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勤
20 18年是梁漱溟先生辭世30周年,他一生桀驁不馴,恪守“獨立思考,表里如一”的信條行走于世,是20世紀中國極具錚錚傲骨和道義精神的知識分子之一。終其一生,他執(zhí)著于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求索,既坐而言,亦起而行,是一位行動的儒家。
梁漱溟一生以研究人生和社會為己任,在給學生田慕周的信中說,“吾自是一‘非常人物,莫以俗人看我也?!彼氤黾覟樯?,卻終于深度入世。在國族前途晦暗不明之際,積極開展鄉(xiāng)村建設運動;在日寇侵華之際,奔走于各黨派之間,斡旋調停,團結抗戰(zhàn);在政治運動擾亂社會秩序之時,他慷慨陳詞,直抒胸臆。
1942年1月10日,香港戰(zhàn)事結束半個月,因主持《光明報》而抵港的梁漱溟,方才購得船票,與朋友四人喬裝成工人、小販,準備乘船逃回大陸。
行船全憑風力,顛簸輾轉到澳門、臺山城,又經陸路從開平到肇慶,終抵梧州。一路有敵方關卡,有空襲炮火,同行者皆慌亂不已,唯獨梁漱溟安然無事。朋友禁不住稱嘆:梁先生真奇怪,若無其事!梁先生真了不起,若無其事!
1月26日抵達梧州,梁漱溟給兒子梁培寬、梁培恕寫信,記敘了香港脫險經歷。經歷了生死劫難后,他在這封家書中陳述胸襟抱負,“《人心與人生》第三本書要寫成,我乃可以死得;現在則不能死。又今后的中國大局以至建國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那是不可想象的,萬不會有的事!”
在書信中向子女吐露心跡,即便有張狂之語,亦無可厚非,這是他真實的內心世界。但這封信被友人拿去發(fā)表在桂林《文化雜志》上,梁漱溟覺察到不妥,于是補作后記,希望讀者不必介意。
梁漱溟自忖,受朋友之益良多,而得出一系列朋友觀。比如,“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或社會上所取得的信用資望,與朋友很有關系。差不多真是可以以朋友作標準,而決定其在社會上之地位信用?!薄叭绻麤]有較高尚的朋友,在社會上自己不會被人看高一點。”“朋友就是集團,是很多人在一起;或自己加入集團,或自己創(chuàng)造集團?!?/p>
生逢亂世,要保持心志清明并非易事,梁漱溟認為,除了自覺反省,“唯一的方法就是親師取友”。年僅24歲,他便以中學文憑入北大執(zhí)教,身邊很快聚攏林宰平、伍庸伯、熊十力、張難先等師友,他們一起談論儒學、佛學,關心人生和社會問題,因共同的志趣而成終生的朋友。他與胡適、陳獨秀等新文化運動旗手,雖主張不盡相同,但亦保持友好的交往??v使公開的筆仗不斷,私下的信函卻仍謙恭守禮,不失學人體面尊嚴。
梁漱溟與胡適是同一年進入北大的,年齡僅相差一歲,但對東西方文化的認識有很多爭論,互相寫過批評文章,胡適甚至公開將梁漱溟和張君勱列為新文化運動的敵人,但兩人的信件往來跨度至少有十年,信中都很客氣。
梁漱溟的長子梁培寬回憶,有一次,《新青年》上發(fā)表了一篇批評梁漱溟的文章,胡適看后覺得很好,說“把梁某人教訓了一頓”?!拔腋赣H后來寫了一封公開信,說他跟胡先生彼此之間并沒有什么沖突,是在不同方面為社會的進步而努力,可能會有意見不一樣的地方,但是應該和而不同,并不把對方視作敵人。他們兩人的研究不是一個路子,我父親搞佛學、儒學研究,胡先生的興趣并不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