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梅
?
家庭體育干預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理論機制*
劉芳梅
(韶關學院體育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青少年網絡成癮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是家庭問題的映射,其形成原因極為復雜,在家庭因素、學校因素與社會因素等影響因素中,家庭因素居于首位。家庭功能失調、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不當、親子關系沖突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青少年的心理、生理、人格及行為。文章以家庭體育為切入點,以心理健康為中介,分析家庭體育對青少年網癮的干預機制,旨在通過改善家庭功能、改變父母教養(yǎng)方式、增進親子關系等營造一個舒適安全、溝通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達到緩解甚至消除青少年對網絡沉迷的目的。
家庭體育;青少年;網絡成癮;干預機制;家庭功能;教養(yǎng)方式;親子關系
2016年8月3日,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fā)布第38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7.1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51.7%,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1]?;ヂ?lián)網的日益普及導致使用者趨向于低齡化,青少年已成為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給青少年的生活與學習帶來了許多便利,但同時也產生了諸多不良影響,網絡成癮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臺灣學者周榮將網絡成癮定義為:“由重復性對于網絡使用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tài),并帶來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同時并會產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忍耐、克制、戒斷等現象,對于上網所帶來的快感會有一種心理與生理上的依賴”[2]。網癮的成因極為復雜,主要源于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與社會因素等內因與外因的共同作用,其中家庭因素占主導地位。網絡成癮是青少年問題行為之一,也是家庭問題的映射,因此,從家庭層面研究青少年網癮極為重要[3]。當前,網絡成癮家庭因素的研究,主要從家庭功能、父母教養(yǎng)方式、親子關系等方面進行探討,而對家庭體育這個影響因素的研究從未涉足。家庭體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利于孩子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鍛煉習慣的形成,還可以改善家庭功能水平、改變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增進親子關系與家庭感情、提高家庭成員的健康水平等。但是現階段,我國家庭體育的開展現狀不容樂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家長不重視體育鍛煉,嚴重影響了家庭體育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分析青少年網癮的家庭影響因素,探討家庭體育干預網絡成癮的理論機制,對緩解甚至消除青少年網癮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圖1 家庭體育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干預機制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健康成長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當前社會的大環(huán)境讓家庭教育變得異常艱難。首先是獨生子女問題,孩子在家庭缺乏與兄弟姐妹之間的交流,且城市居民獨門獨戶的居住結構,也不利于鄰里孩子們之間的交往,缺乏同伴的孩子們變得非常孤獨。其次,日益劇增的社會壓力,家長們一方面忙于自己的工作而疏忽了與子女的溝通;另一方面,家長把成人社會的壓力在有形無形之中轉嫁到孩子身上,過度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需求。處于孤獨、壓力、空虛、無聊與缺失關愛與情感的青少年,陷入了方便、快捷、刺激、冒險的網絡虛擬世界。不良的家庭教育與不通暢的溝通方式導致了青少年網絡成癮,而網絡成癮又反向影響著家庭關系。因此,從家庭功能、父母教養(yǎng)方式、親子關系等層面分析青少年網癮的家庭影響因素,以心理健康為中介,以家庭體育為切入點,構建預防與干預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理論機制(圖1)。
1.1.1家庭功能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家庭功能研究成為西方社會學與心理學領域的關注熱點,對家庭功能的定義主要有兩種代表性觀點:第一種觀點是以Olson為代表的,主要從家庭的具體特征對家庭功能進行界定,認為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統(tǒng)中家庭成員的情感聯(lián)系、家庭規(guī)則、家庭溝通以及應對外部事件的有效性[4];第二種觀點是從家庭完成的任務來界定家庭功能,認為家庭功能是為家庭成員生理、心理、社會性等方面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為實現這一功能,家庭系統(tǒng)必須完成一系列任務,如滿足個體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需要,適應并促進家庭及其成員的發(fā)展,應付和處理各種家庭突發(fā)事件等[5]。Shek通過對1519個家庭的調查研究,分析家庭功能與青少年問題行為的關系, 結果表明,家庭功能的優(yōu)劣可以顯著預測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功能優(yōu)良的家庭可以大大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物質濫用等問題行為[6]。