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毅平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華文教育系,廣州 510610)
提 要 職場漢語本質上是通用漢語的職業(yè)領域變體,其教學以修辭學題旨情境論、語體論、領域語言論為基礎理論,屬涉華職業(yè)教育范疇。教學目的是服務于雇主職場漢語交際需要,教學內容以實用為原則,教師角色為職場語言培訓師,學習者多為職業(yè)人士,教學模式具有“短平快”特點。職場漢語的教學設計,需要對職場目標場景進行調查,在目標場景的制約下,有針對性地確定職場漢語的功能項目、語言材料和敏感文化語料。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大體上有兩大分野:一是基礎漢語教學,二是專用漢語教學。前者面向一般漢語學習者,教通用漢語;后者為特定需求服務,教漢語的功能變體。1950年代對外漢語教學起步時,主要是基礎漢語教學,隨后有外交、中醫(yī)、軍事等專用漢語的教學。1980年代后,醫(yī)用、科技、文科等專用漢語,尤其商務、旅游漢語教學發(fā)展迅速。近年來,隨著漢語國際化加速,國際漢語教學走向精細化,專用漢語的教學愈加受到歡迎。伴隨在華外資和海外陸資、臺資企業(yè)的劇增,職場漢語教學成為涉華職業(yè)能力發(fā)展的熱門科目。
職場指“職業(yè)場域”,它既是物理空間,也是行為、心理空間。其構成要素包括職業(yè)的時空環(huán)境、行為人、關涉物、活動、語言,也包括職業(yè)領域的潛/顯規(guī)則、人際結構、人際關系、道德規(guī)范、精神風貌、工作氛圍,乃至于職場時尚等。職場不能直解為“職業(yè)場所”,它借用了物理學上“場”概念的無形性、氛圍性,凸顯了職業(yè)活動的社會場域屬性,是具有時尚色彩的流行詞。
職場漢語就是特定職業(yè)場域的交際漢語,服務于職業(yè)行為的需要,帶有特定的職業(yè)色彩。其本質是通用漢語的職業(yè)領域變體,如酒店漢語、銀行漢語、機場漢語、海關漢語、法庭漢語、醫(yī)師漢語、教練漢語、導游漢語、導購漢語、女傭漢語、廚師漢語等都屬“職場漢語”。就個案而言,新加坡中華總商會開發(fā)的樟宜機場漢語培訓、泰國曼德琳教育集團的普吉島酒店漢語培訓、曼谷中國工商銀行網店漢語培訓、泰式按摩師漢語培訓、緬甸仰光卓越語言教育中心的五星級酒店漢語培訓、印尼和諧文化基金會的巴厘島導游漢語培訓等都屬于職場漢語培訓,越南臺商公司員工華語培訓(廖淑慧2012)、中國臺北中華語文研習所在一些世界大城市開發(fā)的一對一公司高管及外交人員華語培訓等都是典型的職場漢語教學。
在語言教育界,職業(yè)漢語有內外二義。其一,是指面向國內母語者職業(yè)能力測試的職業(yè)漢語,職業(yè)漢語能力“指人們在職業(yè)活動中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運用漢語獲得和傳遞信息的能力”,這一能力被認為是“從事各種職業(yè)所必備的基本能力,直接影響到每個從業(yè)人員的工作成效”(宋銘2008)。因而在人事部的主導下,開發(fā)了“國家職業(yè)漢語能力測試”(ZHC),對從業(yè)人員使用漢語完成職業(yè)任務的能力加以認證。其二,主要面向非母語者,指位于對外漢語教育和職業(yè)教育交叉地帶學習的漢語,對外的職業(yè)漢語教學具有第二語言教學和職業(yè)教育雙重屬性。
職場漢語屬于職業(yè)漢語范疇,差異有二:第一,職業(yè)漢語是面向國內母語職業(yè)人士,兼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概念,而職場漢語則屬對外漢語范疇。第二,職業(yè)漢語不針對具體職業(yè),是指從事各種職業(yè)都應具備的漢語能力,國家職業(yè)漢語能力測試是針對所有職業(yè)的實用漢語能力測試,而職場漢語則強調從事特定職業(yè)的漢語能力。
