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榮
(漣水縣中醫(yī)院,江蘇 淮安 223400)
跟骨粉碎移位性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科疾病。此病大多是由嚴重的暴力損傷所致,具有較高的致殘率[1]。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療法對有跟骨粉碎移位性骨折患者進行治療。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對跟骨粉碎移位性骨折患者采用小切口跟骨解剖鋼板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效果。為了驗證這一治療方法的有效性,筆者對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間漣水縣中醫(yī)院收治的40例跟骨粉碎移位性骨折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間漣水縣中醫(yī)院收治的40例跟骨粉碎移位性骨折患者。這40例患者均為閉合性骨折。在這4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7例;其年齡為23~52歲,平均年齡為(32.6±1.8)歲;其從發(fā)生骨折至接受手術治療的時間為2~7天,平均時間為(4.2±1.0)天。他們中,左側足發(fā)生跟骨粉碎移位性骨折的患者有11例,右側足發(fā)生跟骨粉碎移位性骨折的患者有29例。其中,因從高空墜落所致跟骨粉碎移位性骨折的患者有22例,因交通事故所致跟骨粉碎移位性骨折的患者有14例,因其他原因所致跟骨粉碎移位性骨折的患者有4例。我們按照Sanders分型標準[2],對這40例跟骨粉碎移位性骨折患者進行了分型,其中,有19例Ⅱ型骨折患者,有12例Ⅲ型骨折患者,有9例Ⅳ型骨折患者。
在實施手術治療前,我院對這40例患者均進行了跟骨側位、軸位X線片檢查及冠狀面、軸向位CT掃描,以明確其骨折部位波及距下關節(jié)的情況。之后,對這些患者均采用小切口聯(lián)合跟骨解剖鋼板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是:1)讓患者取健側臥位,并對其進行腰麻或硬膜外麻醉。2)使用碘伏對患者的手術區(qū)域皮膚進行消毒,并在其患肢的中上部放置氣囊止血帶。3)在跟骨外側足背與足底皮膚的交界處做一個長度為3cm~4cm的切口,然后依次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直至跟骨。4)在皮瓣內保留腓骨長短肌腱和腓腸神經(在操作期間,應注意保護腓骨肌腱和腓腸神經),不需游離,同時銳性分離至跟骨體部。5)取跗骨竇間入路,并在跗骨竇部位做一個長度為3.5cm~4.5cm的橫向切口,同時對軟組織進行銳性分離。6)向下牽開腓骨肌腱,并在直視下對距下關節(jié)面進行復位。根據(jù)骰骨與跟骨相應關節(jié)面的方向及形態(tài)進行對合,并使用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之后,進一步矯正內翻、外翻及短縮畸形。然后,再從遠端切口進入,對跟骨體部骨折進行整復。7)在C型臂X光機的透視下,對跟骨形狀的恢復情況進行觀察,在確認Lissane'S角、Behlers角和跟骨高度復位滿意后,將跟骨解剖鈦板從小切口插入,并使之緊貼跟骨外側壁。然后,鉆入螺釘并進行固定[2]。7)在完成上述操作后,對切口進行縫合,并放置橡皮引流條。然后,使用彈力繃帶對切口進行包扎。
手術結束后,對這40例患者均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在術后2天,指導這些患者進行足趾被動鍛煉;在術后4天,指導這些患者進行踝關節(jié)主動鍛煉。在術后2周,為這些患者拆線,并進一步指導其進行足趾被動鍛煉及踝關節(jié)主動鍛煉;在術后6周,指導跟骨形狀恢復較好的患者進行負重行走鍛煉,以使其患肢能夠盡早恢復完全負重的能力。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采用Maryland足部評分系統(tǒng)[3]來評定這40例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復情況。1)接受手術治療后,患者在日常行走的過程中足底無疼痛感,且其足部功能的評分>90分,可認定其骨折部位的恢復情況為優(yōu)。2)接受手術治療后,患者在日常行走的過程中足底有略微的疼痛感,且其足部功能的評分在75分~89分之間,可認定其骨折部位的恢復情況為良。3)接受手術治療后,患者在日常行走的過程中足底有明顯的疼痛感,無法參加體力勞動,且其足部功能的評分在50分~74分之間,可認定其骨折部位的恢復情況為可。4)接受手術治療后,患者的踝關節(jié)不能正常活動,在日常行走的過程中足底有劇烈的疼痛感,且其足部功能的評分≤49分,可認定其骨折部位的恢復情況為差。優(yōu)良率=(優(yōu)例數(shù)+良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
