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飛
最近,央視播出了一檔大型文博類原創(chuàng)節(jié)目—《國家寶藏》,向公眾介紹了國內9家知名博物館的27件鎮(zhèn)館之寶。其中,故宮博物院所推出的《千里江山圖》一經亮相,便驚艷四方。這幅號稱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千里江山圖》中究竟有什么玄妙之處?為何一幅千年古畫依然色彩鮮艷、流光溢彩?下面就讓我們來探尋其中的奧妙吧。
《千里江山圖》是我國青綠山水畫的杰出代表作之一。這種繪畫創(chuàng)作始于魏晉南北朝而在隋唐更為流行。唐代杰出畫家李思訓的青綠山水畫最具代表性,他常用濃重的礦物顏料石青和石綠為主,用以表現(xiàn)山石以及樹木的蒼翠和濃郁。有時候,李思訓也會在青綠山石的輪廓上再勾以金石,而成為金碧山水畫。這幅《千里江山圖》在用色上就是以大青綠為全圖的基調,山石以大青綠為設色。其具體步驟是,先以赭石鋪底,再上石青、石綠這些覆蓋性很強的礦物顏料;經過層層疊加之后,畫面具有十分凝重的質感;然后,在山腳、屋墻以及水天交接處用赭石色渲染,使得畫面層次分明,“咫尺有千里之趣”。
這里所說的赭石、石青、石綠究竟是什么東西呢?
眾所周知,國畫并不都是單色的水墨山水,我國古代繪畫常被稱作“丹青”,所謂的“丹”“青”二字原本是指紅色和青色,其中的“丹”即是辰砂,古人又稱之為朱砂、丹砂,也就是礦物硫化汞。明人李時珍所撰《本草綱目·金石部第九卷·朱砂》中記載:“朱砂,丹乃石名……后人以丹為朱色之名,故呼朱砂。”并載某幾種朱砂“都不堪入藥,惟可畫色爾”??梢?,朱砂除了能制藥之外還可制成顏料。
事實上,中國畫所用的顏料有很多種,如動物顏料(蛤粉、紅珊瑚色粉)、植物顏料(騰黃、胭脂、華青、墨黑)、礦物顏料(朱砂、赭石、青金石、石青、石綠、土黃、雄黃和雌黃等)、人工顏料(鉛白、鉛黃、鉛丹、銀朱、銅綠)、金屬顏料(金粉、銀粉、銅粉、鋁粉等)。其中,礦物顏料是由天然礦物經過粉碎、研磨、漂洗以及提純等一系列加工后制成的,其化學性質比較穩(wěn)定,色彩能夠長久保持不變,且色相純美,具有很高的亮度、耐光性、耐溫性以及耐濕性,所以經常被用于繪畫創(chuàng)作,現(xiàn)代社會中也被廣泛應用于文物修復。
我國唐代著名畫家和繪畫理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討論繪畫材質時對顏料進行過詳細說明:“齊紈吳練,冰素霧綃,精潤密致,機杼之妙也。武陵水井之丹、磨嵯之沙、越嶲之空青、蔚之曾青、武昌之扁青(上品石綠)、蜀郡之鉛華(黃丹也,出《本草》)、始興之解錫(胡粉),斫煉澄汰,深淺輕重,精粗林邑。昆侖之黃(雌黃也,忌胡粉同用)、南海之蟻鉚(紫鉚也,造粉、燕脂、吳綠,謂之赤膠也)、云中之鹿膠、吳中之鰾膠、東阿之牛膠(采章之用也)、漆姑汁煉煎,并為重采,郁而用之(古畫皆用漆姑汁。若煉煎,謂之郁色。于綠色上重用之)。古畫不用頭綠、大青(畫家呼粗綠為頭綠、粗青為大青),取其精華,接而用之?!庇纱丝梢?,當時在紈(細絹)、練(白絹)、素(生帛)和綃(生絲)等織物之上繪制青綠山水畫,使用赤色、青色、黃色以及紫色等礦物顏料已經十分普遍。在《千里江山圖》中,所用到的礦物顏料就至少有赭石、石青以及石綠三種。
赭石,也被稱為代赭石,屬于赤鐵礦,其中的“赭”就是赤色的意思。我國古典文獻中記載,赭石是一種常用的藥用礦物,多用于治療嘔吐、眩暈、耳鳴、止血。如今,赭石入藥,可制成用于醒腦安神的腦立清丸,暈可平糖漿中也含有赭石。
