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星海,名炳源,江蘇無錫人,生于20世紀初。他繼承經(jīng)營的上海保豐、無錫慶豐兩大紡織廠,抗戰(zhàn)勝利后的頭兩年已名滿江南,旗下資產(chǎn)估值經(jīng)核算約為12萬美元,令當時的唐氏集團資產(chǎn)在無錫6大資本集團中占20%。
江蘇無錫市錫山區(qū)(原無錫縣)羊尖鎮(zhèn)嚴家橋的唐氏原本是個旺族,祖籍常州府武進縣的唐氏,世稱毗陵唐氏,自奉宋朝翰林院檢討唐華甫為始祖,祖先唐荊川,曾任明朝兵部侍郎。
明朝末年,唐氏第11世中的一支移居無錫。唐氏在無錫投資企業(yè)成功后,不斷把資產(chǎn)擴展到上海,在上海辦起了一個又一個唐氏工商企業(y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唐氏家族重點選擇在香港發(fā)展,現(xiàn)今唐氏家族的后代,已遍布海內外,有許多人成了名聞海外的著名實業(yè)家。唐星海的父親唐保謙,又名唐滋鎮(zhèn),于1910年與9個朋友合辦了九豐面粉廠,完成了從舊商人轉化為實業(yè)家的重要轉折。1920年他又與薛南溟等人合股,在無錫周山浜開辦了慶豐紡織廠。
唐星海1919年畢業(yè)于北京清華學堂,后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紡織專業(yè)。1923年畢業(yè),他獲紡織、紡織企業(yè)管理碩士學位,同年10月學成回國,任無錫慶豐紡織廠副總管兼紡織部工程師。
在細述主人公之前,我們先談談慶豐的誕生。當時,唐保謙的六弟唐紀云、長子唐肇農(nóng)都各入了一股,并在1921年4月第一次的股東會上認真地研究了廠名,最后定為“慶豐”。接著便買地、建廠,進設備、招收工人,緊張地忙了半年后,于1921年9月1日破土興建,1922年7月試車開工。那時候,唐保謙全心全意地大抓質量,極講信譽,產(chǎn)品銷路大開,門庭若市。
唐保謙見大局已定,本想喘口氣了??蛇@口氣尚未喘勻,就遭逢了巨大的失子之痛:長子肇農(nóng)不幸于剛回廠接任沒多久的1922年10月23日死于傷寒。不得已,只能召回次子星海與幼子曄如來協(xié)助六弟紀云管理廠子。
作為次子的唐星海,從小便讓父親有些不放心。人很聰明,相貌更為出眾,但他桀騖不馴。于是,唐保謙發(fā)出急電召兩個兒子回來到慶豐理事時,給在上海讀書的小兒子曄如的電報,是要其立即棄學返錫,給二兒子的卻是學成之后立即回國。而回來之后,又不似對長子般列為一戶股東、董事,與其叔紀云共管工廠,而是“協(xié)助為父及紀云叔工作”。
從海外歸來的唐星海,到慶豐一看不禁有些失望:平淡無奇的外觀總體設計,埋在群居中毫無悅目之處。內部空間環(huán)境呢?他只覺得采光與色彩上分明無意于用心設計,廠房內的設備與附屬設施的安置與布局又很不科學,因而顯得暗、臟,給人以壓抑感。機器雖說是最先進的,可分明有些陳舊了,而且利用率又很低,保養(yǎng)也不科學。
再看看管理,一些職員、賬房、管事,甚至一些老資格的技術人員一年到頭長袍馬褂疙瘩帽,也沒有人懂得什么“生產(chǎn)技術規(guī)劃”“生產(chǎn)工藝管理”,各級人員均是一問三不知,唯一的“先進”設施是尚未譯成漢語的波羅(汽笛)每天叫那么有數(shù)的幾次,催促工人上班。而應負起全面責任的領班,都似一個個土老財般坐在辦公室里呼嚕呼嚕地吸水煙,似百無聊賴、無所事事。
那些該對生產(chǎn)進行設備與成品檢查、對工人進行技術指導的工頭們只曉得對工人開口罵、動手打……
那些慣于此習的主事們卻完全與唐星海的看法相反,特別是他的身居要職的六叔慶豐總管唐紀云,不但安之若素,而且陶然于其中?!安慌虏蛔R貨,就怕貨比貨。”在無錫這座古城里,慶豐雖談不上首屈一指,也不是位居其末。有錢賺、有名氣,這么大的廠子,這么多的人,還要什么?只要守成就是了。
一心革新的唐星海還是力排眾議,在技術與管理上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他深入車間直接管理,親自進行了技術指導與技術更新。一年的實驗期結束,效果十分顯著地表露了出來:實驗前,紡部車間紡20支前羅拉速度為每分鐘100轉;實驗后,速度為每分鐘156轉。實驗前,每個工人只能擋1臺布機;實驗后,每個工人已能擋4臺布機。實驗前,每件紗的售價只有180元;實驗后,由于質量提高,每件紗售價也相應地提高到了184元。賺錢才是經(jīng)商的主要目的,事實充分證明唐星海確有使慶豐賺錢、且很可能賺更大的錢的本領,董事們豈能不對之加以重用?
