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婷 白平浩
〔摘要〕戈爾巴喬夫上臺之前,蘇共一直占據(jù)話語權的壟斷地位。隨著公開性的推行,蘇共逐漸不再進行話語壟斷,但仍然是話語權的主導力量。但是,毫無限制的“公開性”卻給民主派宣傳反蘇反共思想、奪取話語權創(chuàng)造了條件。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和政府面對話語主體增多的情況沒有出臺相應的管控措施,面對民主派的強勢進攻時的應對策略不足,同時蘇聯(lián)社會中長期存在的經(jīng)濟和社會問題又損害了蘇共自身的形象和信譽。最終,蘇共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喪失了自身的話語權。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必須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工作中的領導地位,無產(chǎn)階級政黨必須不斷鞏固自身的政治和經(jīng)濟地位,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同時重視話語權的有效性。
〔關鍵詞〕
話語權;公開性;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D35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18)02-0057-08
“話語權”這一概念可以拆分成 “話語”和“權”兩個部分,而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也是先從“話語”這一概念開始的。古希臘時期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人就已經(jīng)對修辭學和詩學有了一些相關的論述。而現(xiàn)代意義上的“話語”研究可以從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的言語理論開始算起。最早提出“話語權”這個概念的人是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米歇爾·福柯。在《話語與秩序》這篇文章中,??轮赋觥霸捳Z乃是必須控制的力量”,正因為如此,“在每個社會,話語的制造是同時受一定數(shù)量程序的控制、選擇、組織和重新分配的,這些程序的作用在于消除話語的力量和危險,控制其偶發(fā)事件,避開其沉重而可怕的物質性”。
意大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葛蘭西首次將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等概念明確地結合起來。他認為隨著國家結構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市民社會也會隨之發(fā)展壯大,屆時國家的話語權將受到市民社會的挑戰(zhàn),話語的政治強制性將逐步弱化,而隱蔽地通過文化和媒體傳遞出的話語的作用會越來越強。同時,葛蘭西也提出了社會中的政黨和知識分子是話語主體等理論。話語權本身涵蓋的范圍極廣,國內外學者對于“話語權”的定義始終沒有形成共識。其實,“話語權”中的“權”字,在法律上有兩層含義:一是“權利”,二是“權力”。這也就賦予了這個概念雙重的屬性?!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話語權”的定義,很好地反映了“話語權”的這一特點:“說話權,人們依法所有的提出個人見解的權利。也指控制、影響輿論走向的支配力量?!比绻f“話語權利”主要表示的是個人或組織自主表達意見的權利,那么“話語權力”則更多的是指一種強制力,即統(tǒng)治階層控制和制約社會輿論的能力。話語權永遠是以世界觀和歷史觀為基礎的,不同勢力對于話語權的爭奪其本質上都是道路之爭、價值觀之爭以及不同階級之間的利益之爭。
“公開性”是戈爾巴喬夫領導的蘇聯(lián)改革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他推動蘇聯(lián)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重要手段。但是,隨著“公開性”的推行,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和政府的話語權優(yōu)勢逐漸減弱,導致社會思想意識混亂,各種反黨反蘇的言論逐漸占據(jù)了社會輿論。蘇聯(lián)社會在改革后期出現(xiàn)的輿論亂象、社會意識轉變等問題都與話語權有著密切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說,毫無限制的“公開性”導致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和政府話語權的喪失,而話語權的喪失反過來又造成了公開性的失敗與蘇聯(lián)的解體。