赤鐵礦的成分為氧化鐵,化學式為Fe2O3,呈暗紅色,含鐵70%、氧30%,現(xiàn)在主要用于煉鐵。早在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意大利人的祖先伊特魯里亞人已經在厄爾巴島上開采赤鐵礦,并進行煉鐵。實際上,在更早期的時候,人們并不是用赤鐵礦石煉鐵,由于赤鐵礦的粉末為櫻紅色—也有人形容它像新鮮的豬肝色,所以將其作為顏料來使用,或者加工成簡單的飾品。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1.8萬年前。1933年,考古學家在其遺骸周圍發(fā)現(xiàn)了紅色的赤鐵礦粉末染色飾品??梢哉f,赤鐵礦是人類最早使用的礦物顏料。后來,先人可能認為赤鐵礦與其他紅色顏料比起來色澤較暗,到春秋時期,用它染色的布料基本上只用于制作犯人的粗麻囚衣,即所謂的“赭衣”。
在《千里江山圖》中,赭石主要用以鋪底,遠山多以赭色為主,水天交界處也多以赭色渲染,或者用以渲染前后兩塊石頭的后面一石,來彰顯空間變化,使畫面渾然一體。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畫家所用的油畫顏料中,赤鐵礦也是一種重要的紅色顏料。赤鐵礦還被用作涂料。在如今的瑞典,人們喜歡將田園中的小木屋粉刷成深紅色,這種特殊的紅色原料最初就來自于一處銅礦,與銅礦石共生的赤鐵礦被廢棄,于是在礦山的尾渣中含有許多細膩的赤鐵礦粉末,人們便用它作為深紅色的涂料。
石綠,其實就是孔雀石。大家應該知道,孔雀石原本是一種貴重的玉石,只因其“色理似孔雀毛羽”而得名,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時期的人們就已經開始在西奈半島和埃及東部沙漠中開采孔雀石,孔雀石由此成為名貴的裝飾品。不過,孔雀石有一個缺點,它的韌性較差,非常脆弱、易碎,作為觀賞石或玉石飾品比較難以保存??脊艑W家在公元前15世紀的埃及壁畫中發(fā)現(xiàn)了孔雀石顏料。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石綠作為一種藥物進行描述,指出它具有祛痰、鎮(zhèn)驚的功效,可用于治療濕疹、疳瘡和狐臭等,屬于不太常用的藥物。書中引用宋代藥物學家蘇頌的話對石綠描寫道:“其色青白,畫工用為綠色者,極有大塊,其中青白花紋可愛。信州人琢為腰帶器物,及婦人服飾。”接著又描述道:“石綠,陰石也。生銅坑中,乃銅之祖氣也。銅得紫陽之氣而生綠,綠久則成石。謂之石綠,而銅生于中,與空青、曾青同一根源也。今人呼為大綠?!逼渲械摹白鏆狻薄白详栔畾狻?,我們已不知其所指,但“生銅坑中”的觀點是正確的,因為石綠確實與銅礦關系密切。
孔雀石是銅的碳酸鹽礦物,化學式為 Cu2[CO3](OH)2,單晶體為柱狀、針狀,礦物集合體為鐘乳狀、葡萄狀,莫氏硬度為3.5~4,常見于含銅硫化物礦床氧化帶。因為含銅硫化物很不穩(wěn)定,在風化過程會被氧化、分解,最初形成易溶于水的硫酸銅,然后與方解石或石灰?guī)r發(fā)生交代作用,從而形成了孔雀石這種次生產物??兹甘梢宰鳛閷ふ以~礦的標志,也常與自然銅、赤銅礦和輝銅礦等緊密共生。作為綠色顏料的孔雀石應用范圍很廣,但是原料來源有限。直到19世紀初,人工合成的替代品出現(xiàn),孔雀石的使用才逐漸減少。
石青,則是藍銅礦,它分為“空青”(鐘乳狀的藍銅礦)和“曾青”(晶簇狀的藍銅礦)等。
藍銅礦也是一種含銅的礦物,化學式為Cu3[CO3]2(OH)2,產于銅礦床的氧化帶上,經常與孔雀石共生,藍色與綠色交相輝映,顏色會更加鮮艷。由于風化作用的影響,藍銅礦很容易減少其中的CO2,并且增加水分,從而轉變成孔雀石。
