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潔 何琳 劉捷
在國家大力提倡“立德樹人”的大背景下,我們也在不斷思考:小學階段的教育面對的是怎樣的兒童?如何在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推動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可持續(xù)開展?作為一所百年老校,四川省成都師范附屬小學(以下簡稱“成師附小”)始終將辦學的關注點落在育人上。近年來,學?;凇叭f類霜天競自由”的辦學理念,確立了“德心并重,以融合式方略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通過為學生提供自由的發(fā)展時空、多元的成長平臺、差異的發(fā)展路徑,真正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
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能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高效開展,而德育工作也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持續(xù)生長的沃土?;诖?,我們提出了“德心并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進思路。
1. 協(xié)同管理,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
我校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和《成都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2013-2017年)》為指導,制定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年規(guī)劃,并建立了校長領導、德育主任協(xié)同、心理專兼職教師為骨干、班主任為主力軍、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組織機構,通過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實現(xiàn)各方協(xié)同管理,進而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2. 資源保障,建設完備的專業(yè)陣地
學校2009年成立心理成長中心,其辦公區(qū)分為“靜心室”“晴心室”“寧心室”三大功能區(qū),配有沙盤、音樂舒緩椅、團輔箱、宣泄人等專業(yè)器械,用于學生心理咨詢、團體輔導、情緒宣泄,以及教師的壓力舒緩等,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時學校還建立和完善了各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規(guī)章制度,保證中心開放與運行的常態(tài)化。
3. 有理有據(jù),將“心靈成長”融入日常班級管理
我校的德育工作理念是“只只雛鷹競飛翔”,我們將“眼里有人、眼里有每個人、常態(tài)化實施、在班級生活中著力”作為德育工作的主張,旨在讓學生過有質量的班級生活。根據(jù)學生年段心理特點,我們提出了“有質量的班級生活”的12條標準:班級目標一致、班風積極向上、一日常規(guī)扎實、崗位人人負責、活動豐富多彩、鍛煉積極有效、同伴團結互助、師生關系和諧、班級管理民主、學業(yè)質量優(yōu)異、班級風格突出、家校深度融合。我們還結合問卷調查,針對每條標準提出了具體要求。
在班級管理中,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繪制“兒童地圖”分析班級學情,結合學生需求制定班級愿景;利用“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與工具,開展心理班會,處理學生遇到的成長困惑;建立班級學生“情緒與行為”檔案,為班級發(fā)展提供依據(jù)。
4. 家校融合,實現(xiàn)心靈共育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著力,共同促進兒童生命的和諧成長。我校成立了以校級、年級、班級三級家委會為核心的家長學校,積極組織親子活動,向家長傳遞積極教育理念,倡導在班級活動中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塑造學生良好人格的理念。一方面,我們利用家校講座反饋學生身心狀況,分享積極心理學理念和方法,使家長與教師統(tǒng)一認識,形成真正的育人共同體。另一方面,我們在親子課程中設置了豐富的開放活動,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普遍心理特點,以及孩子的生活、學習、能力發(fā)展狀況,促進親子關系和諧發(fā)展。此外,我們還搭建了《致家長的一封信》、校報“心語咖啡吧”、家校聯(lián)系本、家庭狀況調查,以及學校網(wǎng)站、微信公眾號、微博信息發(fā)布等多個家校溝通平臺,希望通過多種途徑實現(xiàn)家校共育。
我校以德心融合的理念指導課程建設,積極建構德心融合課程體系,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有質量的生活提供廣闊平臺。
1. 植根國家課程,以“主體學堂”開展學科滲透
在國家課程的各學科中都滲透著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因此,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育是教師重要的教學能力之一。一方面,我們將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納入到教師賽課的評價體系中,做到人人都是心育工作者。另一方面,我們主要采取“主體學堂”的方式開展學科課堂教學,強調在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呈現(xiàn)出“學習主動、交流互動、多元活動、成長生動”的狀態(tài),由此獲得積極的生命體驗。
