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文選》“賦篇”批評三題

        2018-04-14 02:02:04結(jié)
        關(guān)鍵詞:蕭統(tǒng)文選

        許 結(jié)

        (安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在賦學史上,齊梁堪稱“盛世”,尤以蘭陵蕭氏家族居兩代皇室之尊而作用較大,其中“五蕭”即竟陵王蕭子顯、梁武帝蕭衍、武帝子蕭統(tǒng)(昭明太子)、蕭綱(簡文帝、武帝第三子)、蕭繹(元帝、武帝第七子)均有賦論傳世。然其重“賦”,因時尚“文”,所以劉勰《文心雕龍·時序》稱蕭梁時“文思光被”“才英秀發(fā)”。倘就對后世之影響而言,齊梁賦論又以蕭統(tǒng)《文選》與劉勰《詮賦》為最。作為保存七代文章的《文選》,其“賦篇”之選因有以總集存賦的首肇之功,由“選”觀“論”,如以“賦”冠首、賦體分類(十五類)并新辟“志”“哀傷”“情”三類目(題材),以及析相如《子虛》《上林》為二賦等,皆多為前賢關(guān)注、評騭與質(zhì)疑。倘從文學之流變審視《文選》之“賦篇”的批評思想,似有未盡之意,茲選其中“首賦”“首京都”與別“騷”一體之“三題”,略陳隅見,以備考述。

        一、首賦:文學觀之商榷及考源

        《文選》包七代之文,分三十八類,其中詩、賦、騷作品居大半,然首列“賦”十九卷(第十九卷并賦與詩),以“首賦”彰顯茲體在“文”中的地位,這與蕭氏于序文所稱“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的文學發(fā)展觀有緊密聯(lián)系。然則“首賦”問題,后世頗多質(zhì)疑,代表人物如章學誠在《文史通義·詩教下》中批評蕭選體例“淆亂”首在“賦先于詩”[1]81,又在《永清縣志文徵序例》中有進一步駁斥:

        蕭統(tǒng)選文,用賦冠首;后代撰輯諸家,奉為一定科律,亦失所以重輕之義矣。如謂彼固辭章家言,本無當于史例,則賦乃六義附庸,而列于詩前;騷為賦之鼻祖,而別居詩后,其任情顛倒,亦復難以自解。而《文苑》《文鑒》從而宗之,又何說也?[1]789

        無獨有偶,袁枚引唐人說以辨蕭選“首賦”之誤:

        文以賦裝頭,始于《文選》。劉禹錫曰:“文章家先立言而后體物。”今以賦裝頭者,非也。[2]407

        當然,也有持相反意見者,如桂超萬認為:“賦者,古詩之流?!段倪x》以此居首,其次第有脈絡(luò)可尋也?!盵3]桂氏所言籠統(tǒng),缺少內(nèi)涵,袁氏所述唐人說,區(qū)分“詩言志”與“賦體物”,探其源,亦同賦為“古詩之流”,論其意,則有文學變遷的意味。宋人項安世說:“自唐以后,文士之才力盡用于詩,如李杜之歌行,元白之唱和,序事叢蔚,寫物雄麗,小者十余韻,大者百余韻,皆用賦體作詩,此亦漢人之所未有也。”[4]以詩代賦,實為袁枚引述劉禹錫“先立言而后體物”的當下情境。比較而言,章學誠反對“賦首”編文法更具學理意味。

        考述章氏之論,一在《文選》“用賦冠首”影響極大,后世文章總集多取法,視為“科律”;二在賦乃“六義附庸”,故出于“六經(jīng)皆史”的思想批評蕭選“首賦”,關(guān)鍵是“斤斤畫文于史外”,而疏忽“太史觀風之意”[5]。于是分辨其異,特別是章氏說蕭統(tǒng)“彼固辭章家言”,恰呈示出二人的出發(fā)點不同:章氏出于經(jīng)史之學或廣義文學觀批評《文選》,而蕭氏本義則出于“變本而加厲”的狹義文學觀編纂《文選》,所以“用賦冠首”恰是割斷“太史觀風”之詩教傳統(tǒng)的尚文思想之表現(xiàn)。從這一意義來看,蕭氏“首賦”即“尚文”,這與齊梁風氣及文學相對獨立于經(jīng)、史的意識相關(guān)。

