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蓮,李志玲
(1.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甘肅蘭州730000;2.蘭州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人蒼白桿菌是兒童尤其是嬰幼兒敗血癥的重要病原菌,一直未引起國內外的關注,但越來越多的報道證實其是對人體有潛在威脅的微生物[1-2],并且對多種抗菌藥物高度耐藥[3-4]。也有文獻報道,在患者體內留置導管或其他醫(yī)療器械會增加感染人蒼白桿菌的機會[5]。人蒼白桿菌感染往往與患者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有關,該菌對大多數頭孢菌素和青霉素類抗菌藥物不敏感。由于人蒼白桿菌臨床癥狀不典型、耐藥性較強,使感染的治療與防控面臨嚴峻挑戰(zhàn)[1,6]。
目前嬰幼兒血流感染人蒼白桿菌的臨床研究資料較少,教科書上也未提及該菌。此次研究主要是對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9例血培養(yǎng)出人蒼白桿菌的嬰幼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期更多地了解人蒼白桿菌的臨床特點、危險因素、診治及耐藥性等,為正確有效地治療和防控提供指導依據。
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住院的患者共計170 694例,其中69例診斷為感染人蒼白桿菌,感染率為0.04%,均為兒內重癥科收治的嬰幼兒。對這些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發(fā)熱36例,敗血癥46例,合并肺炎43例,降鈣素原(PCT)升高69例。納入標準:(1)發(fā)熱>38℃、寒戰(zhàn)或低血壓等癥狀。≤1歲患兒具備下列癥狀或體征中至少一項:發(fā)熱>38℃、呼吸暫停、脈搏徐緩。(2)實驗室檢查有白細胞、中性粒細胞、PCT等升高,且血培養(yǎng)出的人蒼白桿菌與其他部位的感染無關。(3)標準要素必須發(fā)生在感染的窗口期內,包括陽性采樣的當天以及前后3天。(4)患兒家屬對本研究項目均知情并同意。
通過查閱相關人蒼白桿菌血流感染的文獻資料,根據所掌握的理論要點,自行設計了《人蒼白桿菌血流感染個案調查表》,調查表的內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況、臨床資料、危險因素分布及抗菌藥物的藥敏率。采取回顧性調查方式,對患兒的電子病歷逐個查閱,填寫調查表,將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在符合臨床診斷標準的基礎上,血培養(yǎng)人蒼白桿菌陽性。血培養(yǎng)為血流感染診斷的金標準。
采用EpiData 3.02軟件進行數據錄入,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表1 人蒼白桿菌血流感染患兒的一般情況
表2 人蒼白桿菌血流感染患兒臨床資料分布
69例患兒的人蒼白桿菌對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芐西林、氨芐西林/舒巴坦、頭孢唑啉、氯霉素、頭孢西丁、頭孢呋辛、氨曲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耐藥性高,均>80.00%,見表4。
69例患兒中,治愈與病情好轉66例,占95.65%;放棄治療2例,占2.90%;死亡1例,占1.45%。
表3 人蒼白桿菌血流感染患兒的危險因素分布
(1)人蒼白桿菌為嬰幼兒血流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其感染的發(fā)生主要與患兒的免疫力相關。人蒼白桿菌無處不在,是土壤和污水中常見的細菌,其作為條件病原菌,感染率在人類中比較低,但一旦在人體內感染,即可造成敗血癥,其中1~4歲兒童的感染率較高[6]。感染通常與患兒出生時情況、入院時有嚴重的基礎疾病、有合并癥、靜脈置管、呼吸機使用等易引發(fā)感染的高危因素有關。此研究中,同期住院患者170 694人,人蒼白桿菌檢出陽性69例,感染率為0.04%,均為兒內重癥科收治的嬰幼兒,其中嬰兒53例,占76.81%,年齡最小的為出生15分鐘的新生兒,新生兒占嬰兒的86.79%;早產兒46例,占66.67%。由于新生兒、早產兒缺乏有效的皮膚屏障,免疫系統(tǒng)尚未成熟或失效,讓來自不同部位的很多生物體能夠入侵;同時新生兒白細胞的產生及儲備都比較少,當他們患感染及嚴重疾病時,會增加白細胞的消耗量,從而降低細胞吞噬功能和殺菌活性,更容易受到感染,與文獻報道人蒼白桿菌能致年齡<28天的新生兒感染[7]及人蒼白桿菌引起早產兒的菌血癥[8]一致。
