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蓮紅
現(xiàn)代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現(xiàn)代詩又叫兒童詩,這些詩歌與兒童的審美特點和心理特點很吻合,特別適合他們欣賞和吟誦?,F(xiàn)行的小語教材中幾乎每一冊都有兒童詩,中高年級的兒童詩又常被安排在教材的第一課,這些足見編者對兒童詩的重視。課標中也明確指出:“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币虼耍鳛榻處煾鼞匾晝和姷慕虒W。但仍有許多教師誤把兒童詩等同于其他文體的課文,這樣不但不利于學生對兒童詩的把握,同時也違背了課標的理念。那么如何依據(jù)課標的要求,進行有效的教學呢?在實踐中我不斷進行摸索,結合教材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征,作了如下探索和嘗試: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將學生引入兒童詩的氛圍,以此將學生引入與詩歌協(xié)調(diào)的感情基調(diào)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以主動積極的情緒進入朗讀,可謂是未見南山已悠然。
一首詩如同一首優(yōu)美動聽的歌,這源于詩歌獨特的韻律和節(jié)奏,這就使得詩歌和音樂在表達情感上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針對這一特點,恰當使用音樂能夠給朗讀以錦上添花的妙處。如《大海睡了》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兒童詩,在導入課題時,為激發(fā)學生朗讀的熱情,我是這樣做的:
師:夜幕降臨了,調(diào)皮的星星在眨著眼睛,月亮姐姐笑彎了嘴,熱鬧了一整天的大海也平靜了下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一篇新的課文。
(師板書、生書空課題,師指導生輕輕地讀課題。)
師:大海睡著的時候究竟是什么樣兒的呢?請自己讀一讀課文。
此刻,我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搖籃曲》讓學生自己朗讀。學生在這樣的樂曲聲中,不由自主地對本課要學的詩歌充滿了向往,并且已經(jīng)在音樂中感受到了月光下寧靜的大海,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帶著這樣的感情基調(diào)去朗讀詩歌。
詩情畫意是對詩畫結合意境的最高詮釋,一首精妙絕倫的詩歌就是一幅色彩斑斕的圖畫。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配有相應的插圖,借助圖畫來營造意境,將會大大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朗讀興趣。如在教學《鮮花和星星》時,我這樣做:
師:同學們你們瞧,這是一幅漫山遍野的鮮花圖??粗阌惺裁聪胝f的嗎?(出示相應的課文插圖)
生:哇,這個地方好美麗啊,我想住在這兒。
生:這些花兒五顏六色的,雖然我叫不出它們的名字,但我很喜歡。
生:各種各樣的花都開了,鋪滿了大地,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
師:是啊,這些花兒給我們帶來了美麗,讓我們帶著感激之情讀好它們吧。
雖然只用了一幅簡單的課文圖片,卻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不僅讓他們產(chǎn)生了朗讀這首詩歌的興趣,同時也為其情感體驗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詩歌的語言是凝練的、精妙的,是經(jīng)過詩人反復推敲而來的。所以任何一首兒童詩的教學,教師都應該關注語言的學習,讓學生借助已有的課文學習語言,豐富詞匯,感受語言的生動,提高鑒賞和駕馭語言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品味這些字句,與詩人的心靈產(chǎn)生共鳴,于細微之處踏尋詩人情感的痕跡。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痹姼璧恼Z言都是詩人精心推敲出來的,教學時帶著學生抓住重點字詞,去比較,去品味,課堂會在學生的咬文嚼字中變得詩味濃濃。如《春風染綠我們雙腳》的教學片段:
出示:踏一路春風,撒一路歡笑,向荒山野嶺進軍,春光染綠我們雙腳。
師:這春風怎么踏?歡笑怎么撒?老師來改一下,你們看好不好?(出示將“踏”改成“迎”,將“撒”改成“聽”后的詩句。)
生:我喜歡“踏”字,讀著這個字,我仿佛聽到了“我們”輕快的腳步聲。