        然則追溯“首賦”之源,宜非創(chuàng)始于蕭選,這與漢晉時代賦創(chuàng)作的興盛以及文集的編纂、史書的著錄有著一定的淵承關(guān)系。例如范曄《后漢書》著錄作家創(chuàng)制的文類,已多以“賦”居前。其中如桓譚、馮衍、班彪等傳列其撰述所謂“所著賦、誄、書、奏,凡二十六篇”(桓譚)、“所著賦、誄、銘、說、……五十篇”(馮衍)、“所著賦、論、書記、奏事合九篇”(班彪)等,這種現(xiàn)象在《文苑傳》中尤為明顯,如杜篤、夏恭、黃香、李尤、崔琦、張升、趙壹等傳記中,皆以“賦、頌、誄”類模式著錄。當然也有不以“賦”居首的,如《王隆傳》“所著詩賦、銘、書凡二十六篇”、《傅毅傳》著錄“詩、賦、誄”等。也由于在范氏之前有關(guān)后漢書的編撰,如謝承等“八家后漢書”均無“首賦”例,很難說這就是東漢人創(chuàng)作及文類觀的實寫,但其尚文重賦的思潮,也隱然可見。同樣,在蕭統(tǒng)編纂《文選》之前的文集編例,如摯虞《文章流別集》對“賦”的重視,也可資借鑒,然因文獻不足征,所以考查蕭選“首賦”與當朝文風的關(guān)聯(lián),則有著直接的現(xiàn)實意義。而與蕭統(tǒng)賦論相關(guān)者,蕭衍、劉勰最值得關(guān)注。據(jù)《梁書·武帝本紀》記載,蕭子良在金陵雞籠山西邸邀眾賓客于府第,“招文學,高祖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云、任昉、陸倕等并游焉,號稱‘八友’?!敝亮何涞?高祖)則于“大同中,于臺西立士林館……四方郡國,趨學向風,云集于京師?!庇帧赌鲜贰の膶W(周興嗣)傳》載:“梁天監(jiān)初,奏《休平賦》,其文甚美,武帝嘉之。……其年,河南獻舞馬,詔興嗣與待詔到沆、張率為賦,帝以興嗣為工,擢拜員外散騎侍郎,進直文德、壽光省。……周捨奉敕注武帝所制《歷代賦》,啟興嗣與焉。”[6]1780可見由齊“竟陵八友”到梁宮文苑,賦才云集,彰顯了尚文之風。盡管前于蕭統(tǒng)《文選》的總集編纂有杜預《善文》、李充《翰林論》、摯虞《流別論》等,然其父蕭衍以帝王之尊所編之《歷代賦》(皆亡佚)影響之鉅,自無疑義。蕭統(tǒng)本人尤好文事,其在東宮時招聚文士如殷蕓、劉孝綽、徐勉、蕭子范等,劉勰時亦為東宮通事舍人,以致史家贊述“東宮有書幾三萬卷,名才并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7]167一方面,東宮文士贊美蕭統(tǒng)文章,如劉孝綽《昭明太子集序》就以漢晉賦家司馬相如、王褒、揚雄、班固、蔡邕、陳琳、陸機等相比,謂之“深于文者,兼而善之,能使典而不野,遠而不放。麗而不淫,約而不儉,獨擅眾美,斯文在斯。”[8]3064另一方面,則有“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與劉孝綽等,撰集《文選》”[9]354、“與何遜、劉孝綽等選集”[10]之說,尤其是東宮通事舍人劉勰“深被昭明愛接,《雕龍》論文之言,又若為《文選》印證,笙磬同音?!盵11]10換言之,劉勰《詮賦》論漢大賦之“體國經(jīng)野,義尚光大”,亦正與蕭統(tǒng)《文選》首選漢賦同一旨趣。

        由此再看蕭選“首賦”的文學意涵,關(guān)鍵是賦在“文”中的位置。對此,《文選序》繼論文后于“賦”考源云:

        嘗試論之曰:《詩序》云:“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敝劣诮裰髡撸惡豕盼?。古詩之體,今則全取賦名。荀、宋表之于前,賈、馬繼之于末。自茲以降,源流實繁[12]2。