對外漢語界的專用漢語教學具有專門用途。所謂“專門”是指教學目的的專門性,而非語言本身(陳莉萍2000)。它包含三層含義:一是專門領域,如商務、科技、法律、旅游、金融、交通、體育等。二是專門對象,如兒童、成人、經紀人、漢字或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習者,臺灣出版的《來去移民華語》(鐘鎮(zhèn)城2010)就是專為嫁入臺灣地區(qū)的越南、印尼、菲律賓等國的外籍新娘所編。三是專業(yè)漢語教學,如理工科、醫(yī)學、生物學、經濟學、文學、法學等專業(yè)外國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屬本科專業(yè)教學模式下的漢語預備教學。
職場漢語主要是面向不同領域的非母語職業(yè)人士的漢語教學,在職業(yè)類別上具有領域性,但不需要專門領域漢語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在對象上面向職場人士,與專用漢語在對象上有從屬關系;在專業(yè)預備教育層面上,職場漢語則不屬于本科專業(yè)教育的預備教育。
修辭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義(陳望道1976)。職場漢語是在特定職業(yè)場域使用的漢語,有著服務于雇主的職業(yè)目的,交際對象具有職業(yè)角色和個人角色的雙重性。雖然職場漢語培訓的交際用語比較簡單,語言材料使用有限,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多為入門級,但也需要發(fā)展學習者得體使用漢語的能力。這種得體性表現(xiàn)為三個層次:一是符合特定職場的專業(yè)性、語言表達符合職業(yè)規(guī)范;二是與職場文化相適應,能調協(xié)職場人際關系;三是要適應交際對象的個性心理。題旨情境理論對職場漢語的教學設計、教材編寫和訓練方法的針對性,都具有理論和實踐上的指導價值。
語體學以語言的社會功能變體為研究對象。職場漢語與基礎漢語的區(qū)別就在于學習材料具有鮮明的語體特征。對特定語體的描寫成果,是職場漢語選材的依據(jù)。語體的描寫含語音、詞匯、語法等結構要素,也包括修辭、謀篇等語言運用要素,以及非語言要素的語體手段(李熙宗2016)。特定的職場漢語具有語體屬性,是通用漢語在該職業(yè)領域的社會功能變體。職場漢語教學材料的確定需要以語體描寫為基礎,其中具有語體特征的職場詞匯、功能句、應用文書是最主要的方面。
M.H科日娜的《俄語修辭學導論》論及“實踐修辭學”,強調應該培養(yǎng)說話者具有語體感(季惠心1983)。職場漢語的表達作為修辭訓練,需要有意識地發(fā)展學習者的語體感,包括對語言材料語體色彩的局部感知,以及對言語行為模式整體的語體感(徐默凡2013)兩個層面。如職場致辭的典雅性或詼諧性,要求學習者能區(qū)分語言材料的正式度,對語言材料典雅和俚俗的豐滿度(程雨民1989)有充分的認知。禮儀漢語、法庭漢語、機場漢語、娛樂漢語、酒店漢語、旅游漢語等又是一種言語行為模式,應發(fā)展對這種模式感知的整體語體感。
領域語言以社會各領域使用的語言為觀察對象,研究內容包含兩大方面,一是對語言領域變體的描寫;二是對領域語言的應用研究,包括領域語言政策、領域語言規(guī)范化、領域語言使用要求、領域語言的職業(yè)化、領域詞典編撰等?!邦I域語言”概念的提出使語言的描寫和應用研究聚焦于特定社會領域,可以涵蓋傳統(tǒng)的術語、行話研究。職場總是隸屬于某一社會生活領域,職場漢語本質上就是通用漢語的職業(yè)領域變體?!邦I域語言研究,反映了語言研究服務社會的‘現(xiàn)實化’新趨向”(李宇明、周建民2004;李宇明2015),其理論和方法與職場漢語教學有著最為直接的關系,是與職場漢語教學高度相關的研究成果。
職場漢語教學屬職業(yè)教育范疇,是發(fā)展在職人員使用第二語言作為工作語言的能力的職業(yè)技能培訓性質。職業(yè)教育具有地方性與行業(yè)性、技術性和技能性、市場導向性三大特征(王永紅2008)。作為職業(yè)教育的職場漢語教學,也具有這三方面的屬性。
地方性與行業(yè)性:要考慮在何處對什么行業(yè)的職業(yè)人士進行漢語培訓,如需要學習具地方性、行業(yè)性的漢語詞匯,具地方性和行業(yè)性的漢語交際文化。
技術性與技能性:能運用漢語與職場中的漢語使用者進行必要的工作交流,需要學習該職場中的技術性詞匯、表達方式、言語藝術。
