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芬蘭的基礎教育享譽世界,芬蘭中學生被"國際經濟合作發(fā)展組織"評價為整體表現全球第一。芬蘭的基礎教育能夠取得巨大成功,得益于培養(yǎng)出了高質量、高水平的教師,高水平的教師源于高質量的教師教育。本文首先闡述了我國當前教師教育的現狀,闡釋了目前存在的問題,然后分析了芬蘭基礎教育的基本情況和教師教育的特色和優(yōu)勢,最后得出了理論指導和實踐建設兩方面的啟示,以其促進我國教師教育的發(fā)展。
關鍵詞:芬蘭;教師教育;啟示
一、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教育
(一)教師教育
教師教育即是對教師培養(yǎng)和培訓,在終身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對教師實施職前培養(yǎng)、入職培訓和在職研修等連續(xù)的、可發(fā)展的、一體化的教育過程。由此可以對“教師教育”進行兩種解讀:一是“對教師進行教育”,二是“關于教師的教育”。前者主要是指教師的職后培訓或教師繼續(xù)教育,后者包括教師的職后培訓和職前培養(yǎng)。教師教育相對于師范教育,更大程度在于提高教師職業(yè)精神,為祖國培養(yǎng)出敬業(yè)專業(yè)的教師。
(二)我國基礎教育教師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學生數量大,相應的教師數量也大。自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制定了一些中小學教師教育政策,推動了我國教師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并初見成效,例如: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層次得到了普遍提高;教師教育結構、資源配置都得到了優(yōu)化;中小學教師的繼續(xù)教育上了一個新臺階,逐步形成良性循環(huán)機制;教師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如下:
1.教師教育機構缺乏自主權和適應性。由于我國政府職能部門直接管理教師教育機構,而政府以行政手段為主進行管理,缺乏自主權和適應性。并且,這些機構對政府部門也形成了一種強烈的依賴關系。
2.經費投入不足,辦學資金緊張。教育部發(fā)布的2016年全國教育經費統(tǒng)計快報顯示,2016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38866億元,比上年增長7.57%。其中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間的占比分別為7.21%、45.29%、15.84%、26.01%、5.65% 。雖然我國目前教育經費的投入以較快的速度增長,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我國中小學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yè)經費和公用經費支出均遠遠低于高中生均經費支出水平。而且這種差距,在大部分農村中小學中特別突出。我國義務教育投入的整體水平較低,相應地,用于教師教育的經費也就不足。
3.教師職前培養(yǎng)和職后培訓相分離。一直以來,我國的教師職前培養(yǎng)在師范院校進行,職后培訓在教育學院或教師進修學校,二者自有體系。有專家指出:“教師的職前培養(yǎng)與職后培訓的嚴重分離是我國目前教師教育培養(yǎng)質量和效益的制度障礙所在。”并且教師職后教育的水平偏低,致使職后培訓對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沒有實質性的幫助,使得教師專業(yè)化進程緩慢。
4.教育實踐流于形式,新教師的實習和老教師的培訓有名無實。教師教育離不開教育實踐。我國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時間短,通常為一兩個月;鍛煉的機會遠遠不夠,再加上指導老師責任感不強,導致教育實踐流于形式,實際效果不理想。在我國新教師入職后有一年的實習期,但基本上是從用人制度和工資制度的角度而言,而并非為新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提升。而對于資歷較老的教師而言,對于教師培訓學習,思想上不夠重視,流于表象,缺乏終身學習的思想態(tài)度和實際行動。
二、芬蘭基礎教育的教師教育
芬蘭是北歐的一個小國,但卻有享譽世界的基礎教育。芬蘭中學生被“國際經濟合作發(fā)展組織”評價為整體表現全球第一。自2000年起,芬蘭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測試(PISA)”中,連續(xù)四次在閱讀、數學及科學素養(yǎng)方面的表現位居世界前列。芬蘭教育,號稱全球第一,堪稱征服世界的“奇跡教育”。芬蘭的基礎教育能夠取得巨大成功,得益于培養(yǎng)出了高質量、高水平的教師,高水平的教師源于高質量的教師教育。下文將對芬蘭中小學教師教育進行分析,并希望為我國教育改革以及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民教師提供合理的借鑒。
(一)教師職業(yè)門檻高,對教師要求高。
在芬蘭,要成為一名老師,就算是幼兒教師,也要求是碩士學歷。學生高中畢業(yè)申請讀取師范學校時,必須滿足以下條件:成績優(yōu)秀、層層面試、創(chuàng)新思維、具有教育熱忱,逐層選拔最后才能“擠進”師范類院校的大門。而師范院校的錄取率也是相當低,僅有10%。據統(tǒng)計,2014年于韋斯屈萊大學的師范本科教育專業(yè)接收到了2387份申請,最終只有86人被錄取。足以見得對教師要求之高。
(二)學校和教師擁有高度的教育教學自主權。