        其說雖承漢人“賦者,古詩之流”說,然將《詩》的六義之“賦”轉(zhuǎn)向賦體之意,實近承皇甫謐、摯虞賦論,具有開辟意義,其中內(nèi)涵了視賦體為文士創(chuàng)作之肇端。清人劉天惠《文筆考》辨析《漢志》分類云:“漢尚辭賦,所稱能文,必工于賦頌者也。《藝文志》先六經(jīng),次諸子,次詩賦……據(jù)此則西京以經(jīng)與子為藝,詩賦為文?!盵13]雖然“詩賦為文”,然《詩》三百篇被漢人經(jīng)學化,而漢代的樂府“歌詩”,皆樂官所制,并無撰述之人,尤其是兩漢時期如鐘嶸《詩品序》說“辭賦競爽,而吟詠靡聞”,故由楚邦(荀、宋)到漢廷(言語侍從)的賦作成為第一代文士的創(chuàng)作。同樣,東晉葛洪于《抱樸子·鈞世篇》比較周詩與漢賦,以為“《毛詩》者,華彩之辭也,然不及《上林》《羽獵》《二京》《三都》之汪穢博富?!盵14]155這種賦勝于詩的文學觀顯然對蕭選以賦居首并視為文士創(chuàng)作的代表,自有一定的影響力。

        蕭統(tǒng)這種“尚文”而首稱“賦”的批評思想,在后世文人的贊述間亦可窺其理義。如元人陳繹曾論漢賦體謂“宋玉、景差、司馬相如、枚乘、揚雄、班固之作,為漢賦祖,見《文選》者,篇篇精粹可法,變化備矣?!盵15]冊1,頁365明人俞王言謂“藝林之技,首推辭賦”[16]、費經(jīng)虞謂“賦別為體,斷自漢代?!盵17]清人王修玉謂“賦固以楚漢為宗”、“《昭明文選》諸賦皆佳”[18]、吳省蘭謂“自漢以降,作者迭興,班志《藝文》列詩賦家百有六,而賦居十之八。東京彪、固之流,后先接踵?!盵19]皆與蕭選意旨桴鼓相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明人賦學復古,創(chuàng)作好擬《選》賦,且多廣、續(xù)《文選》之編,其批評又偏于“宗漢”并直謂“唐無賦”,這是有“一代之勝”文學史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中隱蘊著與蕭選的承繼,更是耐人尋味。因此,前人質(zhì)疑《文選》“首賦”如章學誠之論,實出于經(jīng)史之學的視域,故與蕭統(tǒng)之“尚文”不侔,從歷史的接受意義考察,賦論的“宗漢”以及以漢賦為“一代文學”思想的形成,蕭選首錄漢賦宜為目前所見最早的創(chuàng)作藍本,對后世的擬效書寫與理論批評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首京都:蕭梁賦論與大漢書寫

        既然《文選》“首賦”源于“尚文”,并為后代學術(shù)史視“賦”為有漢之“一代文學”,如果按照時序之變遷,固宜先西漢(如相如、揚雄)而后東漢,先校獵(如相如《上林》)而后“京都”,然則蕭氏卻以分類法首“京都”而后校獵,客觀上形成先東漢而后西漢的時序錯位。對此,我們先看《文選》李善注《兩都賦》引《公羊傳》語:“京師者,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也?!盵12]22就漢帝國而言,漢賦就是“眾大之辭”,是對國家整體形象的文學化寫照,宗旨在如班固、張衡京都賦所說的“強干弱枝,隆上都而觀萬國”(《西都賦》)、“惠風廣被,澤洎幽荒……重舌之人九譯,僉稽首而來王”(《東京賦》)的華夏中心論與萬邦協(xié)和觀。這其中內(nèi)涵的“物態(tài)”與“德教”,奠定了后世辭賦(尤其是大賦)創(chuàng)作由“觀物”而“觀德”的書寫模式。而作為首選漢賦的今存第一部文學總集,《文選》正是這一創(chuàng)作模式的認同者,這其中同樣蘊涵著蕭梁賦論以書寫大漢盛景為宗旨的意味。

        蕭梁賦論的集中體現(xiàn),宜在蕭衍(武帝)《歷代賦》、劉勰《詮賦》與蕭統(tǒng)《文選》,其成就也在武帝一朝尤盛。倘考述其背景,繼西晉八王之亂而導致“五胡”崛起,衣冠南渡,東晉以降南北分裂,蕭梁代齊,試圖光復大業(yè),其賦論之隆,堪稱其文化中興的一部分。從主觀看,梁武帝確有振興之意,如開監(jiān)七年武帝詔:“建國君民,立教為首?!拚鼗髅庹瑓^(qū)宇,雖耕耘雅業(yè),傍闡藝文,而成器未廣,志本猶闕……今聲訓所漸,戎夏同風,宜大啟庠學,博延胄子,務彼十倫,弘此三德,使陶鈞遠被。”(《梁書·武帝本紀》)就客觀言,蕭梁文德武功,亦嘗兼?zhèn)?,雖國力未強,也有北伐之舉,如“普通中,大軍北討,京師谷貴,太子因命菲衣減膳?!?《梁書·昭明太子傳》)而對待“海南東夷西北戎諸國”,史臣亦贊曰“高祖以德懷之,故朝貢歲至,美矣。”(《梁書·東夷傳》)[7]46、168、818對應蕭選,誠如其序所言選文標準在“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考其源則“伏羲氏之王天下……文之時義遠矣哉”,李周翰注:“美文功也?!盵20]3如此“文功”與“時義”,在唐初李善《上文選注表》中得到進一步的推揚:

        昭明太子業(yè)膺守器,譽貞問寢,居肅成而講藝,開博望以招賢。搴中葉之詞林,酌前修之筆海。周巡綿嶠,品盈尺之珍;楚望長瀾,搜徑寸之寶。故撰斯一集,名曰《文選》。后進英髦,咸資準的。伏惟陛下經(jīng)緯成德,文思垂風。則大居尊,耀三辰之珠璧;希聲應物,宣六代之云英[16]3。

        李善上表贊蕭選的“文功”,亦有“時義”,再由此溯推蕭選的“時義”,落點于“首京都”的賦學觀,又可歸納為“大漢氣象”與“周漢禮德”兩個方面。

        漢大賦之盛,在“體國經(jīng)野,義尚光大”,其創(chuàng)作榜樣固然如皇甫謐《三都賦序》所說“相如《上林》、揚雄《甘泉》、班固《兩都》、張衡《二京》、馬融《廣成》、王生《靈光》,初極宏侈之辭,終以約簡之制,煥乎有文,蔚爾鱗集,皆近代辭賦之偉?!盵12]641但比較“校獵”“郊祀”類大賦的單一題材,京都賦更能體現(xiàn)“宏博之象”,誠為帝國圖式的文學書寫,《文選》先京都類又復以班固《兩都賦》居首,其用心正在于此。我們可以參照班固《答賓戲》中的一段話,來推測其創(chuàng)作帝都賦的思想:

        方今大漢灑掃群穢,夷險芟荒,廓帝纮,恢皇綱,基隆于羲、農(nóng),規(guī)廣于黃、唐。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函之如海,養(yǎng)之如春。是以六合之內(nèi),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稟仰太和,枝附葉著,譬猶草木之殖山林,鳥魚之毓川澤?!瓍⑻靿嫸┗?,豈云人事之厚薄哉?[21]4228

        所言“廓帝纮,恢皇綱”“六合之內(nèi)”“參天施化”,實與《兩都賦》的寫作宗旨契合。延承其義,明人吳宗達《賦珍序》認為“山川輿服,卉木蟲魚,繢寫自然,憂愉殊致,《三都》《二京》,實苞孕之?!盵22]清人孫梅曾引班固《兩都賦序》之“先臣之舊式,國家之遺美,不可闕也”謂“兩漢以來,斯道為盛。承學之士,專精于此。賦一物則究此物之情狀,論一都則包一朝之沿革?!盵23]69近人胡樸安則說“東京之文,蘭臺體最綿密。《兩都》典麗堂皇,平子、太沖擬之皆有遜色?!盵24]側(cè)重點或有不同,然尊“京都”而稱宏博,殊為一致。所以論賦家才學,周雷《歷朝賦衡裁序》例舉“平子賦都,給筆札者數(shù)年;太沖研京,搜故實者十稔。故能牢籠百態(tài),搖劈群言。既徵博以逞奇,亦積遲以造險。”[25]論賦文體物,方逢辰《林上舍體物賦料序》以為“賦難于體物,而體物者莫難于工,尤莫難于化無而為有。一日長驅(qū)千奇百態(tài)于筆下,其模繪造化也,大而包乎天地;其形狀禽魚草木也,細而不遺乎纖介?!盵26]讀京都諸賦,最為典范。由此,蕭梁賦論對東漢京都賦的追慕與宣揚,又從兩個視點表現(xiàn),一是對應現(xiàn)實之文的反思,如蕭綱《與湘東王書》認為“比見京師文體,儒鈍殊常,競學浮疏,爭為闡緩”,一是對文章舊典的效仿與更新,如蕭統(tǒng)《文選序》所言“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隨時變改,難可詳悉”。前論“京師文體”,可于梁京反觀漢京,后談踵事增華,蕭選包七代文章而首尊漢京氣象,其彰顯“文功”,“時義”深明。