另外,家庭功能還可以預測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如家庭功能發(fā)揮過程或結果越好,個體的自尊就越高,孤獨、抑郁和焦慮等問題就越少[7]。Young(1998)在研究中指出,網絡成癮者具有抑郁、焦慮、孤獨、低自尊、內向、敏感等心理特質,中度至重度抑郁水平的人更容易網絡成癮[8]。李海彤、杜亞松等人通過研究中學生互聯(lián)網過度使用與家庭功能之間的關系,認為過度使用互聯(lián)網的中學生存在家庭功能減弱,不同于正常使用互聯(lián)網的學生[9]。已有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失調對青少年網絡成癮有著顯著的影響,因此,營造一個舒適安全的家庭環(huán)境極為重要,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家庭溫暖, 而不是通過網絡以滿足他們對人際交往、情感溝通的心理需要。
1.1.2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
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指父母對子女撫養(yǎng)、教育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傾向,是教育觀念與行為的綜合體現,它對子女的人格發(fā)展及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影響[10]。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及社會化的第一場所,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決定著孩子的性格形成、人際關系能力的培養(yǎng)等,孩子成年后的各種問題行為,都可以在原生家庭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上找到源頭。那么作為青少年問題行為之一的網絡成癮,與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也有著不可脫離的關系。李冬霞通過對廣東省318 名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網癮組與非網癮組的青少年在懲罰嚴厲、過分干涉、過分保護、拒絕否認等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上存在著顯著差異,網絡成癮與父母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密切相關[11]。陶然教授通過對596名網癮青少年及其父母教養(yǎng)方式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住院網癮組與非網癮組青少年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存在顯著差異,網癮組青少年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具有缺乏情感溫暖與理解、過分干涉子女個人事務、持拒絕否認的的態(tài)度等特征[12]。另外,父母的溫暖理解、懲罰嚴厲、拒絕否定和過度保護等教養(yǎng)方式對青少年的孤獨感、自尊等因素也具有顯著影響。父母的溫和理解可以提高少年兒童的自尊水平、減少孤獨感;相反,父母的懲罰嚴厲、拒絕否定等教養(yǎng)方式,都會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他們的自尊水平,增加孤獨感[13-14]。研究表明,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在家庭系統(tǒng)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也對青少年網癮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關愛、理解、鼓勵等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而過于嚴厲、溺愛、缺乏尊重等消極的教養(yǎng)方式會導致孩子產生抑郁、焦慮、孤獨等心理癥狀,這些因素極易導致網絡成癮。
1.1.3親子關系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
親子關系是指親代和子代之間的生物血緣關系,即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相互關系。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認為,家庭環(huán)境是個體發(fā)展的微系統(tǒng),父母通過言語教育、行為榜樣等對青少年的成長起到塑造、影響的作用[15]。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是依戀與獨立這兩種心理傾向的沖突與對立階段,也被稱為親子關系的危機期。一方面,開始覺醒的獨立意識,讓青少年在心理與行為方面尋求自主的需要;另一方面,在社會經驗與能力不足的前提下,暫時還難以擺脫對父母的依賴習慣,內心的矛盾極易導致親子沖突的產生,進而使青少年產生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大量研究表明,親子關系對青少年問題行為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具有較高質量親子關系的青少年往往會表現出較好的社交技能和較少的問題行為[16-17]。近年來,隨著青少年網癮現象的越發(fā)嚴重,一些學者在一定程度上探討了親子關系與網癮的相關性。Park等人通過對中學生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網癮組、網癮傾向組和非網癮組之間親子關系的差異顯著,事后比較檢驗發(fā)現,網癮組和網癮傾向組的良性親子關系顯著低于非網癮組[18]。張錦濤等人通過對北京市3766名中學生的調查分析,探討青少年的父子關系、母子關系、孤獨感與網絡成癮的關系。結果表明,中學生的親子關系、孤獨感與網絡成癮均呈顯著相關,父子關系可以直接顯著預測青少年的網絡成癮程度,而母子關系只通過影響青少年的孤獨感間接地預測青少年的網絡成癮[19]。青春期是一個充滿暴風聚雨的時期,期間青少年由于心理與生理的變化引發(fā)的躁動、變幻無常、叛逆等行為特征,極易導致親子沖突與不和諧的關系,是人類種系進化史上不可避免的途徑。那么在這個時期,父母應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調整與改善教育方式、溝通方式,少一些埋怨與指責,多一些理解與尊重。如果孩子的心理需求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滿足,那么互聯(lián)網就會成為一個非常便利的渠道,通過網聊、網購、網游等方式以滿足他們交友、購物、尋求刺激冒險的多種需求,陷入虛擬世界的青少年難以自拔,進一步加大親子沖突,而親子沖突又反過來作用于親子關系,形成親子關系惡化。因此,父母必須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采用現實生活中可以替代互聯(lián)網的一些方式與方法去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提前預防孩子網絡成癮。
