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發(fā)生在你的世界
——素材A 鄭州大學八旬教授潛心研究20年
“這個傾注了我近20年心血的項目,在歷經數百次實驗、經過5次大的升級改造后,終于獲得了初步成功?!?018年9月2日下午,在河南省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一座大樓內,年逾八旬的老教授、鄭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原院長鄧隱北興奮地說。
身材單薄、穿著簡單的鄧隱北教授,在談到這個項目的研發(fā)成功將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時,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這個項目就是輪轂電機的研發(fā)。
鄧隱北教授說,盡管輪轂電機的研制過程異常艱難,可以說困難重重,但整個研發(fā)團隊信心百倍,堅定地邁步在崎嶇坎坷的科研道路上。
鄧隱北教授就像一只直上云霄的鯤鵬,翱翔在科技創(chuàng)新的碧空中。
它也發(fā)生在你的世界
——素材B 復旦大學八旬教授宣布論文作廢
前不久,年逾八旬的復旦大學教授裘錫圭發(fā)表聲明,直言自己6年前發(fā)表的一篇論文有錯誤,并表示拙文可謂毫無是處,自應作廢,以后編文集也不收入”。
之所以發(fā)表這樣一篇聲明,是因為裘錫圭最近獲知《考古學報》2016年第2期發(fā)表了《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2002號墓發(fā)掘》一文,公布了此墓隨葬青銅器的全部資料。他讓博士生郭理遠將這篇論文讀給他聽,隨后意識到自己6年前發(fā)表于《中國史研究》上的一篇論文所論有誤。
裘錫圭先生已入耄耋之年,是國內古文字方面的方家,在甲骨文、金文、簡帛文書等方面都有精深造詣。正因如此,聲明一出,迅速引來眾多同行和網友點贊,慨嘆先生此舉彰顯了“高逸學者之風”。對此,裘老淡然表態(tài):“這是做學問的正常態(tài)度,沒什么大不了的。”
“裘錫圭先生遇到的問題是史學研究中常常碰到的,但他的處理方式非常值得今天的學入學習,讓人由衷敬佩。”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古代史博士點帶頭人張劍光教授說,在文史研究中,隨著最新史料的挖掘和發(fā)現,過去一些考據類文章的結論常常會被證偽。面對這種情況,大多數學者一般選擇不吭聲?!跋耵孟壬@樣公開、直接承認自己當年論文作廢,需要極大的勇氣。這樣的學者實不多見,這也正是大家風范的體現。”
素材解讀
通過這兩件事,我們見識了老一輩教授的風范。對于鄧隱北教授而言,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在本該安享晚年的歲月依舊為社會發(fā)光發(fā)熱。對于裘錫圭先生而言,身為方家,卻不傲居于學術圈中的顯赫地位而敢于認錯,表現了學術上的嚴謹態(tài)度。可以說,他們人格的偉大絲毫不遜于專業(yè)上的成就。
適用話題
豐碑、風范、垂范、楷模、人格魅力、道德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