        如果說賦家筆下所展示的氣象是呈現(xiàn)于外的光華,則之所以撐拄氣象的卻是賦中蘊涵的“禮德”,這是賦體之“鋪”(氣象)與“藏”(禮德)的奧秘,而蕭選首列京都賦的“藏”又可視為“周漢禮德”,乃其追慕與仿效的旨意。考述東漢京都賦的創(chuàng)作宗旨,是追奉“周德”而構(gòu)建“漢德”的形象書寫。班固《兩都賦序》自抒彰顯“漢德”之義云:

        且夫道有夷隆,學有粗密,因時而建德者,不以遠近易則。故皋陶歌虞,奚斯頌魯,同見采于孔氏,列于《詩》《書》,其義一也。稽之上古則如彼,考之漢室又如此,斯事雖細,然先臣之舊式,國家之遺美,不可闕也[12]22。

        其言“皋陶歌虞,奚斯頌魯”,皆擬效《詩》《書》,表彰周德,探其奧秘,則在《西都賦》“周以龍興,秦以虎視”一語,再比照《東都賦》歷述古今圣王“伏羲”“軒轅”“商湯”“周武”“周平”及漢代“高祖”“文帝”“武帝”等,獨缺“秦世”,且賦中“東都主人”訓斥的對象又正是“秦人”,其要在“暴秦”失“德”,這成為漢京都大賦“非秦”的同一意旨。然則漢繼周,又何以奉東漢京都賦為正宗?其答案也在班氏《東都賦》借東都主人口批評西都賓的言說中:“今論者但知誦虞、夏之《書》,詠殷、周之《詩》,講羲、文之《易》,論孔氏之《春秋》,罕能精古今之清濁,究漢德之所由。唯子頗識舊典,又徒馳騁乎末流,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盵12]38這其中又暗藏一歷史奧秘,即王莽“篡”政而導致漢室中衰,所以京都大賦既是漢人宣德之文,也是中興之文。尤其是漢明帝“永平”禮治,更是賦家口碑美事,如張衡《東京賦》繼班賦而贊曰:“是以論其遷邑易京,則同規(guī)乎殷盤;改奢即儉,則合美乎《斯干》?!袢ツ┒幢?,咸懷忠而抱愨。于斯之時,海內(nèi)同悅,曰:吁!漢帝之德,侯其祎而?!盵27]156-157與班固同時的王充在《論衡·須頌篇》中也稱頌:“孝明之時,眾瑞并至。百官臣子,不為少矣。唯班固之徒,稱頌國德,可謂譽得其實矣。頌文譎以奇,彰漢德于百代,使帝名如日月。孰與不能言,言之不美善哉!”[28]406明乎此旨,清人李光地《榕村語錄》卷二十一謂“秦惡流毒萬世,復浮于莽?!Ш笕詾闈h,秦后不為周耳。實即以漢繼周,有何不可”,于卷三十復謂“唐賦小巧,與詩余同成戲具,凡詩內(nèi)纖俗惡派語,皆可入其體?!盵29]381、539其賦體“宗漢”且以為“大漢繼周”以明“德”的思想,正源于“秦”、“莽”教訓,歸心東京,值得關(guān)注。對照清人賦文批點,如張衡《東京賦》“昔先王之經(jīng)邑”的一段眉批:孫鑛謂“東都形勢,亦自周來”、何綽謂“東京之本于周,猶西京之本于秦也。所以推周制以為發(fā)端?!盵30]可謂的評。

        從“氣象”與“禮德”看蕭選首京都的賦文選擇,正切合于當時的國運與文運。古代封建王朝以受天之命為立綱之本,尤其是漢人大倡以“五行”配“五德”,國運昌興受于天而成于人,至南北朝分治,“正朔”頗有爭議,蕭選奉大漢京都賦為正宗,其意自為明晰。就文運而言,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評述南朝謂“自宋武愛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云構(gòu)。……暨皇齊馭寶,運集休明?!袷v方興,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發(fā)?!盵31]675其“圣歷方興”,誠蕭梁武帝所開辟之氣象,作為太子,蕭統(tǒng)居東宮匯集歷朝文章而標舉大漢德行,所求正是文章“正朔”,盡管這只是一種歷史(舊朝)與區(qū)域(非蕭梁統(tǒng)治區(qū)域的北方)的影寫,卻不失為駐足文化制高點的雄心。雖然,梁武帝統(tǒng)治后期因心耽佛道,荒于政事,導致“太清之難”使梁朝中衰而頹落,唯《文選》“賦篇”首尊“京都”的大漢風徽,留下了蕭梁一朝影寫帝國圖式的記憶,卻是彌足珍貴的。

