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杰
中國的戲曲藝術在世界藝壇中獨樹一幟,是我國文化庫中的瑰寶。今年國家教育部開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的活動,讓學生了解和喜愛、繼承傳統(tǒng)文化。在傳統(tǒng)文化中與音樂有關的就是戲曲,中國的戲曲種類流傳下來的有上百種,在戲曲里流傳最廣的就是京劇,我?!伴_展戲曲進課堂”活動,把先國粹京劇引進課堂。怎樣教好戲曲音樂,讓學生接受它,喜歡它,傳承它,這是我們音樂教師們必須重視并解決的一個實踐問題。怎么樣能夠讓學生對學習戲曲感興趣,讓學生學會唱京劇,有沒有適合教學戲曲音樂的切實可行的教唱方法。為此,我想到了那種已經被我們音樂老師們冷落許久的梨園式教唱法——口傳心授。
“口傳心授”這種師傅唱徒跟的方式,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其實這種方式關系到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審美,牽涉到我國傳統(tǒng)的哲學、美學、音樂思維和音樂形態(tài)等各方面的問題。從前的音樂教學采用比較多的就是這種方式,只是近來因認為其落后漸漸棄之不用了?,F(xiàn)在許多的孩子對京劇幾乎沒什么概念,仔細起來,出現(xiàn)類似現(xiàn)象當然不能怪我們青少年,不是他們不喜歡京劇,而是沒有給他們提供了解戲曲的機緣。沒有給他們創(chuàng)造欣賞得條件。把戲曲納入中小學音樂課堂中,通過老師的演唱或欣賞曲目背后故事得分析和介紹及相關視頻材料的欣賞中逐步改變他們對戲曲的無知狀態(tài)。因此,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戲曲進課堂”并不是培養(yǎng)戲曲專業(yè)演員和票友的精英教育,而是一種普及戲曲知識的教育,這種普及是希望青少年對戲曲得基本元素。
現(xiàn)在我們學習音樂嚴格忠于原譜,從音高、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力度、表情、等方面學習樂曲。而戲曲音樂從譜面上看旋律往往簡單而重復,但其追求輕、重、緩、急,唱腔中的語言美、意境美、韻味美、微分音、裝飾音的運用大都無法通過視譜來體現(xiàn),尤其是語言,地方語言的運用是戲曲韻味美的一大特點,這也是視唱法無法體現(xiàn)的。如果戲曲音樂也像平時唱歌那樣嚴格地按歌譜來學唱,那么其韻味將蕩然無存。我在教授戲曲時,一開始學生就大力反對。后來我采用跟唱法,如我在教唱《唱臉譜》時采用先詞后曲,并用口傳心授的方式,我范唱一句,學生跟一句,學生很快就搖頭晃腦唱得津津有味。學會以后,再要求他們視譜,他們也愿意了。上完課我又問了一個問題:“京劇到底好聽還是難聽?”“好聽!”“好聽在哪里?”“拖腔的地方唱起來特別有韻味。
所以視唱法強調尊重原譜,用來表達戲曲音樂顯得機械。因為戲曲是程式化的音樂,用視唱法相對顯得機械,無法充分表達戲曲的韻味美,所以學生在學唱過程中無法體驗到戲曲音樂的真正美,從而較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會覺得“枯燥”而缺乏興趣。
視唱法中較難表現(xiàn)的是戲曲的韻味美。戲曲音樂從譜面上看旋律往往簡單而重復,但其追求輕、重、緩、急,唱腔中的語言美、韻味美、意境美、微分音,裝飾音的運用大多數都無法通過視譜來體現(xiàn).尤其是語言,地方語言的運用是戲曲韻味美的一大特點,這也是視唱法無法體現(xiàn)的。如果戲曲音樂也像平時唱歌那樣嚴格地按歌譜來學唱(奏),那么其韻味也將蕩然無存。中國戲曲則與普通歌曲不同,戲曲有程式化的特點,從其角色的唱、念、做、打、等方面都體現(xiàn)出這一特點,在戲曲中,學會了一個唱腔等于學會了多個唱段,但每一個唱段間雖有相似的旋律卻又在語言、韻味、意境、裝飾音等諸多方面有著眾多的區(qū)別。如果戲曲音樂也像平時唱歌那樣嚴格地按歌譜來學唱,那么其韻味將蕩然無存。這也是為什么視唱法適合普通歌曲而不適合戲曲音樂的另一方面原因。
中國傳統(tǒng)戲曲、曲藝千百年來代代相傳靠的就是“口傳心授”這種方法,口傳是形式、內容,心授的卻是靈魂。
“口傳心授”是省時高效的學唱戲曲的方法,它最明顯的優(yōu)越性就是學得快。我國傳統(tǒng)的藝術(音樂),長期以來受儒、道、佛等幾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主要以“意會”為主的審美情趣、創(chuàng)美形式,是一種體驗式、感悟式的高雅藝術,一種風格的把握完全是憑著對審美的經驗和對藝術創(chuàng)造中的直接領悟和體會。當老師以“口傳”這種方法教唱時,其實已經把戲曲的音樂旋律連同他所領悟到的唱腔中意境美、線條美、語言美、裝飾美、韻味美等通過這種簡單的口授形式直接傳授讓學生心領神會,也就是已做到了“心授”,為學生以后怎樣處理音樂提供了一種快捷的途徑,縮短了學生摸索的時間。
