娘,錢妙花飾演法聰,徐慧琴飾演惠明和尚??傉墓F團長陳其通擔任總導演。
當時,周寶奎還不太懂如何塑造角色,宋之的就細致地給她分析人物。她后來回憶說:“聽著名戲劇家宋之的給我們分析劇本時,我覺得他繪聲繪色講得非常生動形象,學識淵博,令人欽佩。我心中暗忖:‘解放軍里面怎么會有這樣滿腹文才的人?!髞?,我才曉得宋之的早在三十年代,就在上海從事進步的文化工作了。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p>
《碧玉簪》 劇照,周寶奎(右一)飾陸氏
導演陳其通是個老紅軍,性格開朗豪爽,為人寬宏大量,在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排戲時,他對演員要求非常嚴格。通過不斷排練、揣摩,周寶奎初步懂得如何創(chuàng)造人物,得益匪淺。她認為《西廂記》中崔夫人是中年喪夫,而且又是名門望族出身,所以不用老旦的步伐而采用正旦的步伐來表現(xiàn)崔夫人的端莊穩(wěn)重。這一改變也一直為之后的各版《西廂記》所沿用。
賈母是周寶奎塑造的另一個經典舞臺人物形象。她也由于在《紅樓夢》中塑造的賈母形象太深入人心,被越劇界的后輩們親切地稱呼為“老祖宗”。在剛接到出演賈母這個角色時,周寶奎也是很發(fā)愁的。雖然同崔夫人一樣,賈母是大家小姐出身,也是封建大家長,但賈母已經有了孫子孫女,年齡更大,同時崔府自從崔相國死后已經失去了最大的依靠,而賈府則正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時。同為老旦,顯然崔夫人的表演形式不再適用于賈母。可是對于賈母這個“大人物”,周寶奎周圍又沒有一個可以借鑒的形象。那時也沒有電影電視劇版的《紅樓夢》,舞臺上誰都沒有看見過賈母的形象。周寶奎開始絞盡腦汁想辦法。演出中見到大人物的機會很多,周寶奎想到了在生活中尋找“大人物”的原型。她經常見到陳毅市長,認為陳毅笑聲很爽朗,覺得可以學來用;后來又見到金日成,覺得他很氣魄,走路一步是一步,很有分量,也學來用。周寶奎鉆研大人物身上的特性,成功地把它運用到了賈母身上。正由于她這樣刻苦地鉆研角色,后來越劇舞臺上的賈母也能同主角林黛玉和賈寶玉一樣深入人心。
在周寶奎的整個藝術生涯中,《碧玉簪》中的阿林娘也是她塑造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中的唱段《手心手背都是肉》更是越劇戲迷們耳熟能詳?shù)慕浀涿??!侗逃耵ⅰ分v述的是明朝吏部尚書李廷甫之女李秀英被許配翰林王裕之子王玉林,李秀英的表兄顧文友因求婚不成,便買通孫媒婆向秀英借得玉簪一支,連同偽造的情書,在秀英成婚之日,暗置于新房之中。秀英的丈夫王玉林果然中計懷疑秀英不貞,對秀英備加冷落和凌辱,只有善良的婆婆待她似親生女兒。李廷甫聽聞女兒在夫家被虐,趕往王府責問,玉林出示情書、玉簪,才使真相大白。然而秀英已被折磨成疾,被父母接回家養(yǎng)病。玉林悔恨不已,上京考中狀元,捧著鳳冠霞帔向秀英認錯賠禮。秀英開始不接受玉林的賠禮,最后在婆婆的勸說下才勉強接下了鳳冠霞帔。
《碧玉簪》作為越劇傳統(tǒng)老戲,一向由丑角串演阿林娘。20世紀50年代末,導演黃沙要求專攻老旦的周寶奎扮演這個角色。周寶奎在剛接到這個劇本時感到十分為難,甚至都流了眼淚。她向導演提出辭演,但黃沙卻堅持要她演。于是周寶奎開始動腦筋想怎樣塑造這個角色。此時的周寶奎從藝已經三十多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出風格,對于角色的揣摩理解,也有了自己的體悟。
