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虹
一線教師對于表達類課型“又愛又怕”?!皭邸笔且驗橹辣磉_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對于學生未來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怕”是因為表達課和閱讀課相比,教學規(guī)律更難琢磨,課堂生成更難把握,對教師即時點撥能力要求更高。為了引導教師從起始年級就重視研究書面表達,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下兩冊在寫話內容選擇和編寫思路等方面動足了腦筋。以下主要以二年級下冊教材為例,解讀統(tǒng)編教材在“寫話”部分的編排特色。
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寫話練習的次數(shù)較原人教版教材有所增加,請見下表。
人教版教材二年級寫話內容編排表
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寫話內容編排表
統(tǒng)編教材在上冊和下冊各增加一次寫話練習,同時二年級下冊教材在課后練習題和字詞句運用中另安排4次寫話練習,增加了學生動筆練習的機會。除了書面表達練習,教材還大量安排了學生口語表達練習,比如第一課《找春天》課后練習中編排了選做題“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樣的?仿照第4-7自然段或第8自然段說一說”,又如《小馬過河》一文的課后練習中,編排了練習題“試著用上下面的詞語,講講這個故事”。二年級下冊教材,僅“講故事”練習就達6次。教材為什么要這樣編排呢?至少有以下三方面意圖。
1.改變“重閱讀輕表達”的教學現(xiàn)狀。通過教材引導教師關注表達,讓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步發(fā)展。溫儒敏教授也曾指出:統(tǒng)編教材中課文與識字量減少,不要簡單地理解為“減負”。這樣編排是為了使教材所呈現(xiàn)的內容更為豐富,更加重視表達、讀書等方面的內容,有利于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增加表達練習次數(shù)是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保證。
2.基于學生真實的學習需求。按照人教版教材的編寫思路,二年級寫話練習次數(shù)不多,但是學生升入三年級后,第一單元就進行習作,從二年級到三年級在表達方面的要求跨度大,缺少銜接,讓部分學生進入三年級就遭遇書面表達的“當頭一棒”。因此,統(tǒng)編教材增加表達練習的數(shù)量,目的是讓學生的表達能力循序漸進,逐步提升。
3.遵循從說到寫的學習規(guī)律??谡Z表達能力的提升是書面表達能力發(fā)展的基礎。心理學研究證明:當學習者還不能熟練掌握一種新方法時,可以邊做邊講,把自己的思考過程說出來,這樣可以幫助理清思路,更快掌握方法??谡Z表達能幫助學生逐步理清表達的思路,建立語言表達的有序思維。
統(tǒng)編教材編寫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為總綱要,分解落實《課標》中各學段相關教學目標和內容,讓《課標》不再是大而空的標簽。教材中“寫話”部分的編寫對應《課標》中第一學段“寫話”的目標和內容,讓教材編寫有本可循,有據(jù)可依。
如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寫話內容為“我的小伙伴”。這一話題很好地對應了《課標》第一學段寫話部分的目標“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寫自己的好伙伴,就是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每個人的好伙伴都是可以自主選擇的,這是教材努力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能說的話。
又如第六單元,寫話提示是“大自然真是奇妙??!你的心中是不是也藏著很多‘問號’?把它們寫下來”,這既是引導學生“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同時又是對應《課標》中的另一個寫話目標“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學生在平時的寫話練習中,使用逗號、句號的機會較多,問號、感嘆號使用頻率不高,這一單元寫話練習,創(chuàng)設真實的表達需求,讓學生練習使用問號。
人教版教材從三年級開始,以單元整組方式進行教材編排。閱讀和習作前后貫通,互為促進。這樣的編排思路在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下冊中就有體現(xiàn)(如下表)。
單元序號第四單元課文題目寫話內容《彩色的夢》《楓樹上的喜鵲》《沙灘上的童話》《我是一只小蟲子》《寫童話:有趣的一天》
續(xù)表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單元寫話內容和單元課文主題是相吻合的。比如第四單元的課文都和“童話”有關,寫話內容也確定為“寫童話”;第六單元課文主題和寫話內容都與“自然”有關;第七單元每一篇課文的主角都是動物,于是寫話內容也和動物相關。閱讀和寫話在主題上自然交融,單元編排渾然一體,閱讀為寫話打下了很好的情感基礎。
統(tǒng)編教材在單元組織形式上還有一個特點:采取“語文素養(yǎng)”與“人文精神”雙線組織單元結構。以人文主題為線索,將語文素養(yǎng)作為另一條線索。因此,單元的課文和寫話之間除了人文主題契合之外,還在語文知識、學習策略、語言文字運用等方面有密切的聯(lián)系。
第四單元寫童話,教材中有這樣的提示語:寫的時候,可以用上下面的詞語“早上”“過了一會兒”“到了下午”“天黑了”。這些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將句子與句子連接過渡,勾畫了故事的大致結構。這是本次寫話練習中非常重要的寫話策略和語用知識點。這一單元的課文也出現(xiàn)過這樣的語言現(xiàn)象:《楓樹上的喜鵲》一課出現(xiàn)過表示時間的詞語:“上個星期天早上”“從那天起”“今天早上”,這些詞語對故事有序表達起到串聯(lián)引導的作用;《我是一只小蟲子》中也有這樣的表示時間先后順序的詞語:“早上醒來”“走在外面”“夜晚”。將時間敘述作為故事創(chuàng)作的重要線索,學生通過課文閱讀學習句與句之間的連接,突破寫話的真實難點,語言發(fā)展可以踏上新的臺階。
第六單元讓學生對大自然提出疑問,疑問從何而來呢?一是從實際生活中觀察周圍世界生發(fā)的疑問,二是在閱讀過程中生發(fā)疑問。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質疑方式的示范。教材中共示范了7個問題,其中有多個問題來自課文內容。如“為什么雨后天上掛著彩虹”“下雨前蜘蛛逃到哪兒去了”“是誰告訴蟬要下雨了”這幾個問題都來自課文《雷雨》,“石頭上怎么會有貝殼呢?”來自這一單元“我愛閱讀”中《最大的“書”》一課。讓學生學會在閱讀中提出疑問,這就是學習策略的有效指導。
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重要內容就是“思維的提升和發(fā)展”。思維和語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語言是現(xiàn)實的思維。思維的發(fā)展推動語言的發(fā)展,語言的進步又促進思維的進步。教材編排重視學生寫話思維的培育,指向語言和思維的同步發(fā)展。
教材編排是如何體現(xiàn)提升學生思維水平的呢?以第六單元為例,教材所呈現(xiàn)的7個問題是經過精心斟酌的。
為什么星星會眨眼睛?
為什么雨后天上掛著彩虹?
樹葉的形狀為什么是各種各樣的?
花兒為什么是五顏六色的?
下雨前,蜘蛛逃到哪兒去了?
是誰告訴蟬要下雨了?
石頭上怎么會有貝殼呢?
這7個問題的秘妙何在?妙處一:問題1、問題2與天文有關,問題3、問題4與植物有關,問題5、問題6與動物有關,問題7與地質有關。對繁雜的問題進行歸類,讓學生發(fā)現(xiàn)提問可以“上天入地”,循著這樣的思路進行有序思考,為學生質疑提供思考路徑。妙處二:同樣是提出問題,提問的方式可以不同,“為什么”一詞可以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子中間。除了用“為什么”提問,還可以使用“哪兒、是誰、怎么”等詞語來提出問題,這是對寫話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
以上四方面是對二年級下冊寫話部分教材特色的解析。研讀教材,借用教材促發(fā)真實學習,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所在,也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qū)教育學院3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