(一)第一階段:話語主體的增加與話語方式的轉變(1985.3-1986.4)
戈爾巴喬夫上臺之前,蘇共一直占據(jù)話語權的壟斷地位,牢牢掌握著對社會話語的控制權。公開性之后,蘇聯(lián)社會中的話語權逐漸走向良性發(fā)展的軌道。蘇共逐漸放寬了對話語權的管制,蘇聯(lián)社會中出現(xiàn)了新的話語主體(新聞媒體、知識分子、普通黨員、人民群眾等)。一方面,新的話語主體分享并行使合法的話語權利;另一方面,蘇共雖然不再對話語權進行壟斷,但是仍然對話語權起著主導作用。
戈爾巴喬夫十分重視“公開性”,將其當作促進改革的重要手段,并在各種公開場合進行積極的宣傳和推廣。公開性的推行,也促進了話語權建構的向好發(fā)展。媒體報刊的自主權擴大了,戈爾巴喬夫“鼓勵在報刊、電視和廣播上對我們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丑陋現(xiàn)象、不足和缺點發(fā)表批評意見”。〔1〕
報紙上發(fā)表的東西開始變得深入、提出更多問題,涉及的方面更廣泛,信息更加豐富,效率也有所提高。像軍事工業(yè)、克格勃等之前根本不許報道的領域也開始通過新聞媒體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其次,戈爾巴喬夫改變了以往的蘇聯(lián)最高領導人給自己塑造的高高在上、神秘莫測的形象,他主動出現(xiàn)在群眾中間,與他們溝通交流。這也使蘇聯(lián)人民又有了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和勇氣,從全國飛向中央委員會的信件里開始有真心話了。人們“把勃列日涅夫和契爾年科時期擠壓在胸中的話全倒出來了”。〔2〕人們在戈爾巴喬夫這里找到了希望,他們更加期待改革帶來的新變化。
相較于人民群眾的熱烈反響,蘇聯(lián)的報紙和電視反應遲鈍,積習難改,一切照舊。戈爾巴喬夫甚至因此而撤換了宣傳部長。可是“機關工作人員、報刊、黨校、社會科學學院等等”〔3〕這些黨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機構依然按照原有的刻板的方式進行宣傳,許多信息仍然秘而不宣,政府的一切仍然處于高度保密之中。在高級領導之中,也有不少人不愿意放開手中的權力,甚至有人干預新聞報刊的改革,試圖懲罰在報紙上暢所欲言的人民群眾。
但是,戈爾巴喬夫領導的第一階段以經(jīng)濟為主要方向的改革卻逐漸走入困境。人民生活用品以及食品的缺乏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不滿日益增加,蘇共內部保守派和激進派之間的矛盾也不斷積累。在壓力之下,戈爾巴喬夫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公開性,希望通過社會輿論的力量為改革尋求一個新的突破口。
(二)第二階段:話語主體之間的激烈競爭(1986.4-1988.3)
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四號機組發(fā)生爆炸。這場巨大的災難震驚了世界,給蘇聯(lián)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并嚴重損害了蘇聯(lián)的國際形象。戈爾巴喬夫及其追隨者抓住這次機會,開始更換一批國內規(guī)模較大、影響廣泛的報刊雜志的主編和負責人。這項工作由雅科夫列夫主持,利加喬夫從旁協(xié)助。更換后的主編大都是所謂的民主派,他們在上任之前就已經(jīng)或多或少地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政治傾向。隨著各大報刊雜志的主編的更換完成,民主派初步獲得了屬于自己的話語平臺,他們以此為基礎,展開了針對蘇共話語權的猛烈攻擊。新聞媒體中對于蘇共和政府部們以及各級干部的批評之聲開始逐漸出現(xiàn),批評逐漸帶有侮辱、謾罵的性質,往往發(fā)表一些公然誹謗的材料,歪曲事實,顛倒是非。而《星火》雜志和《莫斯科新聞》更是 “成為了自由派和反社會主義勢力的主要論壇,發(fā)表了大量歪曲事實,煽動人們起來反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文章”。〔4〕另一方面,蘇共的表現(xiàn)卻差強人意——仍由中央控制的新聞媒體改革進度緩慢,蘇共中央也沒有針對報刊雜志的重要的人事變化進行相關政策和制度的準備——已經(jīng)對話語權進行壟斷統(tǒng)治幾十年的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和政府,在與民主派的競爭中漸露頹勢。