她覺得以前小丑演阿林娘這個角色,是歪曲了這個人物。她認為阿林娘并不壞,具有社會上廣大好婆婆的特性:心地正直善良,處事公正,性格開朗,心直口快,風趣幽默。周寶奎說:“阿林娘雖然帶點風趣幽默,但她教子有方,婆媳之間關系又好。她總是夸贊媳婦賢良孝順,對于這樣一個美嬌娘,為什么阿林會不喜歡呢?所以當時我拿到這個劇本的時候,要求導演這個劇本的臺詞要讓我自己選擇。本來他們小丑演,那種唱詞沒有這么完整,沒有這么好。什么‘小菜場里跑一趟,螺絲田螺買幾樣’,這種閑話都是有的,我就把它們去掉了。我演的時候,既不像小丑,又不像老旦。我把小丑的一部分撇掉,把老旦太沉重的部分也撇掉,最后呈現(xiàn)了一個穩(wěn)重卻又帶著風趣幽默的好婆婆形象?!敝軐毧凑粘~的內容設計唱腔,音樂的節(jié)奏采用介乎中板與慢板之間,明朗跳躍,唱起來輕松風趣。同時,周寶奎不僅苦心鉆研角色,還深入生活去觀察了解現(xiàn)實中的婆婆形象。她在上海張家弄等里弄中看到了許多好婆婆,就仔細觀察她們的言行舉止,進而用到阿林娘身上。阿林娘的出身不同于崔夫人和賈母,她是普通人家嫁到王家最后做了翰林夫人。所以在處理陸氏的動作上面,不是穩(wěn)健端莊,而是快人快語快步,走起路來上下?lián)u動,步步生風。演出后,深受觀眾的喜愛,在越劇觀眾中幾乎家喻戶曉,很快就傳唱開了。時至今日,《碧玉簪》中的《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段仍然是許多越劇晚會的必唱曲目。
周寶奎戲裝照(攝于1978年)
周寶奎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她和老伴攜手走過了半個多世紀。周寶奎的丈夫叫裘耀南,是一位建筑工程師,并不是文藝工作者,但因為裘耀南也來自越劇之鄉(xiāng)嵊州,非常喜歡越劇,還會拉胡琴。每當周寶奎練唱的時候,老伴就在旁邊拉胡琴給她伴奏,夫妻倆一唱一和,婦唱夫隨。在有臺詞需要改正的時候,老伴還會幫助周寶奎一起修改。周寶奎是跟科班老師口傳心授地學戲,所以對于樂譜的識讀水平并不高。每次在唱到過門的時候,老伴就會提醒周寶奎,讓她不要忘記,這對周寶奎的演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老伴雖然不善言辭,但一直給予周寶奎生活上悉心照料和事業(yè)上全力支持,讓她沒有后顧之憂,全情投入到舞臺上,塑造出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
周寶奎飾越劇《紅樓夢》中賈母
對于周寶奎來說,生命不止,藝術事業(yè)不歇。越劇的傳承發(fā)展,更是她畢生關心的事業(yè)。直到2013年,她還以94歲高齡客串出演為紀念越劇改革七十周年而編排的越劇明星版《舞臺姐妹情》。
對于后代的引薦和提拔更是周寶奎無時無刻都在做的事情。
錢惠麗是上海越劇院副院長兼紅樓團藝術總監(jiān),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她扮相漂亮,嗓音亮麗,是一名優(yōu)秀的徐派傳人。她塑造了賈寶玉、張生、潘必正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角色,在觀眾當中極具影響力。錢惠麗的成功,同周寶奎的一次引薦有著很大關系。
1981年5月,錢惠麗還在諸暨越劇團唱小生。她隨團一起帶《紅樓夢》到杭州,在省人民大會堂演出。當時周寶奎正好在杭州,她看了錢惠麗的表演,心里非常歡喜,“我覺得她就是年輕時的徐玉蘭。我很高興,發(fā)現(xiàn)一棵好苗子實在太不容易了,就想盯住她,幫助她成才”。不久,愛才的周寶奎就把錢惠麗引薦給了徐玉蘭。就因為這樣的一次熱心舉薦,越劇舞臺上又多了一位優(yōu)秀的小生演員。
周寶奎給學生上課
對于老旦傳人的培養(yǎng),周寶奎也是不遺余力。她的傳人有陳少君、王鏵麗、周燕兒、張陸琴、吳玲珠、丁銘焱、湯瑤萍、筱寶奎、俞會珍、朱洋等。同時,不論是上海越劇團,還是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浙江越劇團、紹興小百花越劇團,甚至芳華越劇團和民間劇團,但凡演出有需要老人家?guī)兔χ更c的,她都盡心盡力。如今越劇舞臺上的老旦,大部分都受到周寶奎的影響。