2. 依托地方課程,重點關注“心靈”與“安全”
我們充分運用四川省義務教育地方教材《生命·生態(tài)·安全》,提升學生的生活品質和生命質量,建立個體生命與積極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逐步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取向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我們通過教材解讀,發(fā)現(xiàn)“熱愛生命”與“呵護心靈”兩個單元涉及學生的自我意識、學習、情緒、人際交往、生涯規(guī)劃等內容,故將其作為心理健康活動課的重點內容進行實施;拓展與豐富“安全生活”單元的內容,開發(fā)安全體驗課程,讓學生在課堂與活動中學習知識,演練技能,鞏固行為。
3. 打造校本課程,讓心育課程走向深度融合
我們著力打造了由心育學科課程、養(yǎng)成課程、服務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組成的德心融合校本課程體系,拓展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時空,讓心育課程走向了深度融合。
其一,心育學科課程。在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我們開發(fā)了主題活動課、社團選修課與學科節(jié)日課程。其中,主題活動課包含自我認識、學習心理、生活與適應、情緒、人際交往、生涯規(guī)劃六大板塊,有積極心理品質培養(yǎng)課、團體心理素質訓練課、探究展示課三種課型。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樣需求,我們還開設了“沙盤世界”和“校園心理劇”兩門社團選修課,以及“5·25心理健康周”等學科節(jié)日課程。每年五月,學校會開展一系列特色活動,如心理知識宣講、“我愛我”小報制作、心理游戲推廣、師生心理素質測評、校園心理劇展演、心理電影賞析等,以增強師生的心理關護意識。
其二,養(yǎng)成課程。首先,我們深入研究每個年級的學生特點,討論出該年段學生養(yǎng)成教育的重點突破口,以關鍵詞的方式呈現(xiàn),如一至六年級分別為“適應”“內化”“調適”“自我認識”“自主管理”“自我發(fā)展”。其次,我們根據(jù)各年段學生養(yǎng)成教育的重點內容,梳理出該年級學生參與的系列活動,包括“微笑問好、文明就餐、整理書包”“文明休息、清潔衛(wèi)生”“珍惜時間、收拾整理、遵守規(guī)則”“誠信友善、善于溝通、關愛同伴”“禮貌待客、換位思考、欣賞同伴”“積極規(guī)劃、科學管理時間”。
其三,服務課程。服務課程旨在讓每一個附小學子參與到學校的日常工作與活動中,感受服務他人的快樂,體驗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促進基本素養(yǎng)的形成。比如:一至六年級的服務課程分別以“我是小小管理員”“我是圖書小衛(wèi)士”“我是圖書管理員”“大手牽小手 愛心接力棒”“我是小小分餐員”“我是附小值周生”為主題。
其四,綜合實踐課程。我校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結合各年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fā)展需求,確定了各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以幫助學生理清“我”與自己、“我”與他人、“我”與社會的關系。以一年級“我與身體”課程為例。學生通過照一照認識自己的外表,量一量了解自己的身形,問一問了解父母眼中的自己,比一比得知自己的身體變化,關注自己的身體發(fā)展,懂得用行動珍愛生命。
心育隊伍是保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續(xù)推進的關鍵。
1. 心理教師系統(tǒng)化培訓
一方面,我們要求心理專兼職教師按照要求參加市區(qū)相關培訓,積極開展科學研究,以更好地運用科學知識踐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為提升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學校組織教師參加成都市心理輔導員B、C證培訓。至2017年,德育干部與班主任60%持有心理輔導員B證,100%持有C證。
2. 班主任專業(yè)化培訓
一是將“班主任論壇”作為班主任團隊共學共長的重要途徑。通過“我的治班策略”“兒童地圖”等主題論壇,讓每一位班主任理清育人理念,細致把握每一個學生的情況。二是班主任教師每學期開展兩次心理班會活動,針對班級普遍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設計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引發(fā)思考,探討應對方法;同時邀請專家對班主任進行“正面管教”的培訓。三是結合成都市班主任技能賽、心理班會賽、主題班會賽三大賽事,以賽促練,引導班主任教師不斷突破自我,追求更優(yōu)。
3. 全體教師滲透式培訓
我們強調人人都是心育工作者,注重對每位教師的心育意識和能力的提升。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全員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倡導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并進行及時疏導。此外,我們還經(jīng)常舉行教師讀書活動,通過心理書籍的推薦與心得分享,帶領教師們學習心理關護的方法,如用音樂冥想的方法應對壓力,管理情緒;開展專題心理培訓,如開展“無聲對話”活動,引導教師們在無聲世界中感受溝通的力量,在藝術表達中舒緩工作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