在芬蘭,教師和學校有很大的教育自主權。教委會和教育部制定和公布核心課程綱要,規(guī)劃全國教育大綱,但并未細節(jié)化和規(guī)范化。教委和教育部不行使行政領導的權力,也不實施學校評鑒制度,對學校是絕對信任,盡管是最小的學校,也擁有絕對行政自主權。其他方面由各校自治,如教師招聘、細節(jié)管理類似于班級大小、課程內容、學生課表、一年中的上課時間都由學校自主決定;教師決定教材選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并且?guī)熒粎⑴c評比。
(三)教師貫徹并切實落實終身學習。
芬蘭教師具有完善的職后培訓體系?;A教育的教師培訓時間每學年至少工作時間之外的三個工作日,具調查,其中41%的教師愿意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所有的培訓學習免費,但是也有70%的教師愿意自己支付培訓費用額外學習。教師的培訓課程內容包括教師專業(yè)化的“三維度”和“四方面”,三維度即實踐能力、認知能力和倫理道德;四方面即歸納、演繹、推理和教學法。學習的評估以實地考察、書面計劃的分析、培訓機構的自我評價報告或其他背景材料為主。
三、芬蘭基礎教育教師教育對我國基礎教育教師培養(yǎng)的啟示
(一)理論指導的啟示
芬蘭的教師教育是成功的,教師具有高度的責任感、職業(yè)的榮譽感和尊嚴感。中國也處在高度重視基礎教育的時代,我們需要更加強化教師教育,我們可以學習借鑒芬蘭教師教育的方法,強化每一位教育者的意識,無論是相關部門的管理人員,政策制定人員,實施政策的工作人員,還是教師,都需要把好每一關,從教師職前培養(yǎng)到入職選拔,再到入職過程中對教師的管理以及職后的培訓學習,真正落實為教育服務,搞好教育,使老師真正成為教育者。芬蘭的教師教育告誡我們,我國需要將教師教育推向更高的層次,深化人們對教師教育的理解。
(二)實踐建設的啟示
1.進一步變革教師教育的管理模式
芬蘭教師和學校有高度的自主權,我們不能照搬照抄,但是,從中可以借鑒,政府應對學校進行間接管理,更好地當好管理者、質量評價者和監(jiān)督者,做好以下工作:教師教育政策的制定、監(jiān)管教師教育活動、保障各類教師教育機構宏觀調控和指導。與此同時,進一步提高強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只有政府轉變了職能,機構的自主權才會更大,從而更好地遵循市場規(guī)律,做到優(yōu)勝劣汰。
2.進一步加大中小學教師教育的經費投入
芬蘭的基礎教育享譽世界。當然,教育的發(fā)展需要有經費的保障?!吨腥A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guī)定:國家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為輔的體制,逐步增加對教育的投入。近年來我國的確加大了基礎教育的投入,但與高等教育相比,占比仍然相對較低。因此應當再適當增加投入,打好基礎教育的基礎關,從而為高等教育輸送更優(yōu)秀的人才。
3.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加強職前職后教育的統(tǒng)一
芬蘭基礎教育教師備受重視和青睞,這得益于教師的專業(yè)化和高水平。要使基礎教育出成效,要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學生,這就必須實現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因此,也必須相應地調整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政策,包括: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和課程結構;重視教師的校本發(fā)展等。必須協調統(tǒng)一發(fā)展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需要處理好以下關系: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崗位培訓與教師進修的關系。為了充分調動教師終生學習終生發(fā)展的積極性,加大經費投入。
4.重視教育實踐和新教師的入職培訓
芬蘭教師門檻高,職前職后培訓體系完善。教育實踐是成為教師必不可少的一步。然而,在我國培養(yǎng)教師的過程中,存在著重視理論而輕視實踐的現象,教育實習流于形式。要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高質量的教師,我們務必重視教育實踐,制定其實可行的具體措施,如:為新教師提供為期一年的系統(tǒng)的入職培訓;在中小學實行“師徒制”,以中小學為實習基地開展學習活動。對于老教師的培訓學習,也須有考核和量化的指標,并且在考核量化的過程中,須進行公平監(jiān)督,必要時可與績效掛鉤,獎懲分明有度。
參考文獻:
[1]陳之華.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珍藏版)[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45-61.
[2]劉英.芬蘭教育強國強民[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154-166.
[3]李忠東.芬蘭:最好的教育模式[J].世界教育信息,2008,(2):40.
[4]武學超.“奇跡教育”發(fā)展有策略[J].上海教育,2008,(4):36.
[5]季廣花.最優(yōu)秀最自由最幸福的芬蘭教師[J].學子:教材教法研究,2012,(1):56-57.
[6]趙士果. 培養(yǎng)研究型教師——芬蘭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師教育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1,(11):33-38.
作者簡介:張麗(1984—),女,四川通江人,四川外國語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英語課程與教學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