市場導向性:對特定行業(yè)的職場漢語具體培訓項目,以市場需要為導向。有需要則在第一時間舉辦培訓課程。職場漢語的教學機構、教師應具有較高的市場語言需求的敏感性。
職場漢語屬于專門用途漢語,如前所述,“專門”指的是目的。職場漢語的教學目的是為了滿足雇主的需求。雇主出于經營或服務的需要,希望其中下層管理人員、員工或服務人員能掌握基本的工作漢語。
以新加坡的“女傭漢語”為例,新加坡73%的人口為華人,在新加坡社會分層中,華人多屬中上層,多具備雇請女傭的條件。據(jù)新加坡人力部報告,目前服務于新加坡家庭的女傭達23萬人,她們主要來自菲律賓、印尼、緬甸、斯里蘭卡等國(林叔獻2016)。按簡單比例推算,也有10多萬女傭為華人家庭服務。華人雇主多希望女傭能使用基本的家用漢語提供家政服務,與家庭成員交流。女傭華語培訓在新加坡有相當大的市場,培訓內容應以滿足雇主的需要為導向。
再如,在越南有不少臺資企業(yè),臺商大都不會越南話,但需要與中下層管理人員或者員工溝通,對他們進行適當?shù)墓ぷ魅A語培訓,一方面可以使越籍學習者掌握基本的工作華語,學會有關的行業(yè)用語,另一方面也可借由華語學習了解公司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文化。華語培訓就需要以雇主的需求為旨歸。
職場漢語以滿足雇主的需求為目的,可以使教學更直接、更具針對性,也使?jié)h語教學更符合管理的需要。
教學內容的實用就是“要讓學習者明顯地感到‘學了有用’”(李泉2007),具體而言,“實用”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第一,符合職場管理和被管理、工作流程、工作內容、職場基本人際交往需要。
第二,教學內容在量上要適當,應教授職場最需要的內容。
第三,不求層次性和系統(tǒng)性。職場漢語的教學內容不像基礎漢語那樣,講究詞匯、語法、文化點的等級性和系統(tǒng)性,雇主需要什么就學什么。
第四,急用先學,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應以職場需求的急迫程度為導向。
第五,語言材料的真實性。職場漢語的語言材料,如詞匯、功能句、文書等,應從職場真實交際場景和交際活動中采集。
實用是個相對的概念,實用性的高下以滿足雇主、雇員、客戶的需求程度來評價。因而在教學設計階段,需要對雇主、雇員、客戶作語言需求調查。
職場漢語的任課老師,角色身份應實現(xiàn)由普通二語教師向職場漢語教師的轉變,其角色特征有二:一為教學“總設計師”。普通對外漢語教師,一般無需進行課程設計、教材編寫,而職場漢語教師在承接培訓項目后,從需求分析、教學目標設定到課程設置、培訓教材編寫,再到課堂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指導,都必須自己一手完成。二為“語言培訓師”。培訓師的特點是熟悉行業(yè)和雇主需求,并能圍繞這一需求對學習者進行實用性訓練,具備以下5種能力:(1)調查并解決問題的能力;(2)提供為行業(yè)所需服務的能力;(3)對受訓者激勵的能力;(4)溝通能力;(5)駕馭整個培訓過程的能力(趙華2006)。
職場漢語學習者的特點是,他們是行業(yè)第一線的實際工作者、是職業(yè)人士,他們的學習目的很現(xiàn)實,也就是學以致用,為現(xiàn)實的工作需要而學。
職場漢語教學強調“短平快”,也就是學習時間多在崗前培訓階段或工余,時間比較短;不要求教學的系統(tǒng)性,而迫切需要所學貼近職場需要;教學必須見效快,能夠及時緩解具體職場對漢語的語言需求,滿足職場人士從業(yè)表達和領會的需要。
職場漢語的目標場景是真實的工作場景,包括時空環(huán)境、交際對象、交際任務、傳播的信息。目標場景是職場漢語的具體語境,是決定教什么、怎么教的制約因素。一項職場漢語培訓的設計,應先行調查目標場景。
以新加坡外籍女傭華語培訓(陳際2014)為例,設計培訓課程時,需要對女傭和雇主分別進行調查。陳際(2014)向新加坡東、中、西部地區(qū)的外籍女傭發(fā)放200份問卷,回收189份,有效問卷183份;向新加坡華人雇主發(fā)放了1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9份。