        三、別“騷”一體:賦學史之意義

        蕭統(tǒng)《文選》所呈示的賦論,在文體論方面除了“首賦”頗受詬病,就算別“騷”亦遭質(zhì)疑??肌段倪x》辨體,別立“騷”文兩卷,收錄《離騷》《九歌》等十三篇作品,并于其《序》中加以明示:

        楚人屈原,含忠履潔,君匪從流,臣進逆耳,深思遠慮,遂放湘南。耿介之意既傷,壹郁之懷靡訴。臨淵有懷沙之志,吟澤有憔悴之容。騷人之文,自茲而作[12]1。

        別立“騷人之文”,后世不乏批評,如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認為:“太史公言:‘離騷者,遭憂也?!x訓遭,騷訓憂,屈原以此命名,其文則賦也。故班固《藝文志》有《屈原賦》二十五篇。梁昭明集《文選》,不并歸于賦門,而別名之曰騷,后人沿襲,皆以騷稱,可謂無義?!盵32]姚鼐《古文辭類纂·序目》也針對別“騷”為體認為:“漢世校書有《辭賦略》,其所列者甚當。昭明太子《文選》,分體碎雜,其立名多可笑者?!盵33]17究其原由,近人高步瀛頗有解釋,其于《文選序》“李善”之義疏中,一則釋“荀、宋表之于前”謂“此言荀不言屈者,昭明于屈子之騷,當別為一類”;一則釋“騷人之文”謂“《漢書·藝文志》有屈原賦二十五篇,騷即賦也。昭明析而二之,頗為后人所譏。然觀此序,則騷賦同體,昭明非不知之。特以當時騷賦已分,故聊從眾耳。”[34]11,14高氏所言“從眾”,宜指當時阮孝緒《七錄》始立“騷”目,而異于《漢志》,并開《隋志》分立“騷”與“賦”之途,還有如劉勰《文心雕龍》分篇別立《辨騷》《詮賦》等文論家的意圖。

        無論被質(zhì)疑,還是說“從眾”,都屬皮相之論,因為早在漢世已有劉向、王逸編輯《楚辭》之文,劉勰分立《辨騷》《詮賦》亦非“辨體”之意,且《詮賦》以賦“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其《物色篇》言《離騷》之“觸類而長”,漢賦之“模山范水”,又合騷賦而論,并無軒輊。因此,考察《文選》別立“騷”體的意義,還應置放于賦學史的發(fā)展與變遷中,方可得其旨意。緣此,近人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卷上《詮賦第八》中的一段言說最值得參鑒:

        舍人論文,騷賦分篇,與劉、班志《藝文》納騷于賦,似異實同。蓋劉、班以騷亦出于古詩六義之賦,欲明其源,故概以賦名之也。舍人謂漢賦之興,遠承古詩之賦義,近得楚人之騷體,故曰“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蓋以析其流也。至其推究漢賦之本源,以為出于荀、宋,亦具特識。詳觀漢人之作,凡入劉向所定《楚辭》者,皆依仿屈子之體,以幽憂窮蹙、怨慕凄涼為主者也?!段倪x》所載馬、班、揚、張京都苑獵諸賦,意主諷諫,而辭極敷張,所謂侈麗閎衍之辭也[35]24-25。

        此明“源”析“流”的異同之說,對理解蕭選別“騷”而不“并歸于賦門”,尤其是其中區(qū)分騷“幽憂窮蹙、怨慕凄涼為主”與賦“辭極敷張,所謂侈麗閎衍之辭”的創(chuàng)作差異,倘移之評述《文選》別“騷”一體,或許更為切合其義。只是劉永濟僅立足齊梁賦論向前追溯而觀其源與流,而未及蕭梁賦論尤其是《文選》立“騷”對后世之影響(即“后人沿襲,皆以騷稱”),其意未周,仍有可申述的批評空間。

