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貴強
高中化學與初中相比,難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因此學生在實際學習時就會被各種難題所阻礙。同時,新課程改革也提出了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與學習能力,使他們不過于依賴教師對知識予以掌握,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獨立探究的機會。但就傳統(tǒng)教學方式而言,學生并非是教學的主體,教師也不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了合作學習對學生的積極作用,所以就無法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
合作學習模式指的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對知識予以探索。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需要教師對小組予以科學的分配,讓每位學生均可以在小組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因此分組的合理性是確保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前提條件[1]。高中化學教師在實際分組的過程中,需確保小組之間的整體實力不會出現(xiàn)較大的偏差,這樣就不會出現(xiàn)優(yōu)生霸占課堂的情況,同時也有利于學習能力欠佳的學生,在小組當中通過和他人的合作來促進自己學習能力的提升。這就需要教師在分組時要避免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來對小組予以劃分,而是要讓一個小組內有化學水平較高的學生,也要有水平較低的同學,同時還應結合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化學能力傾向等相關因素。部分學生在化學實驗方面的能看較為突出,具有極強的動手能力,可以順利的將實驗完成,并且還可以在實驗時通過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開展創(chuàng)新實驗以及驗證化學想法等,因此他們在合作學習模式當中通常會發(fā)揮出帶頭作用。部分學生則對化學理論知識的掌握能力較強,在對化學問題予以解答的過程中可以迅速的發(fā)現(xiàn)突破口,該類學生可以為小組帶來強有力的理論后盾。通過將上述學生組合在一個小組當中進行合作學習,有利于他們之間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并讓學生能夠共同提高。
高中化學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向學生傳授化學知識之外,還需培養(yǎng)學生對問題予以自主探究的相關能力,同時也需要重視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的過程中,使學生能夠對教材內容予以有效性分析,并對教材中的內容予以假設性設計,這樣就能夠提出不同觀點的質疑,以此來對教材內容予以創(chuàng)新運用。由此可見,高中化學教師需要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來組織學生進行教學活動,這樣在合作學習的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之間就能夠進行更為有效的交流與互動。
例如,在講解和鈉有關的化合物時,學生通常在區(qū)別NaCo3和與Ca(OH)2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錯誤,或對相關理論的掌握程度不深等相關問題。此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兩者間在屬性方面存在的異同點予以探討與總結,同時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產生質疑,比如NaCo33和Ca(OH)2同Na2HCO3產生化學反應之后,能夠通過澄清石灰水來予以區(qū)分嗎?這樣學生就能夠在小組當中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就能夠對NaCo3和Ca(OH)2同Na2HCO3產生化學反應之后,均會生成化學沉淀物的知識點予以深刻的記憶與掌握,所以運用澄清石灰水無法對 NaCo3和Ca(OH)2予以區(qū)分。
高中化學教師在對問題予以設計時,應全面分析問題所具備的討論與探究價值,其能否讓合作學習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2]。這就需要教師設計和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來,充分發(fā)揮主體性。
例如,在講解“飲食中的有機化合物”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乙醇的氧化反應”實驗來對教學內容予以深入的探討,并向學生提出擁有探究性與開發(fā)性的問題。如在空氣當中將乙醇點燃會出現(xiàn)何種現(xiàn)象和在乙醇氧化反應的過程中銅線具有哪些作用等。通過各類問題,來調動學生進行試驗的主動性,同時讓學生在合作試驗的過程中增強合作能力。又或者是在開展“化學反應的快慢與限度”的過程中,教師在對基礎理論知識予以講解之后,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來對試驗方案予以設計,并在試驗的過程中記錄對化學反應速率產生影響的相關因素,以此來讓學生自主對試驗環(huán)節(jié)以及目標予以設定,教師則在學生遇到難題是予以適當?shù)膯l(fā)。以此來增強學生對試驗的參與度。
結語: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運用合作學習除了能夠提高學生化學學習能力之外,還可以對其團隊合作能力予以培養(yǎng),讓學生之間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進而實現(xiàn)學生的整體提升。同時,小組之間的競爭還能夠提升學生對化學知識予以探索的積極性,有利于教師教學質量以及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1]熊益?zhèn)?高中化學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的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6):93-94.
[2]鄭宏麗.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3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