對女傭的問卷顯示:超過50%的女傭認為“華人超市購物”“問候、道歉等日常社交”“做中國菜”“參加華人節(jié)日”是最普遍的要用到華語的場景,“接/打電話”“和雇主日常交流”“做家務”“家庭聚會、宴會”“看電視、聽廣播”“和雇主的小孩日常交流”“看中文報紙、雜志、廣告冊”也是較普遍的場景;此外,還有“和雇主家的老人日常交流”“去中國餐館點菜”“上網”“聽唱中文歌”“家庭輔導”“陪伴雇主去中國探親”“漢字書寫”等。
而新加坡華人雇主對女傭使用華語的期待依次是:(1)能聽懂基本生活華語,占58.6%;(2)會說簡單的問候、道歉語,53.5%;(3)能懂中國菜的名稱和做法,41.4%;(4)能去華人超市買菜、詢價,39.4%;(5)會家務事的華語表達,36.4%;(6)能為家庭聚會和宴會服務,35.3%;(7)會接打電話,31.3%;(8)能參加華人節(jié)日,12.1%;(9)能進行情感交流,11.1%;(10)能照顧和陪伴只講華語的老人,9.1%。
女傭自選的目標場景與華人雇主對女傭華語能力的期待基本上呈對應的關系。這些目標場景是女傭華語培訓課程設計的依據(jù)。
職場漢語在教學內容上主要應考慮三方面:一是語言功能項目,二是語言材料,三是敏感文化語料。
2.1 功能項目
功能項目,也就是通過訓練,希望學習者在特定的職場能用漢語完成的交際任務。職場漢語需要把工作任務轉化為語言學習的內容。宏觀上,職場漢語的功能類別包含指稱功能、操作功能、調節(jié)功能三大類。
2.2 指稱類功能項目
即能用漢語稱呼職場中的人、事物、行為。具體如下:(1)能用漢語稱呼職場雇主、上司、下屬、同事、服務對象等;(2)能用漢語稱呼職場的關涉物,如品名、材料名、工具名、辦公用品名、食品名等;(3)能用漢語說出職業(yè)行為,如接待、采買、銷售、廣告等。
2.3 工作流程操控
即能用漢語推進工作進程。主要功能項目有:(1)工作指令,如出示票據(jù)或證件、報價、付款、查驗等;(2)請示匯報;(3)征詢及釋疑解惑。
2.4 人際關系調節(jié)
職場中的人際關系包括與雇主、上司、同僚、客戶等的關系。既包括工作關系,也包括禮貌關系、情感關系等。具體功能項目如:(1)能使用漢語處理工作關系;(2)能使用禮貌用語調節(jié)職場人士的心理距離;(3)能使用漢語表達感情,調節(jié)職場氣氛等。
語言材料是職場漢語教學的核心內容。職場漢語受制于工作語境,漢語學習以實用為標準,時間要短,見效要快,具短平快特點。語言材料的選擇主要應考慮職場話題、職場詞匯、職場功能句三項內容。
3.1 職場話題
職場話題是對功能項目的實現(xiàn),同時又對詞匯和功能句的選擇起決定作用。話題的確定,可以培訓目標、工作性質和內容為參照。以新加坡外籍女傭華語培訓為例,參照上述對女傭和雇主目標場景和語言能力期望的調查可知,以下十大類話題是需要的:(1)自我介紹;(2)問候、道歉;(3)接/打電話;(4)華人超市購物中的問詢、付賬;(5)時間表達;(6)待人接物;(7)食物及烹飪;(8)家務事,如整理房間、照看小孩、盥洗等;(9)安排家庭聚會;(10)傳統(tǒng)節(jié)日話題等。這十大類每類還可以進一步具體化。
3.2 職場詞匯
確定話題之后,可以在話題下選詞。話題詞匯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基本交際詞語,二是行業(yè)或職場詞語,三是社區(qū)特色詞語。
第二類行業(yè)或職場詞語是重點,如泰國曼德琳普吉島酒店漢語培訓,整理胡菡等(2011)的培訓教材,選擇的職場漢語詞匯分以下幾類:
(1) 泰國菜與甜品名稱:木瓜沙拉、酸辣蝦湯、咖喱魚肝、炒空心菜、椰奶雞湯、鹵蛋、豬腳飯、雞油飯、泰式炒面、蓋澆河粉、雞蛋湯圓、什錦、糯米芒果、龜苓膏……
(2) 飲料與快餐名稱: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立頓、喜力、肯德基、漢堡王、麥當勞……
(3) 泰國旅游景點:芭堤雅、象島、沙梅湖、鱷魚湖、華欣、差安海灘、普吉島、披披群島、西米蘭群島、素可泰古城、清萊金三角、大皇宮、玉佛寺、云宮、唐人街、水上市場、阿育他亞古城……
(4) 酒店名稱:希爾頓酒店、萬豪酒店、香格里拉酒店、普吉島拉古娜假日俱樂部度假村……
