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講述了南音的起源和發(fā)展,南音的文化以及南音的特點
關鍵詞:南音
南音的起源和發(fā)展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南曲”,“南管”,“南樂”。泉州南音與西安鼓樂,北京智化寺音樂,山西五臺山青黃廟音樂,并稱為中國四大古樂體系,被稱為“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根據(jù)現(xiàn)如今的文獻資料記載,南音起源于秦漢(公元前221年-409年),興于唐,形成于宋。
“南音”一詞最早應該出現(xiàn)在漢代。張衡《南都賦》云:“齊僮唱兮列趙女,坐南歌兮起鄭舞?!备哒T注曰:“南歌,取南音以為歌也?!?/p>
唐僖宗光啟年間(公元885-887年)自河南隴畝起義的王潮、王審治兄弟入閩,據(jù)有閩中五州,立為閩王,建立閩國。這次移民時間短而大批量。其侄王延彬在南安設置招賢院,招賢納士,中原士族如黃滔等紛紛遷地而南,一時泉州成為“海濱鄒魯”。此時的泉州經(jīng)濟和文化已相當發(fā)達,已是“千家羅綺管弦鳴”的繁榮景象了。中原人的南渡,不僅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同時也必然帶來中原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這對當時泉州的經(jīng)濟與文化的發(fā)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也為宋元泉州的鼎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元朝時,文人加入戲曲創(chuàng)作,南音一方面吸取元曲之內(nèi)容,一方面模仿其風格從事創(chuàng)作。
至明代中葉以后,流行于江浙一帶昆山腔、弋陽腔傳入閩南,亦為南音所吸收,而創(chuàng)作亦日漸增多,迄清代,南音已相當成熟。
因此中國黃河流域的中原古樂的許多遺響與南音有相似之處,如先奏的五音之樂、音階與宮調(diào)理論;宮角繞商等多重角的旋法特點;漢代的譜式記號及漢藺相和歌的“絲竹更相和,執(zhí)節(jié)者歌”之演唱演奏形式;清商三調(diào)、相和五調(diào)等等均能在南音之中找其蹤影。
南音的文化
有異于泉州戲曲界其他戲曲如梨園戲、高甲戲、木偶戲等崇拜戲神田公元帥(雷海青),泉州南音尊崇后蜀皇帝孟昶為祖師,南音愛好者自稱“郎君子弟”,是非常獨特的行業(yè)祖師信仰。
孟昶,五代時后蜀國君,后蜀建立者孟知祥第三子,公元934年即位。因為孟昶“善彈,好屬文,尤工聲曲”,“御制新曲”的緣故,才使得泉州南音子弟將之奉為祖師爺。舊時南音館閣都懸掛有“郎君爺”神像和南音先賢名錄,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二日孟昶祭日及春秋時節(jié),必舉行規(guī)儀隆重的“祭郎君”儀式與“祀先賢”儀式。
泉州南音由譜、指、曲三大部分組成。譜是唐大曲遺存,詞的內(nèi)容多與戲文相關,曲的結(jié)構形式與元曲有直接聯(lián)系。泉州南音還吸收佛曲、道情的東西,吸收楚歌、吳歌、潮調(diào)及閩南地方音樂,并吸收弋陽腔、青陽腔、昆腔。泉州南音演唱時的位置固定為:演唱者執(zhí)拍板居中;其左邊,上方為洞簫,下方為二弦;右邊,上方為琵琶,下方為三弦。
南音的特點
泉州南音以洞簫、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稱“頂四管”,以南噯(嗩吶)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和響盞、小叫(狗叫)、木魚(鐸)、雙鈴、四寶及扁鼓等樂器的立奏合稱“下四管”。在惠安一帶有用云鑼、銅鐘、小釵和笙等。、
南音所用的主要樂器洞簫又稱“尺八”,十目九節(jié),其長0.6米,音孔前五后一,延用唐簫規(guī)制,音色典雅渾厚、柔和優(yōu)美。泉州洞簫與現(xiàn)今日本專門收集民間樂器的博物館正倉院保存的唐制“尺八”形制一樣,日本尺八是南北朝末年至唐朝初年由中國傳過去的。
尺八,聲音可高可低。音色可脆如銀鈴,也可細膩如絲。這就要求吹奏者有相當?shù)陌盐漳芰?。尺八的外切口歌口使得尺八與簫相比增加了沉浮技巧(通過抬頭低頭使得氣流角度的改變產(chǎn)生的音高和音色也會改變)。古典尺八由于只有5個孔。使得有部分音必須配合沉浮才可吹出。所以沉浮是尺八的最大魅力之一。也是考證尺八演奏者水平的重要指標。
泉州南音有著別具一格的記譜法,稱為“工乂譜”(“乂”為“尺”字的俗寫)。工乂譜與工尺譜,兩者僅相差一個字,但其代表的音樂的樂律史意義卻大不相同。毋庸置疑,泉州南音得以流傳和傳承,正是由于工乂譜記譜法的存在,沒有工乂譜,南音將無法像今天這樣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泉州南音有著別具一格的記譜法,稱為“工乂譜”(“乂”為“尺”字的俗寫)。工乂譜與工尺譜,兩者僅相差一個字,但其代表的音樂的樂律史意義卻大不相同。毋庸置疑,泉州南音得以流傳和傳承,正是由于工乂譜記譜法的存在,沒有工乂譜,南音將無法像今天這樣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作者簡介:王紫陽,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表演專業(yè)2015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