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慶剛
《游宦紀聞》是宋代張世南撰寫的一部重要史料筆記?!端膸烊珪偰刻嵋肪硪欢环Q該書為“宋末說部之佳本”。近來閱讀中華書局出版的點校本《游宦紀聞》(與《舊聞證誤》合為一冊),發(fā)現(xiàn)其在標點、??狈矫娲嬗腥舾煽缮讨?。今略舉其中二則與中藥名相關(guān)的錯誤標點予以辨正。
1.荊芥曰“假蘇香”,附子曰“莎草根”,金鈴子曰“練實”?!柘龌ㄔ弧白陷谟唷?,甘子曰“菴摩勒”,菱角曰“芰”,蘿卜曰“萊菔”。以上藥名,間亦有醫(yī)者所未盡知。(卷一,第3頁)
按:此段介紹幾種常用中藥的異名別稱,其中有四處中藥名標點錯誤。其一,“荊芥”又名“假蘇”,而不是“假蘇香”。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假蘇》引《吳普本草》云:“假蘇一名荊芥,葉似落藜而細,蜀中生啖之?!泵髦臁毒然谋静荨げ瞬俊でG芥》:“《本草》名假蘇,一名鼠蓂,一名薑芥?!逼涠?,“香”應該下屬,即為“香附子”。香附子又名“莎草”或“莎草根”,典籍中多有記載,《本草綱目·草三·莎草香附子》:“《別錄》止云莎草,不言用苗用根。后世皆用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名也?!泵骱胫巍吨匦薇6ㄖ尽肪淼谄撸骸跋愀阶?,一名沙草根?!逼淙傲柘龌ā庇置白陷凇?,而不是“紫葳余”。宋朱熹《詩集傳》:“苕,陵苕也。《本草》云,即今之紫葳,蔓生,附于喬木之上,其華黃赤色,亦名凌霄?!鼻鍏瞧淇!吨参锩麑崍D考》卷二二:“紫葳,即凌霄花?!逼渌?,“余”字當下屬?!叭C摩勒”是梵語āmalaka的音譯,又名“余甘”“余甘子”。《本草綱目·果三·菴摩勒》引陳藏器曰:“梵書名菴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澀,良久更甘,故曰余甘。”明朱《普濟方·木部》:“菴摩勒,一名余甘子?!?/p>
2.又一說云:“白者如百藥,煎而膩理,黑者亞之,如五靈脂而光澤。其氣近于臊,似浮石而輕?!?卷七,第61~62頁)
按:“白者如百藥,煎而膩理”句費解?!鞍偎帯敝父鞣N藥物,與文義捍格難通。其實本句標點有誤,“白者如百藥”后不當斷開,“百藥煎”乃是一味中藥。此段文字主要介紹一種叫“龍涎”的香料,“白者”與“黑者”指的是兩種不同顏色的龍涎。從內(nèi)容上看,前后應該一致,“如百藥煎而膩理”與“如五靈脂而光澤”句式整齊相對,“百藥煎”對應“五靈脂”,都是中藥名?!侗静菥V目·蟲一·五倍子附百藥煎》:“百藥煎,功與五倍子不異,但經(jīng)釀造,其體輕虛,其性浮收,且味帶余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飲、熱渴諸病,含噙尤為相宜。”明朱《普濟方·齒門》:“以井水洗口,頻換,且含且潄,或百藥煎泡湯,微冷含咽,或縮砂嚼傅齒痛處?!秉c校者因不明“百藥煎”為中藥名而誤。中醫(y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古籍點校中對中藥名稱的錯誤標點不僅不利于古籍閱讀,也不利于對中醫(yī)藥文化的傳承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