同時,長期困擾蘇聯(lián)的社會停滯現(xiàn)象并沒有消除,蘇共內部在深化改革問題上產(chǎn)生了嚴重的分歧。戈爾巴喬夫沒有深入探究蘇聯(lián)社會經(jīng)濟生活中存在問題的根本原因,而是把改革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歸結為黨內存在著一個“官僚階層”以及蘇聯(lián)社會中的“障礙機制”。為了使改革迅速推進,戈爾巴喬夫一方面撤換了大批的黨政干部;另外一方面加緊為深化改革準備理論基礎。1987年,戈爾巴喬夫針對改革中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了批評沒有“禁區(qū)”,歷史研究不留 “空白”的言論。同時,他在自己的作品《改革與新思維》中也大力鼓吹公開性、民主化;并且把改革的本質歸結為“人”,并提出了“人類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高于階級利益”的觀點?!陡母锱c新思維》標志著“戈爾巴喬夫在有關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改革的目的與道路等重大問題上,都開始產(chǎn)生與過去截然不同的看法”。
與思想的變化相對應,在實踐中,戈爾巴喬夫過度迷信所謂的民主和公開,民主派充分利用這個機會——這些極右翼報刊“用尖刻的幸災樂禍的口吻談論過去”,在這些文章中傳遞著這樣一種判斷,“過去沒有一點好東西,我們的父輩和祖輩在這片土地上毫無意義的備受折磨……時代的延續(xù)性被切斷了”〔6〕。蘇共中央還是用從前的老辦法控制新聞媒體,但是新上任的各位主編根本不服從領導。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主要領導者利加喬夫和雅科夫列夫之間對于如何管理大眾傳媒產(chǎn)生了嚴重的對立。兩極分化的趨勢也漸漸蔓延到了群眾性報刊,和各種創(chuàng)作組織之中,甚至整個社會都逐漸卷入了這場爭論之中?!?〕
(三)第三階段:民主派逐漸掌握話語權(1988.3-1991.12)
到了1987年底,蘇聯(lián)經(jīng)濟改革的失敗已成定局。蘇聯(lián)社會中的許多問題甚至比改革前還更加嚴重。根據(jù)蘇聯(lián)貿(mào)易部長捷列赫的報告,蘇聯(lián)居民的“業(yè)余時間全用在排隊上購物上,每年白白浪費掉上百億小時,同時導致滋生各種腐敗現(xiàn)象,造成巨大的精神——政治損失,乃至在勞動人民心中產(chǎn)生不健康的情緒”?!?〕戈爾巴喬夫更加緊了公開化、民主化和多元化的步伐,并將改革的重心從經(jīng)濟改革轉移到了制度改革。
第十九屆黨代會于1988年6月28日開幕。就在這次大會上,戈爾巴喬夫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的政治改革的主張,提出了建設“民主的人道的社會主義”,制定了政治改革的總方案,并主張“一切權力歸蘇維?!保訌娚鐣髁x法制以及取消領導干部終身制。
從十九大開始,蘇聯(lián)就開始了政治權力從蘇共到蘇維埃的轉移過程,干部政策也出現(xiàn)了大幅度的調整。“國家已被操縱在實驗室主任、科長、初級科研人員的手中。”〔9〕他們走出了“令人生厭的研究所……發(fā)表慷慨激昂的講話,使許多堅定的唯物論者很快變成了篤信‘資本主義天堂的信徒”?!?0〕許多根本不能勝任工作的匆匆過客被選為人民代表?!?1〕他們之中有許多人沒有實際經(jīng)營管理工作經(jīng)驗——但這卻是“一群受過教育的而又善于雄辯的人”?!?2〕這些新上任的人民代表在1989年5月召開的蘇聯(lián)人民代表大會上的發(fā)言“充滿侮辱性的語言,對黨、黨的機關、軍隊、克格勃都展開了攻擊”〔13〕。
蘇共十九大不僅改變了蘇共的黨內生活,而且也讓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活空前活躍,蘇聯(lián)社會陷入了“政治熱”“歷史熱”。“改革中的激進派在蘇聯(lián)人民認識歷史方面做了大量的破壞性工作”“斯大林以至整個蘇共歷史變成了這些人按照需要隨意捏塑的泥團”。〔14〕在戈爾巴喬夫倡導的公開性中,對于蘇聯(lián)歷史的反思給“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和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制度造成了空前的災難,斯大林及其他蘇共領導人、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威信掃地?!薄?5〕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在國家中的政治地位也一落千丈。到1989年以后,蘇聯(lián)的政治形勢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局勢基本失去控制,社會輿論的控制權基本落入了反社會主義勢力的手中。他們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于僅僅攻擊斯大林,攻擊的矛頭開始指向列寧、蘇聯(lián)的全部歷史、馬克思主義乃至整個俄羅斯民族。
