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斌
農(nóng)村小學中,每年被安排到低年級語文教學的教師,大都會多一些抱怨,常說的話就是:低年級語文太難教了,雖然要求教師講解的知識比較淺顯,但是教學內(nèi)容比較多,要求學生認和寫的字比較多,一年級的學生剛從學前班升上來,許多學生的學習習慣還停留在學前班的基礎上,存在的壞習慣較多,學習還沒有獨立性。那么,如何預習呢?
農(nóng)村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與城市小學生有很大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農(nóng)村小學生生活面窄,且多數(shù)是寄宿生,家庭教育落后,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全靠課堂的40分鐘,學習習慣非常隨意,所以設立預習非常的關鍵。一年級孩子的閱讀預習很難,并不是你告訴他回家要預習他就會預習的,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新課的預習,這樣為以后實現(xiàn)自主預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指導學生預習要有階段性,初入學的學生你要引導他們?nèi)绾稳ι?,哪些生字要求默寫,哪些生字要求認識,怎樣指字讀課文,如何給課文找句子,如何標自然段,經(jīng)過一段時間由教師指導形式的預習,學生逐漸掌握了預習的方法,這時就要轉入新的形式,過渡到小組形式、學生個體為主的預習。
1.標好自然段 用鉛筆標出課文的自然段,有利于鞏固學生自然段的認識,也為以后的自然段教學服務。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上課時聽講更方便。因為老師常說:“XX自然段誰來讀”“XX自然段講了什么”“請看好XX自然段”等。如果是詩歌要標出小節(jié),如果是古詩就不用標自然段了。
2.劃出生字詞并讀準生字詞 低年級語文教學主要以寫字、識字為主,我們的課本中安排了大量讓學生寫、認的生字,課文篇幅也比較長,文中有很多的生字孩子不認識、不熟悉。如果專等課堂上這四十分鐘,解決認識的生字再來熟練朗讀這么長的課文,教學任務就無法完成。讓學生預習時根據(jù)課文后我會認的生字表,圈畫出生字新詞,課前借助拼音準確認讀,如果不能讀準,課文就無法朗讀了。
3.讀熟課文 在掃清了“生字攔路虎”的障礙后,借助拼音將課文讀順很重要。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一般說來,課文至少讀五遍,讀到正確、流利為止。只有讀通了課文才有可能理解課文。
4.嘗試給課文提問題 學生在讀書時能獨立地提出問題,質疑問難,說明他們有了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也說明他們有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啟蒙學生質疑意識,鼓勵學生大膽提問,交給學生質疑的方法、提高質疑能力。
1.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預習興趣 一年級的兒童,他們的注意方式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注意還不夠完善。他們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動的、鮮艷的、新穎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他們拿到課本,感興趣就是看課文中漂亮的圖畫,好奇的猜想圖畫的意思,所以每次預習的時間都不能太長,預習要求不能太高,過高的預習要求讓學生望而生畏,并且老師要善于把自己每次的預習要求巧妙地融入一個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中,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預習的興趣和重要性。
2.注重督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 教給學生良好的預習的方法,不去實施,那也是徒勞,特別是農(nóng)村小學的學生,大都沒與家長的監(jiān)督,所以檢查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尤為重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特別重視預習檢查,具體做法是:剛開始,寄宿生利用晚自習時間,走讀生利用早讀時間,教師親自檢查。對于預習好的學生進行表揚,沒完成的教師詢問原因,并耐心教育后作出指導。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學生基本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這時由小組長在課前進行檢查或發(fā)揮四人小組的作用相互檢查,有時教師進行抽查,然后把預習檢查結果公布給全班。上課時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差異進行提問,重視預習展示。
3.注重評價,體驗成功的的樂趣 要使預習有效,防止預習走過場,流于形式,切實發(fā)揮預習的作用。首先要讓學生喜歡預習,體驗成功的樂趣,才能讓學生持續(xù)預習和增加學生學習自信心。例如,在檢查學生生字時,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進行比賽,看誰會讀的字多或會擴的詞多,根據(jù)檢查情況,在本課的生字表上畫幾顆星,在檢查朗讀時,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朗讀好的評一個朗讀之星,教師在教學時對學生隨機表揚,一個微笑,一個點頭,豎豎拇指,多鼓勵學生,兩個星期評出誰是“預習之星”,并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莫剟?,這樣學生非常感興趣,從而體驗到了預習成功的樂趣。
預習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前奏,是提高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課前預習的好壞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個細節(jié)問題,也是一個關鍵問題。我的教學實踐告訴我,要想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就要抓住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而且預習的方法要得當,并且要持之以恒,這樣才能有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吳永霞.《淺談低年級學生語文預習能力的培養(yǎng)》.山西省出版集團.2011年.
[2]《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