治療結束后,對這40例患者均進行了6~48個月的隨訪。結果發(fā)現(xiàn),這40例患者骨折的部位均在其接受手術治療后的8~15周內愈合,愈合的平均時間為(9.8±0.8)周。其中,有1例患者發(fā)生了切口組織液化,有1例患者發(fā)生了切口部分裂開,對這2例患者進行換藥治療后,其傷口均愈合良好。有1例患者發(fā)生了腓腸神經損傷,未對其進行特殊處理,其病情自行恢復。采用Maryland足部評分系統(tǒng)對這40例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復情況進行評定,結果顯示,有26例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復情況為優(yōu),有11例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復情況為良,有2例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復情況為可,有1例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復情況為差,其骨折部位恢復的優(yōu)良率為92.5 %(37/40)。
跟骨骨折是骨科的常見病,此病大多是由擠壓傷或高處墜落傷造成的。在跟骨骨折中,以粉碎移位性骨折最為常見。過去,臨床上常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對跟骨粉碎移位性骨折患者進行治療,但此療法的創(chuàng)傷較大,在術后易引起切口裂開、切口感染以及切口皮膚壞死等多種并發(fā)癥。因此,該療法在臨床上的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臨床上逐漸采用小切口跟骨解剖鋼板內固定術對跟骨粉碎移位性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大量的臨床實踐結果顯示,對跟骨粉碎移位性骨折患者采用小切口跟骨解剖鋼板內固定術進行治療,不僅有利于其跟骨周圍組織和骨膜血供循環(huán)的重新建立,還能使施術者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避開其皮神經區(qū)域,在直視下準確恢復其距下關節(jié)和跟骰關節(jié)的解剖關系。因此,該術式一經推廣就被廣泛應用于骨科的臨床治療中[4]。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結束后,對這40例患者均進行了6~48個月的隨訪,結果發(fā)現(xiàn),這40例患者骨折的部位均在其接受手術治療后的8~15周內愈合,愈合的平均時間為(9.8±0.8)周。其中,有1例患者發(fā)生了切口組織液化,有1例患者發(fā)生了切口部分裂開,對這2例患者進行換藥治療后,其傷口均愈合良好;有1例患者發(fā)生了腓腸神經損傷,未對其進行特殊處理,其病情自行恢復。采用Maryland足部評分系統(tǒng)對這40例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復情況進行評定,結果顯示,有26例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復情況為優(yōu),有11例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復情況為良,有2例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復情況為可,有1例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復情況為差,其骨折部位恢復的優(yōu)良率為92.5 %(37/40)。
綜上所述,對跟骨粉碎移位性骨折患者采用小切口跟骨解剖鋼板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可有效地恢復其足部功能。因此,進行小切口跟骨解剖鋼板內固定術可作為臨床上治療跟骨粉碎移位性骨折的首選方法。
[1]曲家富,閆榮亮,李生旺,等.“/”形小切口鋼板螺栓加壓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J].中華骨科雜志,2013,33(10):1036-1041.
[2]王海紅,宋曉騫,王立莊,等.改良微創(chuàng)小切口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13,19(2):180-183.
[3]樊巍,李蘭濤,王立江,等.跟骨關節(jié)內移位骨折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4,29(8):799-801.
[4]連曉東,王海立,李升,等.外側縱行小切口聯(lián)合跗骨竇切口治療跟骨骨折[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37(5):6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