        首先,《文選》別“騷”與劉(向)、王(逸)輯錄《楚辭》不同,是總集編纂輯錄賦與騷而加以并存,也不盡同于劉勰分立《辨騷》與《詮賦》,其《辨騷》屬文章本原,而蕭統(tǒng)所謂“騷人之文”卻是辨體,誠為賦學史發(fā)展中的一重要環(huán)節(jié)。蕭梁時代“儒”“文”相別,“文”“筆”剖分,為其時尚,如蕭繹《金樓子·立言篇》論“今之學者有四”,以“屈原、宋玉、枚乘、長卿之徒,止于辭賦,則謂之文”[36]966,此與蕭統(tǒng)尚文觀一致,所不同者此籠統(tǒng)言“文”,蕭選則因“文”分類,故有合辭賦與別騷、賦的不同。這也造成后世學者繼承時擇取角度發(fā)生差異,例如宋人晁補之、洪興祖、朱熹等編纂《楚辭》,以及清人程廷祚撰《騷賦論》,皆重其異,如《騷賦論》論騷賦之異云:“騷之于詩遠而近,賦之于騷近而遠。騷主于幽深,賦宜于瀏亮。”而合觀騷賦者如陳枚等為《古今賦分為五體辨》,區(qū)分賦為五體(古、俳、文、律、小),并合騷賦于“古賦”,所謂“如《長門賦》‘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娛’,句法篇法,全似乎騷,……《上林》《子虛》,創(chuàng)為縱橫駢織,亦為古賦,效之者揚雄《羽獵》、班固《兩都》、左思《三都》、張衡《二京》之類是也”[37],又重其同。問題是,蕭選是取法前人如王逸《楚辭章句》而立“騷”,但又有本質(zhì)的不同,王逸編騷是“依經(jīng)立義”,蕭統(tǒng)別“騷”,則在剝離了其對經(jīng)義的依存,突出的是“怨慕凄涼”之“文”,而與“閎衍博麗”之“賦”加以區(qū)分。從這層意義上,蕭選別立“騷”體是由“宗經(jīng)”轉(zhuǎn)向“尚文”,這對后世“楚之騷”與“漢之賦”的“一代文學之勝”之史觀的形成,有重要的前導作用。

        其次,既然蕭選視騷與賦皆為“文”,又為何罔顧時序而先“賦”而后“騷”,以致前引章學誠之說謂“任情顛倒”“難以自解”,這又得綰合前述“首賦”與“首京都”的問題,以彰顯蕭統(tǒng)的正統(tǒng)文學觀。如前所述,漢代以“京都”為中心的鋪陳大賦對前代文章的承繼,尤其是“大漢繼周”政治觀念的確立與歷史意識的形成,這其間又包括了“繼周”與“繼楚”的互為關(guān)系。概括地說,漢代賦家一則繼承楚人的詞章與格調(diào)推演出賦體文學,卻改變了楚賦抒發(fā)個人情懷(如《離騷》)與專為一事一物之歌詠(如《風賦》《高唐》),而擬效周朝政書(如《皋陶謨》)、禮書(如《周禮》)來成就其涵括六合、鋪陳事物的創(chuàng)造;一則又借助楚人的情采與體式,改變周人政論與禮制文章并著力于夸飾形容,來成就其以軍國大事為題材的文學性創(chuàng)造。宋人程大昌說司馬相如賦“上林”,乃“該四海而言之”[38],說明的就是賦寫君臨四海又具禮德內(nèi)涵的帝國氣象。正因如此,蕭選追慕大漢文章,而視“正始之道著”為正宗,“亡國之音表”為別派,國家意志遠居個人情懷之上,這才是其別“騷”一體而首冠京都大賦的用心與目的。

        再者,蕭統(tǒng)別“騷”一體的見解,實與魏晉之世“賦體物”與“詩緣情”的創(chuàng)作風格之辨析相關(guān),在他看來,騷人創(chuàng)作主“情”,更接近于“詩”體,然其視“騷”為有“情”之“文”,在賦學史的發(fā)展與變遷中,卻有著強力的回響。質(zhì)言之,自《文選》分立“賦”與“騷”,二者關(guān)系在后世賦學史的演變中離合往返,未衷一是,然騷人抒“情”與賦家體“物”,卻成為賦學構(gòu)建過程中二元一體的關(guān)系。尤其是自南宋振興“騷”學,到元明文章辨體再引“騷”入“賦”,形成了“祖騷宗漢”的賦論觀,顯示出一條繼承《文選》而又變之的批評軌跡。如元人袁桷《答高舜元十問》之一“古賦當何祖”問,其回答是:“屈原為騷,漢儒為賦。賦者,實敘其事,體物多而情思少。……漢賦如揚、馬、枚、鄒,皆實賦體;至后漢雜騷詞而為賦,若左太沖、班孟堅《兩都賦》皆直賦體,如《幽通》諸賦,又近楚辭矣?!盵39]1888祝堯《古賦辯體》更是批評漢以后賦“辭愈工則情愈短,情愈短而味愈淺”,所以在“詩人之賦”“詞人之賦”外別立“騷人之賦”,強調(diào)“騷人之賦與詞人之賦雖異,然猶有古詩之義,辭雖麗而義可則,故晦翁不敢直以詞人之賦視之也。至于宋、唐以下,則是詞人之賦多,沒其古詩之義,辭極麗而過淫傷,已非如騷人之賦?!盵15]冊2,頁746論者皆視騷“情”為拯救賦體衰敗的良方,這形成繼蕭選后楚騷向賦域的回歸。只是這一回歸過程中內(nèi)涵的《文選》別“騷”于“賦”的體性(抒情性),為賦學史伴隨“辨體”思潮而產(chǎn)生的“祖騷宗漢”的批評觀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精神,實在不宜輕忽。