隨著民主派占據(jù)話語優(yōu)勢,蘇聯(lián)社會中的“話語權利”也發(fā)生了變化。如果誰敢提出全面客觀地反映歷史和現(xiàn)實,或是阻止民主派對于歷史人物的圍攻,就會立即被扣上“反對改革”或是“斯大林分子”的帽子,并受到瘋狂的攻擊。1990年8月,黨和共青團組織被禁止在各中小學校中進行活動。在一些企業(yè)中,黨委會已經(jīng)停止了工作,共產(chǎn)黨員領導干部被以各種借口撤換。在一些過激分子組織的大量群眾集會和示威游行中,最常見的口號就是“打倒蘇共”“追究共產(chǎn)黨員的責任”。針對蘇共黨員及其家庭的訛詐、詆毀和迫害愈演愈烈。
面對異己分子,蘇共卻“依然搞那種愚笨、簡單的斗爭:實行緊急狀態(tài)的人查封過《警鐘》和《獨立報》……”,〔16〕而民主派則“通過狡猾的辦法扶持大眾傳播媒體并進而控制它的導向”。〔17〕最終,蘇共在與民主派爭奪話語權的斗爭之中敗下陣來。
(一)蘇聯(lián)在社會話語中心增多的同時缺乏配套的管控措施,是導致話語權喪失的直接原因
葛蘭西曾經(jīng)提出,思想和話語并不是存在于每個人的頭腦中,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話語的中心。所謂的話語中心其實也就是在社會中有影響力的話語演說者或話語主體。公開性之前,蘇聯(lián)社會唯一的話語中心就是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和政府,媒體報刊雜志是官方話語的中介,知識分子和其他行業(yè)精英是官方話語的闡釋者,整個社會上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挑戰(zhàn)黨和政府的話語權威。但是,隨著公開性的推行,蘇聯(lián)社會中的話語中心開始增加,即使是普通的百姓也擁有自由表達思想和言論的權利。官方話語的傳遞方式由直接通過行政和媒體渠道強制性的傳達命令變?yōu)榱吮仨毻ㄟ^與其他話語進行競爭和溝通,才能向社會傳播。一些知識分子、報刊雜志主編、作家、還有文化藝術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利用自己剛剛恢復的社會地位和手中的話語權利進行反共反社會主義宣傳。隨著管控的放開而成立起來的各種政治團體更是利用蘇聯(lián)歷史遺留問題和戈爾巴喬夫改革中出現(xiàn)的失誤大肆抨擊社會主義制度,鼓吹資產(chǎn)階級的價值觀。這些言論給社會思想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蘇聯(lián)高層領導人對于新的變化缺乏充分的準備和警惕。作為蘇聯(lián)最高領導人的戈爾巴喬夫沒有從制度上、政策上給予代表著黨和政府的話語中心以必要的支持,反而是在許多尖銳的有原則的場合,看似堅守自己的立場,其實卻是運用手中的權力給反攻言論大開綠燈。〔18〕戈爾巴喬夫沒有意識到這不僅是不同觀點之間的公開的爭論,而是“黨的活動和國家發(fā)展過程中的兩條路線的斗爭,是鞏固蘇維埃國家聯(lián)盟還是瓦解這一聯(lián)盟的兩條路線的斗爭?!薄?9〕失去了制度支持的傳統(tǒng)話語中心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極右翼勢力把在政治局內部取得的勝利擴展到了整個國家之中。最終,蘇聯(lián)社會中的話語權被民主派攫取了。
(二)蘇聯(lián)社會一直以來存在的眾多問題以及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敗是話語權喪失的深層次原因
一直以來,蘇聯(lián)歷史中有很多“空白點”沒有說清楚,社會上存在很多弊病沒有解決好。再加上蘇聯(lián)社會對于社會輿論管控嚴格,人民群眾一直是敢怒不敢言?!秶Z·周語》有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庇行Э刂粕鐣浾撌墙y(tǒng)治者掌握話語權的必要條件,但是蘇聯(lián)政府恰恰選擇了最危險的控制方式,導致人民心中的憤懣之情越積越多,只要稍微有宣泄的渠道就向河道決口那樣一涌而下。
在蘇聯(lián)的歷史中,斯大林統(tǒng)治下20世界30年代的 “大清洗”是蘇聯(lián)人民最為恐怖的回憶?!按笄逑础边\動對各部門的領導和干部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鎮(zhèn)壓,對各共和國和省的黨組織進行清洗。社會上懷疑氣氛和告密活動不斷發(fā)展,媒體的造勢讓不安和恐怖的情緒四處蔓延。這次運動當然也清除了一些腐敗分子和階級敵人,但是過分擴大化的運動錯誤地逮捕、殺害了大批革命隊伍中的好同志,傷害了人民群眾的感情,導致黨和國家損失了大量科學理論人才和干部資源,給蘇聯(lián)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造成了嚴重的損害。日后蘇聯(lián)的歷屆領導人缺乏理論積淀、各級領導干部和群眾謹小慎微、教條刻板也與這段歷史有著密切的關系。