(2)人蒼白桿菌血流感染的臨床癥狀多無特異性,應盡早通過實驗室病原學檢查明確診斷。人蒼白桿菌血流感染的臨床癥狀主要為發(fā)熱、畏寒、寒戰(zhàn),實驗室檢查有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升高等中毒表現[9]。69例患兒有發(fā)熱癥狀者僅占52.17%,PCT值≥0.460 ng/ml者占100.00%,危急值通報者占71.01%,敗血癥占66.67%,合并肺炎43例,占62.32%,抗菌藥物使用時間≥7天者占71.01%,住院時間≥10天者占57.97%。人蒼白桿菌的生化特點與其他陰性桿菌較為相似,有報道稱該菌與布魯氏菌極為相似,因此鑒定時常?;煜齕8],故臨床診斷過程中可能存在感染該菌的病例被誤診的情況。目前臨床診斷該菌主要依靠微生物室的培養(yǎng)分離鑒定,此研究中的69例患兒均為血培養(yǎng)陽性而確診,故臨床診斷過程中應注意對患者及時進行血培養(yǎng),盡早明確診斷。
(3)人蒼白桿菌有較強的耐藥性,對青霉素類和第一、第二、第三代頭孢菌素耐藥,對頭孢吡肟敏感性高,對亞胺培南100.00%敏感。血流感染是臨床上重癥感染性疾病之一,近年來引起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增加,本次研究的人蒼白桿菌對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的耐藥性最強。有文獻報道,人蒼白桿菌目前對氯霉素廣泛耐藥,同時由于AmpC酶能夠誘導、抑制克拉維酸,該菌也能夠抑制生成該酶的β-內酰胺酶類藥物(除亞胺培南)[2]。本研究中69例患兒的人蒼白桿菌對亞胺培南、美洛培南等100.00%敏感,對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芐西林、氨芐西林/舒巴坦、頭孢唑啉、氯霉素、頭孢西丁、頭孢呋辛、氨曲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耐藥率達>80.00%,與曾學輝等[10]的研究結論一致。本研究中對頭孢他啶、頭孢噻肟耐藥的患兒分別有25例、3例,各占40.98%、23.08%,與圣朝軍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此次69例患兒中,對頭孢吡肟耐藥的3例,占4.35%,中介者10例,占14.19%。人蒼白桿菌對頭孢吡肟的耐藥率比較低,可能與AmpC酶不水解該抗菌藥物有關,但隨著耐藥趨勢的改變,應防止其演變?yōu)槟退幘闧9]。
表4 人蒼白桿菌對抗菌藥物的藥敏情況(n=69)
(4)針對人蒼白桿菌血流感染,正確使用抗菌藥物是提高治愈率的關鍵,頭孢吡肟、亞胺培南是人蒼白桿菌感染的首選用藥。血流感染的病情危急,一旦臨床高度懷疑血流感染,應立即按患者的原發(fā)病灶、免疫功能狀況、發(fā)病時的流行病學資料綜合考慮人蒼白桿菌感染可能存在,經驗性地選用適宜的抗菌藥物治療。同時主管醫(yī)生應及時抽血送檢,盡早明確病原菌;送檢測定PCT值,若PCT≥0.460 ng/ml,提示細菌感染,強烈推薦進行抗菌藥物治療。本次研究69例患兒均為入院當日送檢血培養(yǎng)人蒼白桿菌陽性,PCT值均≥0.460 ng/ml。PCT是診斷和監(jiān)測細菌炎性疾病感染的急性參數,對有感染危險的患者以及需要重癥監(jiān)護的患者進行監(jiān)測,用來探測細菌感染的全身影響或檢測膿毒性并發(fā)癥等,評價嚴重炎癥性疾病臨床進程及預后。經規(guī)范治療,對危急值迅速進行干預,治愈與病情好轉66例,占95.65%,放棄治療2例,死亡1例,提示該菌血流感染的治愈、好轉率較高,因為人蒼白桿菌的毒力不強。
血培養(yǎng)人蒼白桿菌陽性并確診時,應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更換抗菌藥物。值得注意的是,人蒼白桿菌有較強的多重耐藥性,在沒有獲得藥敏結果時需聯(lián)合用藥,獲得可靠病原學診斷及藥敏結果時,改用敏感抗菌藥物治療。人蒼白桿菌感染的菌血癥可選用頭孢吡肟,重癥患兒可用亞胺培南。雖然人蒼白桿菌對亞胺培南100.00%敏感,但使用時應更加規(guī)范、聯(lián)合用藥,以免產生耐藥和二重感染而引起嚴重后果。微生物實驗室及時準確地培養(yǎng)分離到細菌,進行藥敏試驗,對指導臨床醫(yī)師規(guī)范合理地使用抗菌藥物及提高治愈率十分關鍵;同時,迅速處理危急值也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愈率的關鍵。