        [1] 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 袁枚著,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第五集第一種)[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3] 桂超萬.淳裕堂文集:卷2[Z].清同治五年刻本.

        [4] 項安世.項氏家說:卷8[Z].《叢書集成初編》本.

        [5] 章學誠.章氏遺書:卷15[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6] 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 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8] 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

        [9] [日]弘法大師原撰.王利器校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10] 王應麟.玉海:卷54[Z].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 駱鴻凱.文選學[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2] 蕭統(tǒng)編.李善注.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3] 劉天惠.學海堂初集:卷七[Z].《叢書集成初編》本.

        [14] 葛洪.抱樸子[M].北京:中華書局,1954.

        [15] 王冠輯.賦話廣聚[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6.

        [16] 俞王言.辭賦標義:卷首[Z].明萬歷二十九年木寧金氏渾樸居刻本.

        [17] 費經(jīng)虞撰,費密補.雅倫:卷4[Z].《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18] 王修玉.歷朝賦楷·選例[Z].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19] 法式善.三十科同館賦鈔:卷首[Z].清光緒十六年刻本.

        [20] 蕭統(tǒng)編,李善等注.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1]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2] 施重光.賦珍:卷首[Z].明萬歷刻本.

        [23] 孫梅著.李金松校點.四六叢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24] 胡樸安.讀漢文記[Z].安吳胡氏《樸學齋叢刊》石印本,1923.

        [25] 湯聘評騭,周嘉猷等輯.歷朝賦衡裁:卷首[Z].清乾隆二十五年瀛經(jīng)堂藏板.

        [26] 方逢辰.蛟峰文集:卷四[Z].《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7] 張衡著,張震澤校注.張衡詩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8] 劉盼遂.論衡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9] 李光地.榕村語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5.

        [30] 于光華.重訂文選集評[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

        [31] 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32] 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卷二[Z].《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3] 姚鼐.古文辭類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4] 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5]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6] 蕭繹著,許逸民校箋.金樓子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7] 陳枚輯,陳裕德增輯.憑山閣增輯留青樓集:卷4[Z].《四庫禁毀叢刊》本.

        [38] 程大昌.演繁露[Z].《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9] 袁桷著,楊亮校注.袁桷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猜你喜歡
        蕭統(tǒng)文選
        精覽儒釋道
        全國新書目(2022年3期)2022-05-07 17:48:26
        畫與理
        CONTENTS
        畫與理
        畫與理
        從“文取旨達”到“文章不群”:論陶淵明文學史地位的升格
        人文雜志(2020年7期)2020-07-24 08:54:38
        論蕭統(tǒng)對陶淵明的發(fā)現(xiàn)與傳播
        畫與理
        畫與理
        從《文選序》看蕭統(tǒng)的文學觀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10:01
        色爱区综合激情五月综合小说 | 黑色丝袜秘书夹住巨龙摩擦| 日本强好片久久久久久aaa|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87| 久久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啪啪无码人妻丰满熟妇| 99热门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加勒比久草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选自拍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爽黄69天堂a|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av| 久久青青草原国产毛片| 女人被爽到呻吟gif动态图视看| 久久国产品野战| 国产又湿又爽又猛的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爱爱|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WWW拍拍拍| 日本刺激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99精品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av第一二三区| 国产一级内射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 | 东京道一本热中文字幕|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婷婷五月| 亚洲视频不卡免费在线| 操风骚人妻沉沦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制服bt| 成人影院免费观看在线播放视频 | 先锋五月婷婷丁香草草| 国产jizzjizz视频免费看| 免费的黄网站精品久久|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国产| 日韩插啊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尤物AV无码色AV无码麻豆|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地址| 日本午夜精品理论片a级app发布| 亚洲AV肉丝网站一区二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