蘇聯(lián)經(jīng)濟社會的特點就是重工業(yè)尤其是軍工行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農(nóng)業(yè)、輕工業(yè)發(fā)展不足。這就導致蘇聯(lián)的生活用品和食品供應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正常需求,商店里貨品數(shù)量少,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澳箍粕畹乃蟹矫娑汲尸F(xiàn)出一派蕭條景象……購物排隊,滿地垃圾,地鐵和公共汽車上擁擠不堪”?!?0〕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官僚集團生活的奢侈化和特權化。一些高級領導不僅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而且向往資本主義制度,公開聚斂大量財富。他們的存在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給蘇聯(lián)解體埋下了禍根。
蘇聯(lián)社會中存在的大量歷史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早就引起了諸多不滿,人們都在盼望著改變,期盼著一個有魄力的領導者出現(xiàn)。但是,戈爾巴喬夫領導的改革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使得情況更加惡化。社會上生活用品極端缺乏,不管買什么都要排隊;商店的管理人員卻經(jīng)常私自將貨物拿去黑市出售牟取暴利,或是按照規(guī)定分給各個政府機構,導致物資缺乏的情況更加嚴重。由于工作上的失誤或是嚴重的官僚主義,很多從國外進口用來滿足市場需求的緊俏商品卻被耽擱在運送途中。
在回憶與現(xiàn)實的交織中,蘇聯(lián)政府早已喪失了建國之初的政治優(yōu)勢。所謂的權威機構傳達給社會的官方話語也就逐漸喪失了原有的力量和威信,失去了人民的信任。
(三)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和政府在與民主派爭奪話語權時斗爭策略不足,是話語權喪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戈爾巴喬夫執(zhí)政以后,他的公開性、民主化、多元化帶給市民社會更多的言論和思想上的自由。在這種情況下,蘇聯(lián)仍然沿用之前的管理輿論工具和出版物的方式,官方機構和歷史專家總是無法在話語權的爭奪戰(zhàn)中與民主派的文學家、記者抗衡,這也使得民主派在話語權的爭奪戰(zhàn)中步步為營,處處搶占先機。
第一,爭取話語平臺。民主派知識分子利用蘇聯(lián)的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的機會,掌握了大量報刊雜志的主導權,為自己謀得了發(fā)布話語的平臺。這是在社會中爭奪話語權的基本條件。第二,他們利用蘇聯(lián)官方話語傳播中的弱點進行針對性的攻擊,同時在群眾心中樹立自身的良好形象。蘇聯(lián)政府一向對社會實行消息封鎖,媒體上只報道正面消息,從不報道犯罪、事故等的天災人禍,也很少批評政府。廣大蘇聯(lián)人民對于政府的信息封鎖早有不滿。公開性開始之后,他們貌似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投民眾所好,對社會上和蘇聯(lián)政府中的官僚主義、貪污腐敗、奢侈浪費等不良現(xiàn)象進行抨擊。他們強行把蘇聯(lián)社會中出現(xiàn)的弊病與社會主義制度扯上關系,將歷屆領導人和歷史遺留問題都歸結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缺陷。第三,鏟除歷史,編造各種謠言用以中傷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和政府,利用虛假信息打擊民眾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那些所謂的民主派徹底摒棄蘇聯(lián)的過去,不顧蘇聯(lián)取得的各項偉大成就以及為世界和平做出的杰出貢獻,拋棄了先人為之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抨擊那些為共產(chǎn)主義而奮斗的熱忱的戰(zhàn)士,嘲諷俄羅斯的文化和歷史。竭盡所能地抹殺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支持以及對自身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信心。第四,千方百計把與自己政見相同的人推向政治舞臺,不擇手段地打擊與他們政見不合的人,利用他們手中的權力進一步鞏固話語優(yōu)勢。利加喬夫在回憶錄里記載了這樣一段經(jīng)歷。1988年秋,蘇聯(lián)以新制定實施的《選舉法》為基礎開展蘇維埃代表選舉。多地黨委會發(fā)現(xiàn),代表候選人中有許多不合格的人,有的甚至是嚴重犯罪直至殺人而入獄的刑滿釋放份子。許多人甚至把自己的競選綱領主要建立在反蘇反共基礎之上。這些人夸夸其談、專門煽風點火,人數(shù)之多,難以想象。他們在當選之后,到處舉行群眾集會,使反蘇反共浪潮更加甚囂塵上。