網絡成癮是一種比較獨立的心理和行為綜合癥,常伴有人格障礙、情緒障礙、心理應激反應、精神分裂癥前驅期等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20]。體育鍛煉是促進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鍛煉心理學領域,體育鍛煉的良性心理效應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證明。Biddle(1999)發(fā)現體育鍛煉存在著長期的心理效益,可以明顯改善焦慮、抑郁、情感、自尊、認知功能等心理活動[21]。家庭體育是家庭成員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或自愿以家庭名義參與的,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獲得運動知識技能、滿足興趣愛好、豐富家庭生活、達到休閑娛樂、實現強身健體和促進家庭穩(wěn)定為主要目的教育過程和文化活動[22]。家庭體育是社會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的基礎,父母引領孩子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對孩子體育興趣和習慣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作用。家庭體育作為青少年網癮干預的途徑之一,主要著重于改善家庭功能、改變教養(yǎng)方式、增進親子關系等方面。通過家庭體育的參與,豐富家庭文化生活、建立親子之間良性溝通與交流的渠道、減少孩子使用互聯(lián)網的頻率與時間,通過改善焦慮、憤怒、抑郁、敏感、脆弱等消極的心理癥狀,促使健康心理狀態(tài)的達成,達到緩解甚至消除孩子對網絡沉迷的目的。
1.2.1家庭體育可以改善網癮青少年的家庭功能
家庭過程模式理論認為家庭功能是復雜多變的,其功能的發(fā)揮是家庭機制實現的過程,而日常任務與危機任務的完成是家庭機制實現的核心內容,每一項任務的完成都需要家庭成員共同應對,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家庭成員得到成長與發(fā)展,如促進家庭成員的溝通與交流、增強家庭成員間的親密度等。該理論建構了一個全面清晰的評價家庭功能的理論結構,涵蓋了家庭系統(tǒng)運行的相關要素,主要包括7個維度,即任務完成、角色作用、溝通、情感表達、卷入、控制和價值觀,其中任務完成是核心維度,其他維度均是圍繞它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家庭成員的角色分配、溝通與情感表達、對其他成員的關注、價值觀和規(guī)則等都在不斷變化,家庭需要及時調整與改變因應策略才能維護家庭功能的正常發(fā)揮[23]。如果家庭系統(tǒng)在運行過程中不能充分完成各項基本任務,極易導致家庭成員出現各種臨床問題。體育鍛煉不僅是單純的身體鍛煉、展現自我的渠道,也為人際關系的建立、壓力的釋放、心理健康的促進打通了一條新的渠道,而家庭體育傾向于家庭成員共同參加體育活動,極易營造和諧、愉快的家庭氛圍,在無形之中加強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培養(yǎng)了孩子的體育興趣愛好、吃苦耐勞的精神與頑強的毅力等,這些為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質與良好的人格素養(yǎng)創(chuàng)造了條件。例如,可以選用拓展訓練創(chuàng)設一些特殊的場景與活動,圍繞家庭功能評價的任務完成、角色作用、溝通、情感表達等7個維度,要求家庭成員發(fā)揮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在父母與子女共同解決問題、應對挑戰(zhàn)的過程中,致力于改善其家庭功能。首先是確定第一步:任務完成,即選擇適合于家庭團隊成員的項目,可以由一個家庭或幾個家庭共同組成的團隊,然后思考與協(xié)商任務完成的最優(yōu)方案,再到項目實施與效果評估。為了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與完成,需要家庭成員擔當不同的角色,角色的分配及各項任務的安排需要相互溝通與情感交流,項目完成效果也會受家庭成員的卷入水平、家庭規(guī)則或家庭成員價值觀的影響。在項目完成的過程中,家庭應具備積極應對及正確決策的能力,敢于挑戰(zhàn)困難、克服緊張情緒、戰(zhàn)勝恐懼的心理,通過有效的溝通與協(xié)作,以改善與提高家庭功能水平,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理解與配合,一個和諧愉悅的家庭是青少年身心得以停靠的港灣,而不是虛擬的網絡世界。
1.2.2家庭體育可以改變網癮青少年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
早在19世紀末期,弗洛伊德就已發(fā)現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他認為父親應該為孩子提供規(guī)則和紀律,而母親應該提供愛與溫暖。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響,關愛、理解、鼓勵等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而過于嚴厲、溺愛、缺乏尊重等消極的教養(yǎng)方式將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24]。如果父母較多采用關愛、理解的教養(yǎng)方式,有利于使孩子形成活潑、愉快和健談的特征,而嚴厲懲罰、拒絕否認極易導致孩子形成憂慮抑郁、自卑羞怯、敏感猜忌與懷疑固執(zhí)等心理特征。當前,隨著互聯(lián)網普及率的增長,越發(fā)嚴重的青少年網癮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青少年的心理、思想與行為也發(fā)生相應變化,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方式已不再勝任。