(5) 世界名牌:彪馬、蓋爾斯、阿迪達斯、耐克、娜萊雅(曼谷包)、香奈兒、歐萊雅……
對陳際(2014)的詞表加以整理,新加坡外籍女傭華語指稱類詞匯主要有13類:
(1) 與雇主密切相關的國名,如中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
(2) 華人家庭常用稱謂,如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爺爺、奶奶、阿公、阿婆、安哥、安娣、先生、太太、小姐、少爺?shù)龋?/p>
(3) 常用的時間詞語,如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白天、夜里、今天、明天、昨天、拜一、拜天、周日、周末等;
(4) 房屋家居名稱,如組屋、客廳、餐廳、廚房、主人房、書房、洗手間、浴室、陽臺、花園等;
(5) 家具,如沙發(fā)、茶幾、餐桌、椅子、書桌、鞋柜、酒柜、衣柜等;
(6) 衛(wèi)生用品,如床單、毛巾、牙膏、牙刷、洗澡液、洗發(fā)液、洗手液、洗衣液、尿布、紙尿褲等;
(7) 家用電器,如電冰箱、洗衣機、電熨斗、電吹風、充電器等;
(8) 廚房用品,如鍋、碗、碟子、筷子、刀、叉、勺子、鍋鏟、蒸鍋、微波爐、煤氣爐、咖啡機等;
(9) 交通,如公車、地鐵、私家車、電單車等;
(10) 處所詞語,如巴剎、小販中心、超市、地鐵站、公車站、女傭中心、學校、幼稚園、教堂、公司、醫(yī)院、影院等;
(11) 服飾,如上衣、長褲、短褲、裙子、襪子、鞋子、校服、西裝、領帶等;
(12) 食物,大致應從肉類、水產、水果、蔬菜、糧食、豆類、調味料、中西特色美食、新加坡特色美食、西式餐點、飲料、甜品等小類中加以甄選;
(13) 節(jié)慶與紅白喜事,如元宵節(jié)、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元節(jié)、中秋節(jié)、屠妖節(jié)、開齋節(jié)、水燈節(jié)、圣誕、新年,生日、滿月、婚禮、葬禮等。
第三類社區(qū)特色詞語,指與職場漢語訓練項目密切相關的語言社區(qū)的特色詞語。如新加坡樟宜機場漢語中的搭客、搭客大廳、空橋、機餐等。新加坡女傭華語中的指稱類特色詞語:
安哥、安娣、拜一、拜天、公車、巴剎、小販中心、山瑞、肉骨茶、蝦面、撈起、海南雞飯、甘榜雞、黑胡椒蟹、叻沙、沙爹肉串、山瑞湯、醬青;美祿、薏米水、酸柑水、甘蔗水、中國茶
這類詞語,在培訓時需要視職場漢語使用對象教給相應的轉換詞,如服務于中國大陸乘客:搭客——乘客,搭客大廳——航站樓,空橋——廊橋,機餐——飛機餐。來自中國大陸的家庭:安哥——叔叔,安娣——阿姨,拜一——周一(星期一),拜日——星期日(天),公車——公交,巴剎——市場,甘榜雞——土雞/走地雞(甘榜:村莊)。無對應詞的社區(qū)特色詞語,則要能加以解釋。
3.3 職場功能句
職場漢語句子的教學,不應像基礎漢語那樣偏重語法意義上的句型,而應選擇有用的功能句作為訓練的重點。所謂功能句,就是具有職場語用價值,完成工作或調節(jié)人際關系所要用到的句子。如新加坡女傭華語培訓中十大話題下常用的功能句,如烹飪類的功能句:“今天午餐/晚餐做什么菜?”“……炒/拌……,清蒸……,煲……湯”“放點(調料、配菜)……在……里/上)”“用小火/大火/中火燉/煮/炒/蒸”等。
從職場第二語言培訓的角度看,敏感文化主要包括三大類,一是公共禁忌,如宗教、政治、社交文化上的禁忌;二是地域文化禁忌;三是職場禁忌。其中,第一類公共禁忌文化,屬于常識類,職場漢語無需特別培訓,需要列入培訓課程的是第二和第三類。
4.1 地域敏感文化語料
如職場漢語學習者不在母文化環(huán)境中工作,而到陌生的地域從業(yè),對其地域性文化禁忌未免不了解,對其進行培訓時,應采集相關語料作為教學材料。
4.2 職場敏感文化語料
職場敏感文化語料是指相關行業(yè)、職業(yè)領域的言語禁忌,如新加坡華人家庭女傭,在從事家政服務時,對主人稱呼方面的禁忌,看病人時的諧音避諱,用餐時的言語禁忌等。此外,也要了解雇主的職業(yè)背景,避免在與雇主的華語交談時,沖撞其職業(yè)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