周寶奎88歲高齡時,還開門收徒。2007年11月的一天,老人家里張燈結彩,一身紅衣的她滿面容光、步履矯健地忙活著。新版越劇電影《紅樓夢》在即將首映之際造就了一段師徒緣——新版“賈母”的扮演者、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著名老旦演員俞會珍,正式向1962年版《紅樓夢》里的“老祖宗”周寶奎行了拜師禮。
周寶奎與俞會珍的師徒情緣,早在二十多年前便已悄悄滋長。作為一名老旦演員,俞會珍自從1983年在上海的演出后臺巧遇周寶奎,得到周老師的悉心指點后,便萌生仰慕之心,立志要拜周寶奎為師。在新版越劇電影《紅樓夢》籌拍時,扮演經典版“賈母”的俞會珍剛開始拿捏不準,排演時緊張得難以入戲。在關鍵時刻,她向周寶奎請教,并最終在總導演韋翔東的牽線下得償拜師心愿。周寶奎覺得俞會珍雖然造型、神韻、唱腔很不錯,但走起路來步伐不夠持重。于是,就從走路開始,一點一滴地教。在她的悉心指導下,再加上俞會珍功底很好,也很努力,終于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周寶奎不僅悉心指導越劇界的晚輩,對每一個喜歡越劇的人也都熱心指導和鼓勵。央視戲曲頻道的主持人白燕升從小看著《碧玉簪》長大,對于越劇經典名段《手心手背都是肉》非常喜歡。在南京越劇團成立五十周年的活動后臺,他看到了周寶奎,鼓起勇氣,把自己學會的唱段唱給了老人家聽。周寶奎聽后非常開心,雖已近90高齡,但還是非常熱情地幫助白燕升指正。白燕升是北方人,對于越劇的咬字存在一些問題,周寶奎就幫助他一個字一個字地摳,在行腔上也幫助白燕升進行修正,告訴他哪里要轉,哪里要拖。而后在臺上,周寶奎還鼓勵白燕升當著觀眾的面唱出來。老人家耄耋之齡,思維活躍,聲音響亮,和白燕升一唱一和,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2013年,周寶奎以全場最高齡在《舞臺姐妹情》中飾演阿善婆婆,感動全場
縱觀百年越劇史,生旦流派眾多,名段更是數(shù)也數(shù)不清,而論起老旦,大家叫得出名的似乎只有周寶奎和金艷芳。金艷芳嗓音條件因先天不足由花旦改為老旦,而嗓音條件那么好的周寶奎沒有轉行,一直繼續(xù)她的老旦事業(yè)。哪個年輕的女孩不愛美,哪個演員不想受到觀眾的熱情追捧?但是如果沒有老旦、老生,又如何呈現(xiàn)一臺完整的戲,又怎么顯現(xiàn)小生小旦的美?因為周寶奎的堅守,使一枝獨秀的周派老旦在名家眾多、競爭激烈的上海嶄露頭角,促使越劇舞臺演出達到了多樣性的統(tǒng)一,解決了表演形式的單調和由此造成的乏味,滿足了觀眾對越劇的審美需求,使越劇走向成熟。
周寶奎從10歲開始學戲,八十多年的藝術生涯始終堅守老旦這一方舞臺,擔負起對藝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苦心鉆研,耄耋高齡不曾停止。她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舞臺,化為一片綠葉,撐起了紅花的嬌艷美麗。她堅持戲比天大,對于越劇的傳承盡心盡力。她愛才惜才,對于有潛力的人才始終不忘提攜引薦,使他們能夠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她不遺余力,指導每一位虛心求教的晚輩,傾囊相授,為越劇舞臺上培養(yǎng)了一位又一位的老旦。
2016年12月23日,96歲高齡的周寶奎與世長辭。越劇舞臺痛失“老旦王”,但周寶奎為越劇事業(yè)作出的巨大貢獻卻將永遠被后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