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丹
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是重點。中國漢字是最美的,也是最難學的文字之一。因為它的美麗,所以它對兒童充滿了吸引力。又因為它的難學,使原來親近它的兒童,在初遇它之后,便很不情愿地躲避,甚至遠離。與拼音文字不同,漢字不僅僅是記錄的符號,而是音、形、義的統(tǒng)一體。漢字是對社會生活、人情風俗、自然萬物等現(xiàn)象的記錄,蘊含著豐富的字理,甚至探尋漢字的發(fā)生學意義,能形成一門方法論學科——字源學。
二年級開始,隨著學生日益增長的表達欲望,他們開始學習組詞、造句、寫話。但就在這組詞、造句、寫話的過程中,錯別字開始在相當多的學生中成為“常態(tài)”。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學生識字不多,儲存在大腦中可供“調(diào)遣”的漢字太少,當需要使用時,難免出現(xiàn)“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平時教學中,光靠機械的抄寫、默寫,雖然能達到一定的訓練,卻不能讓學生在理解運用上有絲毫進展。不識漢字之理,不明白筆畫、偏旁的意思,導致“識字”成了需死記硬背的“苦差事”“難事”,致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識字效率低下。
要學好漢字,還是要根據(jù)漢字特有的規(guī)律,從字理著手。但是跟低年級學生說字理,他們是不能接受的。陳寅恪先生認為“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故事”,讓我深受啟發(fā),漢字的字理就深藏在漢字的故事之中。教學時,與學生聊聊漢字的故事,說不定會有新的收獲。
首先,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聽故事。一個陌生的漢字鑲嵌在故事中,學生在享受聽故事的樂趣時,也順帶記住了這個字。其次,漢字是有故事可講的。古人造字,有其內(nèi)在規(guī)律,還蘊含著哲理。不少會意字的組成十分巧妙,讓人不禁拍案叫絕。
根據(jù)漢字的規(guī)律,結(jié)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去研究課文中的生字??纯茨男┳质怯泄适驴芍v,是適合講給學生聽的。通過查詢相關(guān)的字理書籍,將字化為一個個有趣的故事。
兒童總是青睞故事,因為故事是感性的,而道理則是理性的。盧梭認為兒童處于“理性睡眠期”,所以要用感性的故事來創(chuàng)設(shè)情境,再配上圖片。教師上課講解生字的時候,若能創(chuàng)設(shè)情境,再配上圖片,就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
如教學“大象”“麋鹿”等詞語中的“象、鹿”等字時,就可以講字的故事。在課上,我創(chuàng)設(shè)“來到野生動物園參觀,看看森林里都有哪些動物朋友”的問題情境。接著出示:
學生們看到這些圖片,自然會產(chǎn)生聯(lián)想,猜出是“鹿”和“象”。
我繼續(xù)用講故事的方式,引導他們仔細觀察,“你看,這些小鹿多開心,在森林里跳起了快樂的舞蹈,我們輕輕走近它”,慢慢地讓他們進入到對生字“鹿”的學習。出示:
我繼續(xù)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觀察:“你們仔細看看這只美麗的小鹿,它是什么樣兒?”學生會說:“它有一雙巨大的角,大大的眼睛,小小的身體,細長的腿?!钡拇_,古人造字時,是將鹿的角和眼睛做了突出處理,讓人一看就記憶深刻。此時,出示“鹿”這個生字,學生很容易找到現(xiàn)代漢字與象形的甲骨文之間的聯(lián)系。美麗的小鹿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了印象,“鹿”字的識記也便水到渠成。
再說說“象”,我繼續(xù)編著野生森林里的動物故事:“大象甩著長鼻子,在森林里散步,突然,它看見了香蕉樹上金黃金黃的香蕉,它使勁地伸長脖子,還是夠不著。它靈機一動,雙腿趴在樹上,鼻子一卷,終于吃到甜甜的香蕉了。”出示:
“象”字由橫到豎的過程,就自然呈現(xiàn)出來。和現(xiàn)代字“象”比一比,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象”字的最長一撇就是它的長鼻子,上面是頭,下面豎彎鉤是身體,分列兩邊的撇、捺是大象的腿。多么有意思的漢字!