相比之下,面對話語權優(yōu)勢不斷被蠶食的現(xiàn)狀,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和政府的對策則顯得差強人意。首先,因為蘇聯(lián)一直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國家,所以黨的高級領導人尤其是最高領導人對這種情況的對策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 “在許多尖銳的、有原則性意義的場合,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似乎采取了正確的立場,最終總是雅科夫列夫的立場占上風”?!?2〕最高領導人對于亂象姑息縱容的態(tài)度,給激進派奪取話語權創(chuàng)造了很多有利條件。其次,從話語方式的角度來說,蘇聯(lián)在改革時期用來闡述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理論時沒有沿用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的傳統(tǒng),而是采用了資本主義的話語體系表達方法。在戈爾巴喬夫的講話和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民主”“自由”“人道主義”“人的權利”“平等”“人權”“人”等概念。這就等于間接地認可資本主義制度和理論,也意味著對社會主義制度和理論的否定。最高領導人在理論話語方面,給激進派在蘇聯(lián)宣傳資本主義價值觀、攻擊社會主義制度和理論提供了可乘之機。最后,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和政府沒有善用法律和自己手中僅剩的行政權力制約激進派人士,守衛(wèi)自己手中的話語權。反而在1990年新頒布的新聞法中徹底放棄了對大眾傳媒的控制,并規(guī)定任何人不得干預“言論自由”,這就等于認可了激進派的反蘇反共言論的合法性。蘇聯(lián)的法律本應該成為守護話語權不被侵犯的有力武器,反而成為了激進派攫取話語權的有利條件。就這樣,蘇聯(lián)在爭奪話語權的斗爭中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其最終的失敗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一)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
“一種意識形態(tài)能夠成功地獲得話語權,關鍵在于其內容是否科學,取決于此意識形態(tài)是否獲得領導權與管理權?!薄?3〕馬克思主義思想揭示了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統(tǒng)一,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迄今為止最先進、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指導思想。為了鞏固無產(chǎn)階級政黨的話語權,首先必須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貫穿于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4〕我們要像習近平總書記號召的那樣,“老老實實、原原本本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25〕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全黨,培養(yǎng)一批堅定的召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的馬克思主義者。同時,也要教育人民、幫助廣大干部群眾學好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在全黨全國鞏固共同的思想基礎,形成強大的精神支柱。
