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錦鋒,羅朝霞,雷承泳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血液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體內(nèi)的自身抗體作用,使紅細胞壽命減少,從而導致患者出現(xiàn)貧血癥狀[1-2]。由于自身抗體從而引起疑難配血是目前臨床治療中的一項重點議題。本次研究針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的不相合輸血治療效果展開了研究分析,現(xiàn)將結(jié)果匯報如下。
1.1臨床資料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45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參與研究,包括男22例,女23例,年齡26~48歲,平均(33.5±3.4)歲,所有患者的血紅蛋白均未達到健康人群的標準,即男性少于120 g/L,女性少于110 g/L。
1.2方法對患者進行不規(guī)則抗體篩查,若篩查結(jié)果為陽性,則對抗體進行鑒定,若鑒定譜細胞同時呈現(xiàn)陽性,并且自身對照、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也都表現(xiàn)為陽性時,則代表患者體內(nèi)存在自身抗體。隨后使用血清稀釋法或者自身紅細胞吸收法進行鑒定,查看患者體內(nèi)是否存在同種抗體,若存在則進行特異性鑒定。
若患者體內(nèi)不存在同種抗體,則對患者進行O型洗滌紅細胞輸注或者ABO同型非洗滌紅細胞輸注。若患者存在同種抗體并且抗體類型明確,則可以采用O型洗滌紅細胞輸注或者對應抗原陰性ABO同型非洗滌紅細胞輸注;若抗體類型不明確,則優(yōu)先進行交叉配血試驗,選擇凝集強度最小的O型洗滌紅細胞輸注或者ABO同型非洗滌紅細胞輸注。
1.3觀察指標將紅細胞輸注的效果分為有效、部分有效和無效三種情況。若患者在輸注后血紅蛋白水平增加,且增量超過5 g/L×60/患者體質(zhì)量(kg),則輸注有效;若患者在輸注后血紅蛋白水平增加,且增量少于5 g/L×60/患者體質(zhì)量(kg),則輸注部分有效;若患者在輸注后血紅蛋白水平仍低于輸注前水平,則輸注無效。
紅細胞輸注的安全性評價主要觀察患者是否存在溶血性輸血反應。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患者的血型血清學特征經(jīng)過分析,45例患者的不規(guī)則抗體篩查結(jié)果均為陽性,并且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也呈現(xiàn)為陽性,存在9例單獨IgM類冷自身抗體,比例為20.0%(9/45),31例單獨IgG類溫自身抗體,比例為68.89%(31/45),另外5例為IgM冷自身抗體合并IgG溫自身抗體,比例為11.11%(5/45),同時有12例患者為合并存在同種抗體,比例為26.67%(12/45)。對所有患者進行了交叉配血試驗,試驗中篩選的紅細胞成分均未能與血清學相合。
2.2紅細胞輸注的治療效果其中排除同種抗體干擾的28例患者進行了不相合的紅細胞輸注,次數(shù)共87次,其中總有效率為56.32%(49/87)。將患者按照不同的輸注紅細胞成分分組,一組為ABO同型非洗滌紅細胞組,輸注有效率為55.73%(34/61);另一組為O型洗滌紅細胞組,輸注有效率為57.69%(15/26);兩組輸注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不同紅細胞成分輸注效果對比[n(%)]
將患者根據(jù)自身抗體類型分組,其中IgM冷自身抗體組輸注有效率為45.45%(5/11),IgG溫自身抗體的56.16%(41/73),兩組輸注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IgM冷自身抗體合并gG溫自身抗體的患者輸注有效率為100%(3/3)。
表2 不同抗體類型輸注效果對比[n(%)]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由于存在自身抗體,導致體內(nèi)的紅細胞被破壞,血紅蛋白水平不斷下降,從而引發(fā)貧血癥狀,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3-4]。這些自身抗體能夠與患者體內(nèi)的紅細胞和輸注的紅細胞產(chǎn)生明顯的反應,且反應強度相同,不存在其他特異性表現(xiàn),因此很難在血庫中找到血清學相合的紅細胞供給[5]。相關(guān)研究表明[6],自身抗體破壞異體紅細胞的能力與破壞自身紅細胞的能力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通過輸入異體紅細胞,患者的溶血程度不會隨之加重。本次研究中,45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癥狀較為嚴重,排除同種抗體干擾后進行了不相合的紅細胞輸注,輸注次數(shù)為87次,輸注有效率為56.3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雖然存在輸注無效的現(xiàn)象,但是均未出現(xiàn)溶血性輸血反應,由此可見對于重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而言,通過輸注不相合紅細胞有利于緩解患者的癥狀,安全可靠。對比ABO同型非洗滌紅細胞組和O型洗滌紅細胞組的輸注情況,兩組輸注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可以使用常規(guī)的ABO同型非洗滌紅細胞輸注,而O型洗滌紅細胞輸注并未展現(xiàn)出更好的療效,并且有可能會導致O型洗滌紅細胞短缺的情況。
根據(jù)自身抗體分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主要分為IgM類冷自身抗體、單獨IgG類溫自身抗體、IgM冷自身抗體合并IgG溫自身抗體[7-8]。從理論上來看,IgM抗體具有更強的紅細胞破壞能力,更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血管內(nèi)溶血[9-10]。從本次研究結(jié)果來看,IgM抗體組和IgG抗體組的紅細胞輸注治療效果沒有顯著差異,IgM冷抗體組未展示出更高的輸注無效情況,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在人體正常體溫下,IgM冷抗體的活性并未到理論值。
綜上所述,排除同種抗體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可以采用不相合紅細胞輸注的的治療方式,無論采用O型洗滌紅細胞輸注或者ABO同型非洗滌紅細胞輸注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安全可靠,并且ABO同型非洗滌紅細胞輸注方式更加便捷,值得臨床推廣。
[1]孫小純,歐興義,林偉強,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輸血前檢查的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4,20(15):48-49.
[2]于洋,孫曉琳,馬春婭,等.6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血型血清學特征及輸血療效評估[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3,21(5):1275-1279.
[3]張秋會,胡興斌,孫文利,等.免疫性疾病患者輸血前血型血清學特征分析[J].國際輸血及血液學雜志,2016,39(4):299-304.
[4]凌勵,李海云.類抗-Ce自身抗體引起配血不合鑒定及輸血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6,22(35):38-39.
[5]王立新,陳春霞,魏曾珍,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輸血治療的回顧性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7,30(1):45-48.
[6]王姣杰,李建斌,單泓.兩種紅細胞制品治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效果比較[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5):555-556.
[7]衛(wèi)瑞娟,尹玲,趙爽.觀察應用不同輸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中的臨床療效[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26(3):198.
[8]馬紅麗,呂運來,朱麗莉,等.26名危重患者血型血清學特征及同種異型輸血情況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6,29(5):468-470.
[9]蘭炯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的配血試驗[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7):753-754.
[10]陳寶龍.不同輸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6,22(30):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