象形字就像一幅畫,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shè),學生在聽生字講解時,會懷著期待,隨著一個個有意思的故事進行想象。這種對學習的期待,使他們學起生字來不再望而生畏。學習生字的過程是那么愉快!
象形字和古文字相結(jié)合,使生字學習樂陶陶?,F(xiàn)代字中簡化了許多字,單單從簡單的筆畫中已經(jīng)無法聯(lián)想起它的本來意思。這時,教師不妨追根溯源,從古體字中去尋找它的本來面目,說不定會有驚喜。
小篆是從古體字到簡體字過渡時期的文字,處于新舊交替時代的產(chǎn)物。小篆既保留了古文字的原始面貌,又由于秦始皇的統(tǒng)一規(guī)范,使其更趨于方塊字的特征。比甲骨文、大篆看起來更像是字,而非畫。平時一般看不到小篆這種字體,學生對這種新鮮字體充滿好奇,上課特別愛聽,學習效率也高。
漢字中的會意字特別有意思,每個字就像是字的加法,兩個部分一組合,就能表示新的意思。如《雨點》一課的“步”字,學生往往容易寫錯,下半部分多寫一點。其實,“步”的篆書,向我們展示了它最開始的意思。出示:
這是兩只腳,一只向左,一只向右,正一前一后,邁開大步子呢!
從篆書“步”可以看出,上面的“止”表示一只腳,下面的部分也是一只腳。這樣一講,學生自然不會和“少”字混淆多一點了,因為它根本不表示“少”的意思。
“看到這個字,同學們腦海里想到了什么?”學生的想象千奇百怪,有的說是高樓,有的說是樓梯……
我來公布答案:一座防衛(wèi)用的碉堡,它建得高高的,在上面瞭望,能看到很遠的地方。
同學們聽了,連連點頭:“嗯,真像啊!”
我接著講“高”字的故事:這高高的碉堡和高高的城門,都是用來抵御外敵入侵的,建得特別堅固,讓人一看就既威嚴又充滿安全感。對于古代人來說,高高城門被賦予了“高”的概念。
這種用一種形象來代表抽象概念的現(xiàn)象,在漢字中多次出現(xiàn)。通過小篆和故事的配合講解,對學生而言,生字不再是一個個筆畫的組合,而成了一個個生動有形的意象。學生對生字的理解,也是越來越深刻,由本義逐漸向引申義邁進。
在教師講解過一定量的漢字故事之后,小學生愛想象的天性就被激發(fā)出來了。課堂上,他們也展開想象的翅膀,編起了自己的漢字故事。
如《月亮灣》一課中,有“朝霞”的“朝”。初讀課文之后,學生根據(jù)上下文理解“朝”是早上的意思。在如何記住這個“朝”字時,一位小姑娘說:“朝就是早上。你看,‘朝’字中的‘日’就是一輪太陽,正從兩棵樹之間,慢慢升起來了。這時,月亮還沒回去呢,天才剛剛亮,很早?!?/p>
學生的想象,大膽又合理。在“朝”的字理中,“日”上下的兩個“十”,不是樹,而是一棵棵小草。太陽是從草地上升起來。學生沒有字理方面的工具書,卻也能想得八九不離十,真是太讓人驚訝了!
記得一位歷史學家說過,如果將人類歷史比作人的一生,那原始時期就像是人的兒童期,原始人思路簡單,表達直接,憑直覺來判定事情的結(jié)果,對大自然充滿敬畏和好奇??纯垂爬系臐h字,悠久的神話,我們都能感受到這些特點。
而如今的兒童,正是人類“兒童期”的縮影。他們正處在直覺思維、形象思維最活躍的時候,他們的想象天馬行空,讓大人也自嘆不如。他們對字的想象,竟和原始人造字的理念不謀而合。這讓我看到,漢字的學習,不應(yīng)只是記住某個字、會寫、會組詞就行了,教師更應(yīng)該充分利用老祖宗傳下來的漢字,開發(fā)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象,將字形和字義相聯(lián)系,編編有趣的漢字故事。這樣既能加深對生字的理解,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生字,又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開發(fā)學生的智力。
學習漢字背后的故事,探究漢字字理,能激發(fā)學生對漢字的好奇,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漢字意思,區(qū)別易混淆的字,更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漢字的故事,奇妙而有趣,它將帶領(lǐng)學生充滿期待地走進漢字世界,學習祖國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