我們音樂課本中加入的傳統(tǒng)戲曲和曲藝傳統(tǒng)音樂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學唱一些片斷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戲曲、曲藝;從而可以達到繼承、弘揚傳統(tǒng)音樂藝術的目的。如果我們老師在教唱過程中采用“口傳心授”的方法,像民間藝人那樣,在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基礎上,根據老師自身的音樂修養(yǎng)、藝術素質、審美情趣以及嗓音條件,在基本唱腔的框架上對課本中的曲譜進行加花、潤腔再做創(chuàng)造,通過外部表演,動作、眼神和情感就能充分讓學生體會戲曲韻味美的所在。另外,戲曲唱腔中地方語言的運用也是戲曲韻味美的一大特點。也只有通過心傳口授這個方式來教學。總之,“口傳心授”是最能體現(xiàn)戲曲韻味美的教學方式。
用“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教唱時,教師與學生間的距離感就會明顯縮小,師生間的交流也就頻繁了。老師教唱時其生動的表情、優(yōu)美的唱腔、細致的講解,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老師才能及時地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學生在一句句跟唱中體味到了戲曲的韻味美之后,就會產生濃厚學習戲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音樂教學首先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引導、提高學生欣賞、演唱戲曲音樂的興趣呢?在欣賞之前,應該尋找學生熟悉或喜歡的內容作為切入口。于是我投學生所好在空閑之余收集了大量融入戲曲元素的流行歌曲。例如受到學生喜愛的歌手李玉剛的歌曲《新貴妃醉酒》,王力宏的歌曲《蓋世英雄》和李宇春的歌曲《梨花香》等都引入了京劇唱腔。不少學生都很喜歡,而且都能唱幾句。我從流行歌曲入手,把戲曲知識和學生興趣相結合,也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另外,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我還讓學生加強了解戲曲的故事情節(jié)、典故以及歷史背景。如此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對戲曲內容、人物性格特點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在學習過程中也產生了濃厚的積極性。還比如學生耳熟能詳的《說唱臉譜》、《北京的橋》;《北京一夜》(陳升);《以父之名》、《龍拳》、《霍元甲》(周杰倫);《花田錯》、《在梅邊》;《蘇三說》(陶喆);《中國功夫》(屠洪綱);《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誰說女子不如男》(零點樂隊);《對話》(吳瓊);……在學生到了音樂教室之后播放這些音樂讓他們聆聽,并且讓他們討論歌曲是以何種表現(xiàn)形式融入戲曲元素,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他們總結出有的直接在歌曲中穿插戲曲旋律;有的是把戲曲音樂融入到歌曲旋律中;有的是運用了戲曲中的鑼鼓伴奏;有的是旋律沒變,而改變了唱法;有的是把戲曲作為引子和背景來表現(xiàn),這樣的音樂鑒賞收獲是難能可貴的。學生在聽這些音樂的過程中專注而投入的聽著、唱著,讓教師感到欣慰,久而久之學生會慢慢的去學,漸漸的他們就會去關注戲曲,并且會主動的去學唱中間的一句或者一段戲曲的旋律,通過學生學生明白戲曲并不是他們腦海中渣渣呼呼的感覺,更讓他們了解戲曲加入到歌曲中別有一番風味,對于一些戲曲知識的滲透也是順理成章!通過將傳統(tǒng)與流行歌曲中的戲歌不僅喚醒了學生對戲曲的興趣,而且從觀念上改變了學生的一些看法--原來戲曲并不是那么咋咋呼呼的,慢慢欣賞也有優(yōu)美的一面的,這也打開學生心靈上接受戲曲的第一步!
所以我就得在京劇的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快速學會唱,學會了以后再來體現(xiàn)戲曲音樂中的韻味美。通過實踐我認為傳統(tǒng)的“口傳心授”和加一些現(xiàn)代的音樂教學方法,不失為課堂戲曲音樂教學的一個好方法。只有學生學會演唱京劇才能感受到戲曲的韻味美,被其吸引,為其陶醉,才能激起濃厚學習興趣,才能達到我們繼承、弘揚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目的??傊?,作為一名有責任感的音樂教師要努力開拓創(chuàng)新,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總結提高,為培養(yǎng)提高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包括戲曲音樂的感情和素養(yǎng)進行長期的卓有成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