隨著世界各國以及各國人民交往的日益頻繁,國際思想文化領域的斗爭日益復雜深刻、沉渣泛起。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以及以美國為首的某些西方國家推行的所謂的普世價值,妄圖披著民主、自由和人權的外衣向外輸送價值觀念和政治制度;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扭曲的價值觀的盛行,又會導致信仰缺失、道德淪喪。這些形形色色的思想通過否定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而攻擊社會主義國家思想文化陣地,從而達到摧毀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號召我們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黨都不能動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所以,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自覺抓好學習,增強黨性修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在面對多樣化社會思潮挑戰(zhàn)的時候,面對西方的“媒體公器論”“新聞自由論”“價值中立論”等噪音雜音干擾的時候,切實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去維護和鞏固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反觀蘇聯(lián),如前文所述,戈爾巴喬夫使用諸如“民主”“人權”“超越階級”等資本主義或是民主社會主義理論中的概念來宣傳自己的改革理論和政策。作為蘇聯(lián)的最高領導人,他非但沒有自覺堅守馬克思主義理論,反而給資本主義理論擠占話語權創(chuàng)造了條件,最后使蘇共喪失了意識形態(tài)的領導權話語權,給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二)黨和政府要不斷鞏固自己的政治和經(jīng)濟地位
獲得話語權威的基本條件就是社會中大部分居民的認同與支持,所以黨和政府需要調動一切政治和經(jīng)濟的資源來贏得人民群眾。政治地位和經(jīng)濟地位越高,黨和政府就越能夠調動更多的資源來動員群眾贏得群眾。因此,政治地位和經(jīng)濟地位也成為了爭奪話語權的各方爭奪的焦點。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無產(chǎn)階級政黨要想得到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必須永遠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做思想理論上的引領者和開拓者。用不斷發(fā)展的理論提出新思路,解決新問題,為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國家的富強指明正確的方向。
社會主義必須是富裕的,不斷發(fā)展生產(chǎn)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無產(chǎn)階級政黨永遠的任務。鄧小平說“貧窮絕不是社會主義”,〔26〕“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7〕無產(chǎn)階級政黨的使命之一就是讓人民盡快地擺脫貧困,盡快富裕起來。如果在這一點上失信于民,就無法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同,遲早要走向毀滅的深淵。
(三)社會主義國家離不開民主和自由
社會主義國家中的“話語權”問題,本質上是社會主義與民主和自由的關系問題。首先要明確的是,社會主義離不開民主和自由。無產(chǎn)階級政黨應該以堅決的態(tài)度在黨和國家內部建設充分的民主和充分的自由,而且應該隨著社會生產(chǎn)和文化的發(fā)展,不斷地充實和擴大它的內容。其次,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和自由不是無限度的、無約束的,我們的民主是與集中相統(tǒng)一的民主,自由是與紀律相統(tǒng)一的自由。“世界上只有具體的自由,具體的民主,沒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在人民內部,民主是對集中而言,自由是對紀律而言。這些都是一個統(tǒng)一體的兩個矛盾著的側面……我們不應當片面地強調某一個側面而否定另一個側面?!薄?8〕社會主義國家中的人民一方面享受著廣泛的民主和自由,一方面又必須用社會主義的紀律約束自己。從話語權的角度來說,社會主義國家中的人民群眾擁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但是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這個權利。絕對不允許“打著言論自由的旗號,而行破壞社會主義制度之實”的事情發(fā)生。