作為礦物顏料,盡管藍銅礦的成分是一樣的,但色澤深淺不一。一般的規(guī)律是:粉末顆粒越粗,顏色越深;反之,則顏色越淺。在古代手工研磨顏料的時代,要制造出顏色均勻的石青,的確是相當考驗技術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原來是彩色的,它們是燒制之后進行彩繪的;但在出土時,彩色大部分已經脫落,只有個別陶俑還殘存著彩色,其中以粉綠、朱紅、粉紫和天藍這四種顏色使用的最多。考古學家化驗后發(fā)現(xiàn),這些顏色均為礦物質所致,其中的紅色為赭石,綠色為孔雀石,藍色即為藍銅礦。在顯微鏡下觀察,仍能看到顏色鮮艷、細膩均勻的礦物顆粒。我國近代地質學家章鴻釗在《古礦錄》一書中記載,陜西在古時就是孔雀石和藍銅礦的產地,秦始皇陵兵馬俑使用這兩種礦物顏料具有明顯的地理優(yōu)勢。
在《千里江山圖》中,石青和石綠主要用以渲染樹葉以及山巒頂部,凸顯青山疊翠之感,其色鮮艷厚重,適當夸張,艷而不俗。
由于此畫由蠶絲制成,每次開卷都會受傷,打開畫卷不僅會有絲被折斷,而且作畫用的礦物顏料容易脫落,歷經近千年而保存至今實在難得。我們了解了它背后的礦物密碼,對于以后它的保存和修復也有重要意義。
李思訓及其金碧山水畫
金碧山水畫,中國山水畫之一種,以泥金、石青和石綠三種顏料作為主色,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鉤染山廓、石紋、坡腳、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筑物。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中卻另持一說:“蓋金碧者,石青石綠也,即青綠山水之謂也。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謂之金筆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筆之名可笑也?!?/p>
“金碧山水”派起于隋代展子虔,又在李思訓、李昭道父子處得以發(fā)揚光大,達到了頂峰。
李思訓,唐代杰出畫家,金碧山水畫代表人物,字健,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宗室后裔,與其子李昭道并稱“大小李將軍”。
李思訓擅畫山水、樓閣、花木以及鳥獸,其山水畫繼承了展子虔的畫風,并加以自己的理解發(fā)揚光大,形成獨特的風格。
因身為皇室子弟,李思訓的作品反映了貴族階層的審美趣味(盛唐時期國富民強,人們對于藝術的追求有一種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大國風尚,崇尚金碧輝煌的美感)和一種超脫的情趣。
李思訓畫風精細、嚴謹,以金碧青綠的濃重顏色作山水,細致之處堪比毫發(fā)。在用筆方面,繪制山丘時,能用筆觸展現(xiàn)出丘壑的起伏曲折,法度謹嚴,意境高超,色彩繁富,顯現(xiàn)出從小青綠到大青綠山水畫的發(fā)展與成熟的過程。
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畫對后來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后世山水畫中的青綠山水便是對他這一派畫風的延續(xù)。明代董其昌等人提出繪畫上的南北宗論,將李思訓列為“北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