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倩
在“壓力山大”的年紀,我們常把“焦慮”掛在嘴邊,似乎越長大越焦慮,從小時候的無憂無慮變得為家庭、事業(yè)而憂心忡忡。然而,有一群人貌似更“可憐”,因為他們的焦慮從出生時就開始了,這群“自帶焦慮”的人被稱為“高反應”群體。
這個群體的發(fā)現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發(fā)展心理學家杰羅姆·卡根的研究。為了探究嬰兒是否天生具備獨特的秉性、氣質,杰羅姆·卡根招募了462名嬰兒參與實驗。他讓嬰兒單獨坐在椅子上,讓他們聽新聲音、聞新味道、看從沒見過的新奇玩具……結果發(fā)現,大部分嬰兒表現平靜,有些還對新玩具產生興趣。但有一部分嬰兒對一切陌生的東西都感到不安,這群“生來焦慮”的孩子比例為20%,成年后也表現出更高的焦慮水平。
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看,“高反應”群體有兩個腦區(qū)易被“喚醒”,一個是“預警危險”的杏仁核,另一個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控制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合成。這些孩子面對新刺激、陌生事物時,隨即產生“不可控”的生理反應,比其他人心跳更快、血壓更高、呼吸更急促、指尖更冰冷、壓力激素水平更高……但“高反應”也有好處——焦慮驅使他們做更充足的準備、“做最壞打算”,所以他們往往成績更好、有更多成就。
盡管有好處,但焦慮始終讓人不愉快。如果你從小就易緊張,要認識到焦慮是一種情緒,并不是事實本身;學會和焦慮相處,利用焦慮提高注意力和警惕性,事件過后要逐漸放松;多接觸不熟悉的事物和場合,可以幫助脫離對緊張、恐懼的敏感性。認識到“生來焦慮”并非全是壞事,你和焦慮也就可以和平相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