首戰(zhàn)告捷的唐星海又開始爭取用人權,他極力搜求、高薪聘請了許多能人,其中不少是在我國現(xiàn)代紡織史上的著名人物。如曾被他聘為廠長的著名紡織工程師駱仰之,曾為他主持電機工作的在國內享有盛譽的機電工程師范谷泉與張功煥,南通紡院的高才生、后來成為名列中國十大紡織工程師榜次的王方揆,也被他重金挖來充任慶豐的副廠長兼總工程師,因擔任戚墅堰機車廠經(jīng)理成績卓著而名氣斐然的吳玉麟亦被他請來。
更值得一提的是,唐星海不惜以10根金條、1座洋房的代價將日商內外棉廠廠長魏亦久挖來給慶豐。對于慶豐舊員,唐星海也因才施用、多有安排。如陶心華原來是老慶豐的一個普通職員,經(jīng)唐星海認真考核,發(fā)現(xiàn)此人業(yè)務熟練,為人忠誠,且甚得人心,便安排他做了副廠長。唐星海還不惜大量地智力投資,培養(yǎng)后繼人才,以使企業(yè)有一個更廣泛、可靠的人才來源。
他投資并親自主辦了“無錫慶豐紡織人員養(yǎng)成所”,形式與今日的紡織??茖W校相類,學制3年,教學內容以數(shù)、理基礎課與紡織、印染、電氣等專業(yè)課為主。唐星海親自出任名譽所長,廠長駱仰之兼任所長,聘請許多著名專家、工程師,如范谷泉、薛桂倫、朱文淵、吳敬人等任教。招收對象為具有高中以上學業(yè)的未婚青年,也一概實行公開招考、擇優(yōu)錄取。
除了培養(yǎng)和管理好企業(yè)員工,唐星海還大力興辦與員工切身利益有關的福利事業(yè),如建設浴室、醫(yī)療、學校、宿舍、合作社等,以及創(chuàng)立近于勞動保護的部分手段。由于“恩”“威”并施,慶豐廠運營機制完善,在各方面都有了顯著提高。1936年12月唐星海接替其父任慶豐紡織公司總經(jīng)理,在此前后他還去英、德兩國考察,引進先進設備,擴建慶豐第二工場,增辟漂染車間,甚至不惜工本用32支紗紡、20支甚至16支的雙魚紗。當時,慶豐生產(chǎn)的“雙魚吉慶”牌紗已經(jīng)成為無錫地區(qū)標準紗,遠銷東南亞。
1937年10月1日,沿滬寧線狂轟濫炸的日寇飛機炸毀了無錫火車站,并殃及池魚,丟了3枚炸彈在慶豐,一枚將漂染工場全部摧毀,另兩枚不但引發(fā)了一場大火,而且炸毀了一、二工場附近三分之一的房屋與設備,所幸人員無傷。不久無錫淪陷后,慶豐廠被日商侵占。1939年4月,唐星海在上海租界創(chuàng)辦保豐紡織廠,以后又在常熟、太倉農(nóng)村建立小型紗廠。1943年11月收回無錫慶豐廠后,唐星海借用保豐廠經(jīng)濟實力使慶豐廠逐步恢復發(fā)展。在此期間,曾投資馬迪汽車公司、通惠冷氣公司,與人合辦公永紗廠,與建安實業(yè)公司合作開辦慶源、大華、利達花紗布莊、保豐堆棧、北新隆農(nóng)場及無錫永新化工廠、昆山永潤油廠等企業(yè)。1948年底,唐星海結識香港的一大金號老板簡鑒青,抽調慶豐廠部分資金和設備到香港九龍荃灣,先做地皮生意賺了錢,后集資創(chuàng)辦南海紗廠。
1954年,慶豐進入公私合營,改名為公私合營無錫慶豐紡織廠,1956年9月又改名為國營無錫第二紡織廠,1990年進入一級企業(yè)行列。保豐,1955年公私合營,1970年紡織部分遷福建三明市,組成了三明市紡織廠,印染部分與上海一小廠合并,成立了上海第六印染廠。
唐星海,1969年逝世,其所屬的無錫唐氏一直是個富于傳奇色彩的大家族,盡管不斷地遇到艱難、挫折,仍是一代比一代發(fā)達、強盛。無錫唐氏到了第4代唐星海手中,更發(fā)展到了一個新高峰,也就是說他為這個大家族增加了不可忽視的濃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