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靜
(北京市房山區(qū)精神衛(wèi)生保健院,北京 102405)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精神系統(tǒng)疾病。該病具有病情進展緩慢、遷延不愈的特點,且其致殘率與復發(fā)率均較高。目前,臨床上一般使用藥物療法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該療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在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及認知功能等方面的效果并不顯著[1]。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以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北京市房山區(qū)精神衛(wèi)生保健院收治的9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對該病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北京市房山區(qū)精神衛(wèi)生保健院在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收治的9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這98例患者均為男性。將這9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49例/組)。在觀察組患者中,年齡最小的為20歲,年齡最大的為50歲,平均年齡為(37.57±2.55)歲;其中,病程最短的為1年,病程最長的為6年,平均病程為(3.13±0.24)年。在對照組患者中,年齡最小的為31歲,年齡最大的為60歲,平均年齡為(47.06±2.48)歲;其中,病程最短的為1年,病程最長的為7年,平均病程為(3.08±0.3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在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均對其進行用藥指導及心理疏導等常規(guī)的康復護理。在此基礎上,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具體的方法為:1)在進行護理前,護理人員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依據(jù),對患者當前的心理動態(tài)進行分析和評估,然后為其制定系統(tǒng)的、有針對性的護理計劃。2)在患者入院后的第1~第2周,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每隔2天組織患者及其家屬參加1次健康知識講座,向其詳細地分析精神分裂癥發(fā)病的原因、治療的方法及臨床表現(xiàn),使其全面地了解與該病相關的知識。3)在患者入院后第3~第5周,護理人員每隔1天組織患者參加1次“感恩閱讀活動”。護理人員為患者精選以“感恩”為主題的文章,組織其合唱感恩歌曲,使其充分地體會感恩的美好、懂得感恩的重要性,從而使其珍愛生命。護理人員組織患者參加看電視、下棋及打乒乓球等娛樂活動,以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激發(fā)其進行社會交際的欲望。4)在患者入院后的第6~第8周,護理人員每隔3天組織患者參加與1次與“親情、感恩”有關的講故事活動,幫助其回憶過往生活中與感恩相關的點點滴滴的經(jīng)歷,使其在感受他人關懷的過程中,將自己壓抑的情緒釋放出來。5)在患者入院后的第9周,護理人員幫助其進行出院前的準備。護理人員組織患者共同回憶在醫(yī)院接受治療的這段時間內(nèi)所經(jīng)歷的美好時光,并為其播放勵志的教育片,使其樹立起重新加入社會的信心。護理人員可建議患者在出院后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記錄下日常生活中對自己有意義的事件,也記錄下不愉快的經(jīng)歷,在記錄的過程中將不愉快的情緒發(fā)泄出來,從而形成長效的心態(tài)調(diào)節(jié)機制。
觀察對比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認知功能、智力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及社會適應能力的改善情況。1)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對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評估。該量表的總分為30分?;颊叩脑u分越高,表示其認知功能障礙越輕微。2)采用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對兩組患者的智力狀態(tài)進行評估。該量表的總分為30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智力狀態(tài)越佳、其認知功能缺損的程度越輕微。3)采用住院患者護士觀察量表(NOSIE-30)對兩組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進行評估。該量表的總分為120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遲滯、抑郁、易激惹等不良精神狀態(tài)的改善效果越好。4)采用社會適應功能評估量表(SAFE)對兩組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進行評估。該量表的總分為48分?;颊叩脑u分越高,表示其社會適應能力越差。
對本次試驗中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4.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Mo-CA的評分及MMSE的評分相比,P>0.05。在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Mo-CA的評分及MMSE的評分均高于接受護理前,而且觀察組患者Mo-CA的評分及MMSE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在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NOSIE-30的評分及SAFE的評分相比,P>0.05。在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NOSIE-30的評分均高于接受護理前,其SAFE的評分均低于接受護理前,而且觀察組患者NOSIE-30的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其SAFE的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Mo-CA評分及MMSE評分的對比 ( 分,±s )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Mo-CA評分及MMSE評分的對比 ( 分,±s )
組別 例數(shù) 接受護理前 接受護理后Mo-CA評分 MMSE評分 Mo-CA評分 MMSE評分觀察組 49 22.03±1.32 22.54±1.11 26.48±2.32 26.87±2.64對照組 49 22.05±1.35 22.47±1.09 24.52±1.86 24.67±1.74
表2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NOSIE-30評分及SAFE評分的對比 (分,±s )
表2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NOSIE-30評分及SAFE評分的對比 (分,±s )
組別 例數(shù)接受護理前 接受護理后NOSIE-30評分 SAFE評分 NOSIE-30評分 SAFE評分觀察組 49 87.58±3.66 32.85±4.75 114.75±9.84 13.74±1.16對照組 49 88.03±3.72 33.02±4.81 101.38±6.97 22.36±2.95
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該病患者往往存在理解、分析事物的方式片面,對事件的評價、判斷及認知不全面、不正確的現(xiàn)象,尤其是在面對刺激性事件時,易出現(xiàn)較為極端的想法。臨床研究結果證實,單獨使用藥物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十分有限。在進行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對該病患者實施系統(tǒng)的、深層次的護理則可顯著提高其治療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護理后,其Mo-CA的評分、MMSE的評分及NOSIE-30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SAFE的評分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由此可見,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進行康復護理可顯著改善其認知功能及智力狀態(tài),調(diào)節(jié)其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及情緒,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
[1]苗良.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60):169.
[2]陳君鳳.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23):130-131.
[3]趙萬霞.分析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8):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