父母不當的教養(yǎng)方式極易導致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情感的依托點, 轉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尋求心理上的滿足,最終形成對網絡的依賴。因此,不管是預防、還是干預青少年網絡成癮,父母都需要反思與改變教養(yǎng)方式,傳統(tǒng)說教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外界環(huán)境大巨變的前提下,需要進行適當的修正或改變。青少年這個特殊年齡段,非常反感父母理論說教的方式,因此,建議更多采用身體教育方式中的家庭體育,家庭體育也是家庭教育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預防與干預青少年網絡成癮的一種重要途徑與手段。第一,從時間層面,家庭體育占用了孩子的余暇時間,減少了上網時間。第二,從身心健康層面,通過參加家庭體育鍛煉,可以讓孩子暢享運動的快樂體驗,以達到磨煉意志、排解不良情緒、釋放壓力、增強體質、增進身心健康等目的,塑造良好的人格與健康的身體,為預防網絡成癮創(chuàng)造良好的身體與心理基礎。第三,從家庭教育層面,改傳統(tǒng)的說教方式為身教方式,以減少父母與孩子直接的語言對抗。在愉悅的運動中,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是暢通無阻的,即可以達到改善親子關系、促進家庭關系和睦與穩(wěn)定,也可以促成孩子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從而達到預防網絡成癮的目的。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與科學合理的教養(yǎng)方式對青少年的成長極其重要,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父母經常反思教育方式,建議盡量減少說教與嘮叨,盡可能多一些采用身教的方式,那么家庭體育教育是首選。
1.2.3家庭體育可以增進網癮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
已有研究表明,親子沖突是引發(fā)青少年網絡成癮的一個重要家庭因素,如 Liu和Kuo( 2007) 基于沙利文的人際關系理論,探討了青少年親子關系、同伴關系、社交焦慮三個因子與網絡成癮的關系,結果發(fā)現三個因子均可以顯著預測青少年網癮程度[25]。孟育群也認為親子沖突容易引發(fā)青少年網絡成癮,大部分網癮青少年都具有家庭關系不和、親子之間缺乏良性溝通等問題,并指出奢望型、溺愛型、嚴厲型等親子關系屬于不良親子關系類型[26]。不良的親子關系極易導致青少年出現孤獨、焦慮、抑郁、人際交往困難等心理及行為問題,而體育鍛煉不僅能增強體質,也能緩解焦慮、抑郁等消極心理癥狀,還能帶來幸福感、成就感等積極的情感體驗。楊騰芳等人從體育運動內容的豐富多彩、運動愉快感的體驗、團體凝聚力的形成等方面進行論述,認為體育有助于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緩解和消除,并提倡積極發(fā)展家庭體育、學校體育與社區(qū)體育[27]。蓋華聰等人通過體育教育干預實驗,認為體育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與糾正網癮青少年消極的心理特征,體育教育干預青少年網癮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性與持續(xù)性[28]。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為家庭體育增進親子關系,干預青少年網絡成癮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首先,體育鍛煉能幫助青少年消解孤獨、緩解焦慮與釋放壓力等,能促使青少年獲得興奮、愉悅等情感體驗,這些積極的情緒體驗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活潑、開朗、自信、合群等心理特征與人格品質,為親子關系的建立創(chuàng)造良好的基礎。其次,家庭成員在共同參與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加強了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體育運動中的溝通與教育從屬于身體教育,完全不同于日常的言語交流與理論說教。體育鍛煉是一種特殊的教育過程,需要參加者經受身體與心理的雙重考驗。體育運動中的尊重規(guī)則、團結協(xié)作、敢于拼搏、吃苦耐勞、承受壓力、頑強的意志力等,在很大程度上鍛煉了青少年的心理韌性和彈性,為樂觀、毅力、膽量、責任心、人際交往、集體榮譽感等人格品質與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有效途徑,而且這種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愉快的分享、傳遞與體驗,在無形之中增進了親子關系,而良好的親子關系可以緩解青少年網絡成癮。
互聯(lián)網使用的低齡化與普遍化,已成為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主要問題,青少年網絡成癮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青少年網癮的成因非常復雜,主要包括網絡特性、個體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與社會因素等,其中家庭影響因素居于首位。家庭功能的失調、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不當、親子關系的沖突與惡化等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青少年的心理、人格及行為。以家庭體育為突破口,以心理健康為中介,分析家庭體育對青少年網癮的干預機制,旨在通過家庭功能的改善、對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改變、對良好親子關系的增進與建立,提高家庭成員的健康水平、增進家庭感情與凝聚力、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營造一個舒適安全、溝通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家庭的關愛、獲得情感的滿足,而不是通過網絡世界去滿足各種需求。
[1]CNNIC發(fā)布第36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http://www1.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2016-08-03.
