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男
人類的天性,就是對未知世界的探求與渴望。而水又是人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只要有水流經(jīng)過,人類就會在其周圍生活,并隨之產(chǎn)生古老的人類文明。例如:古埃及的尼羅河文明、兩河流域文明以及古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文明,莫不緣此而生。同樣,在海洋上,只要有海島出現(xiàn),人們就會乘舟船逐島而去,從而建立起陸海之間的文化交往。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相互關聯(lián),彼此交融。
從公元前139年張騫出使西域到1405年鄭和下西洋,從而開辟了絲綢之路。學術界上把它們稱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并從中衍生出來了到今天仍在在世界上熠熠生輝的絲路文化。
中阿交往自古以來就有,但是這種關系由于海禁幾乎要停止,明朝時期,朱棣即位,決定改變那時中國國際地位降低的局勢,于是令鄭和下西洋。朱棣委派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恢復并且建立中國與阿拉伯等亞非國家的交往。消滅逃到海外的敵對勢力,并重表大名聲威,穩(wěn)固王朝的政權,并通過海上貿(mào)易滿足統(tǒng)治階級奢侈的生活需要,這個決定促進了那時的經(jīng)濟進步。
鄭和七下西洋從開始到結束共歷時28年,那時的中國航海技術有著極大的發(fā)展,天文導航和指南針的運用也在世界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且中國在造船上也有所進步。這所有的一切都為這次航行提供了堅固的保障。鄭和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之一。鄭和與他的船隊所達到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鄭和多次到達非洲,比葡萄牙人迪亞斯1488年航行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比西班牙人哥倫布1492年發(fā)現(xiàn)新大陸,比葡萄牙人達伽馬1497年繞過好望角橫渡印度洋早半個世紀到一個世紀。正是他在中國與中國以西三十六個國家間建立起了經(jīng)濟文化交往的道路,其中也有阿拉伯國家例如沙特、索馬里、亞丁。鄭和的船隊到過印度支那半島、馬來群島、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和東非沿岸,其總長度達到了約7000公里。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阿拉伯國家的香薰,香水、香料等傳入中國,同樣中國的各種各樣的瓷器也傳到了阿拉伯國家并且收到了廣泛的歡迎,甚至直到今天,索馬里國家博物館里還保存著幾件據(jù)說是由鄭和訪問索馬里時所帶去的明代瓷器。因此海上絲綢之路也被稱為海上瓷器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
不可否認的是,鄭和的航行加強了中國與外國之間的文明交流,促進了伊斯蘭文化在其他地區(qū)的傳播,并把中國文化帶給了世界。在瓷器的生產(chǎn)方面,中國工匠由于受到了伊斯蘭文明與波斯文明的影響,瓷器產(chǎn)生了新的的樣式與種類。
同樣,鄭和下西洋的隨行人員馬歡、費信、龔珍分別就他們的海外見聞寫了《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和《西洋藩國志》,對阿拉伯國家等亞非國家的地理位置,山川形勢、民眾生活、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氣候產(chǎn)物、風俗習慣、財政狀況做了記載。成為了研究中阿友好往來和中外交通以及研究印度洋各國的寶貴資料。
這一歷史事實鮮明地告訴我們:時代要發(fā)展,社會要進步,則必須要給予文化交往足夠的重視。對于任何一個民族來說,文化就是它的靈魂。除了我之前所提到的,開放與包容、探索與奮斗,都是一個民族繁榮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相反,自我封閉,則使民族走向滅亡。而中華文化不論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將是世界文化領域的領頭者,因為它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
從長遠眼光來看,鄭和七次下西洋奉行的是和平外交政策,并不是像歐洲國家在亞非國家那樣的殖民主義政策。并為當代中國與亞非的阿拉伯國家建立友好的外交關系打下了良好的歷史基礎。中國是熱愛和平的國家,并在國際社會中一直遵循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時致力于同各國發(fā)展睦鄰友好關系。這都是鄭和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是中國青年,我們應該學習并傳承發(fā)揚鄭和的精神,并且我深深的相信它將會在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政策中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