生:“撒”字用得好,我感覺不僅聽到他們的歡聲笑語,眼前仿佛也看到了他們一路上有說有笑的樣子。
(指名讀詩句,指導生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讀這句詩。)
所謂一詞一句關乎情,一個字,一個詞,哪怕是一個標點符號,在表情達意上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都值得我們細細地品味。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我抓住兩個關鍵字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咬文嚼字,不但讓學生悟出了情,也提升了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每一首詩歌都蘊含著豐富的畫面,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兒童是極具想象力的,他們會用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來認識和解釋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所以在兒童詩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合理且豐富的想象,會讓學生與課文進行有效而深刻的對話,欣賞詩歌所描繪的奇妙多姿的畫面。還以《春風染綠我們雙腳》教學為例:
師:作者為我們展現(xiàn)的青山碧嶺的畫面,究竟是什么樣的呢?請同學們跟著老師,(播放節(jié)奏舒緩的音樂)閉上你們的雙眼,深呼吸,你好像聞到了……
生:我好像聞到了淡淡的花香。
生:感覺有剛下過雨的那種泥土的氣味。
師:呼吸著這樣清新的空氣,你仿佛置身于一個怎樣的世界呢?(音樂漸止)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綠色的世界。樹木蔥蘢、枝繁葉茂,每一棵樹都在向我們展示著旺盛的生命力。
生:遠看群山,一山青,一山綠,一山濃,一山淡,就像一幅優(yōu)美的山水畫。
師:真是一幅美妙的山水畫呀。心中有景,畫中有情,真的是情景交融啊。一起試著讀好這段話。
詩道貴在悟。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我不是一味地講解,而是帶領學生進入一個想象的空間,讓他們插上翅膀,大膽想象。學生們用自己的語言,從關鍵詞“青山碧嶺”輻射出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在這樣的品讀過程中,學生不但深化了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而且體悟了詩人所抒發(fā)的真摯情感。
作詩,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是他們自由天性的表現(xiàn)。他們會從一些普通平凡的意象中感受到詩意。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機會,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讓他們大膽地抒發(fā)自己的詩興。如在教學完《鮮花和星星》這首詩歌后:
師: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多得數(shù)不清。請你們回憶一下,春天里,夏天里,秋天和冬天里,哪些美好的事物數(shù)不勝數(shù)呢?
生:春天的小草數(shù)不清。
……
師:學著課文寫一寫吧。
我最喜歡在秋風中飄落的楓葉。
這里一片,那里一片。
真像一個個蝴蝶仙子在翩翩起舞。
……
不只這一篇的仿寫,幾乎每一首詩歌學完后,我都會創(chuàng)設情境,讓他們聯(lián)系生活,模仿課文進行創(chuàng)作。就連一些識字韻文我都會抓住機會,讓學生適時創(chuàng)作。如:
單看是一個個詞語,但聯(lián)系起來,就是一首描寫夏天的韻律詩。在教學完韻文后,我讓學生仿照《春天在哪里》創(chuàng)作《夏天在哪里》。他們的創(chuàng)作讓人欣喜:
夏天在哪里啊,夏天在哪里啊?
夏天在夜晚的院子里。
天上有繁星,地上有竹椅,還有那一閃一閃的螢火蟲。
……
學生有模有樣地當起了詩人,一句句動人的詩句在筆尖流淌,一首首動聽的樂曲從唇齒間溢出。他們在這般輸出語言的過程中,不但深刻感受了詩句語言的奧妙,也與詩情相碰撞,仿寫了一首首詩歌,綻放了一朵朵創(chuàng)造之花。
通過多年教學實踐,我認為兒童詩并不是一讀了之,“朗讀、品析、仿寫”這三種策略是呈線性分布的,它是循序漸進地貫串于整首兒童詩教學中的。只要我們能夠合理運用,就能使兒童詩教學深入淺出,取得良好的效果,綻放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