[2]周榮,周倩.網絡上癮現象、網絡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J].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學刊,1997(3):4-8.
[3]曾文星.家庭的關系與家庭治療[M].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 2002: 51- 58.
[4]Olson, D H.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000(2):144-167.
[5] Skinner H, Steinhauer P. Family Assessment Measure and Process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000(2):190-210.
[6]Shek DTL. Individual and dyadic predictors family functioning in a Chinese context. The Ama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1999, 27(1):49-61.
[7]Russell T T, Salazar G. A Mexican American perspectiv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esteem and family functioning. TCAJournal, 2000,28(2): 86-91.
[8]Young, K.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998(1):25-28.
[9]李海彤,杜亞松,江文慶,等.上海市中學生網絡過度使用與家庭功能關系的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6):627-628+631.
[10]王志梅.初中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調查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6):87-93.
[11]李冬霞.青少年網絡成癮傾向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研究[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38-141.
[12]陶然,黃秀琴,張慧敏等.住院網絡成癮青少年的父母養(yǎng)育方式與人格特征[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l):47-48.
[13]石慶馨,王爭艷,張侃,等.兒童孤獨感的特點及其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2005(6):416.
[14]魏運華.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少年兒童自尊發(fā)展影響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9(3):7-11.
[15]田菲菲,田錄梅.親子關系、朋友關系影響問題行為的三種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2014(6):968-976.
[16]Van Wel,F.,Linssen,H.,& Abma,R. The parental bond and the well-being of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0,29(2):307-318.
[17]Schneider,B.H.,Atkinson,L.,& Tardif,C.Child-parent attachment and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A quantitative review.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1,37(3):86-100.
[18]Park,S.K.,Kim,J.Y.,& Cho,C.B.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rrelations with family factors among South Korean adolescent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8(43):895-907.
[19]張錦濤,劉勤學,鄧林園,等.青少年親子關系與網絡成癮: 孤獨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6):641-647.
[20]Morahan-Martin J, Schumacher P.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 ,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2000(6):13-29.
[21]Biddle,S.J.H. Applications of Psychology to Exercise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Activity[C].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Asian-South Pacific Association of Sport Psychology,1999(1):28-35.
[22]張永保,田雨普.“家庭體育”新釋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6):9-12.
[23]McLeod BD,Weisz JR,Wood JJ. Examin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ing and childhood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7(9): 986-1003.
[24]王春莉,廖鳳林.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高中生抑郁情緒的相關性[J].中國臨床康復,2005(20):35-37.
[25] Liu,C. Y.,&Kuo,F. Y.A study of Internet adiciton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7(6):799-804.
[26]孟育群.初中:網癮的高發(fā)期與親子關系的危機期[J].中國德育,2009(01):60-65.
[27]楊騰芳,趙強.體育運動對靑少年網癒的預防與戒除[J].科協(xié)論壇,2007(7):114-115.
[28]蓋華聰,程云波.休育教育對青少年網絡成癮干預的可行性分析[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116-118.
On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the Intervention of Family Sport in Youth’s Internet Addiction
LIU Fangmei
(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 China)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資助項目“廣東省青少年網癮現狀與體育干預體系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GD14CTY01。
劉芳梅(1975—),湖南邵陽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青少年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