(5)改善患兒的整體免疫狀況、及時有效地干預危險因素是預防和減少嬰幼兒血流感染的重要措施。在本研究中感染性疾病的高??剖覟閮嚎浦匕Y監(jiān)護病房(23.19%)和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76.81%)。導致感染的危險因素有患者年齡偏小、住院時間延長(≥10天的占57.97%)和侵入性操作(86.96%)。應減少不必要的導管放置,加強醫(yī)務人員無菌操作觀念及醫(yī)療器械的消毒滅菌工作,提高醫(yī)護人員手衛(wèi)生的依從性,加大病房清潔、消毒頻次(≥3天),行靜脈置管的患兒每日觀察評估,正確使用肝素封管,5~7天更換敷料并對穿刺部位消毒,盡早拔除導管,保證呼吸機安全使用并盡量縮短患兒使用時間,正確使用抗菌藥物,規(guī)范治療原發(fā)病及合并癥,縮短療程,提高治愈率,避免院內交叉感染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人蒼白桿菌已成為嬰幼兒血流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臨床癥狀不典型、耐藥性強,應盡早通過實驗室病原學檢查明確診斷,正確使用抗菌藥物,迅速干預危急值,這是提高療效的關鍵;同時,注意改善患兒的整體免疫狀況,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去除可能的誘發(fā)因素,注意無菌操作,對易感人群、高??剖也扇〖皶r有效的干預措施,加強醫(yī)院感染管理,避免院內交叉感染的發(fā)生,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醫(yī)療質量。
參考文獻:
[1]Mrozek S,Dupuy M,Lourtet J,et al.Brain empyema due to Ochrobactrum anthropi[J].Med Mal Infect,2014,44(3):128-129.
[2]HagiyaH,OhnishiK,MakiM,etal.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 Ochrobactrum anthropi Bacteremia[J].J Clin Microbiol,2013,51(4):1330-1333.
[3]Wi YM,Peck KR.Biliary sepsis caused byOchrobactrum anthropic[J].Jpn J Infect Dis,2010(63):444-446.
[4]劉健龍,張潔,聶波麗,等.91例兒童人蒼白桿菌敗血癥病原菌及耐藥性分析[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0(3):447-448.
[5]Vaidya SA,Citron DM,Fine MB,et al.Pelvic abscess due to Ochrobactrum intermedium in an immunocompetent host: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Clin Microbiol,2007,45(5):1672.
[6]Alparslan C,Yavascan O,Kose E,et al.An Opportunistic Pathogen in a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Ochrobactrum Anthropi[J].Indian J Pediatr,2013,80(1):72-74.
[7]胡建芬,隆彩霞,張林.140例兒童人蒼白桿菌敗血癥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兒科藥學雜志,2015(9):35-37.
[8]劉志國,崔步云,夏咸柱.人蒼白桿菌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報,2015(8):977-982.
[9]圣朝軍,徐雅萍,張杜超,等.人蒼白桿菌血流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5):1017-1018,1036.
[10]曾學輝,曾正英.231例血流感染人蒼白桿菌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南藥學,2014(7):71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