(四)社會主義國家在建構話語權的過程中應當注重話語權的有效性
話語權的有效性是建構話語權的最直接的目的。如果沒有實現(xiàn)有效性,那么話語權就成了有名無實的空中樓閣。我國為了提升國際形象,曾經(jīng)斥巨資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的巨幅顯示屏上播放國家形象片。其中的《人物篇》連續(xù)播放了28天,平均每小時播放15次,每天播放20小時,共重復播放了8400次。然而,如此強大的宣傳攻勢并沒有產(chǎn)生預期的效果。據(jù)一項調查顯示,在《人物篇》播出之后,對中國產(chǎn)生好感的美國人為36%,較宣傳片播放之前上升了7個百分點;而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美國人則上升了10個百分點,達到了51%。很多受訪者表示,《人物篇》讓他們很緊張:中國人來了,而且來了這么多。〔29〕過度的宣傳反而加深了美國人的危機感。由此可見,這種強勢宣傳的效果并不理想。
新加坡學者鄭永年認為話語權是一種和他者的溝通能力。話語權的實現(xiàn)需要三個條件,其一是讓“他者”了解自己;其二是讓“他者”對自己信服;其三是“他者”對自己的自愿接受?!?0〕話語權的有效性并不完全取決于話語主體單方面的對外發(fā)聲,而是取決于話語主體與話語客體之間的溝通效果。這意味著話語權的建構并不能完全由政府的外在力量強行實現(xiàn)。在這一點上,蘇聯(lián)的失敗也是有力的佐證。所以,無產(chǎn)階級政黨在建構自身話語權時,一定要注意從話語客體的角度去考察話語權的有效性,避免自說自話、傳而不達的尷尬局面。
〔參考文獻〕
〔1〕〔3〕〔7〕〔俄〕戈爾巴喬夫.戈爾巴喬夫回憶錄(全譯本)〔M〕.述弢,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371,373,388.
〔2〕〔俄〕阿·切爾尼亞耶夫.在戈爾巴喬夫身邊的六年〔M〕.徐葵,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48.
〔4〕〔15〕曹長勝,等.蘇聯(lián)演變進程中的意識形態(tài)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243,334.
〔5〕黃宗良,孔寒冰.世界社會主義史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469.
〔6〕〔14〕〔18〕〔21〕〔22〕〔俄〕葉·利加喬夫.戈爾巴喬夫之謎〔M〕.赫崇驥,等,譯.新華社參考新聞編輯部,1992.137,93,117-118,117-118,117-118.
〔8〕〔9〕〔11〕〔13〕〔16〕〔17〕〔俄〕尼·雷日科夫.大動蕩的十年〔M〕.王攀,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77,89,89,89,102,102.
〔10〕〔12〕〔19〕〔俄〕瓦·博爾金.戈爾巴喬夫沉浮錄〔M〕.李永全,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318,324,154.
〔20〕〔俄〕葉利欽.我的自述〔M〕.朱啟會,榮合譯,東方出版社,1992.96.
〔23〕李禮.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的基本內涵及聯(lián)系〔J〕.學術論壇,2017,(4).
〔24〕王偉光.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N〕.人民日報,2013-10-08.
〔25〕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學習出版社,2016.193.
〔26〕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6.
〔27〕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12.
〔28〕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7.
〔29〕郭光華,王婭姣.我國媒體話語權建構的路徑選擇〔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5).
〔30〕郭光華,王婭姣媒體“話語”何以賦“權”——西方話語權研究綜述〔J〕.湖南社會科學,2015,(1).
【責任編輯:石本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