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成,藺士琦
(河北大學教育學院,河北保定071002)
近代中國“新教育”始于洋務運動,而戊戌變法運動、興學熱潮的出現,使“新教育”發(fā)展壯大。同時,伴隨各類學堂在商貿中心的陸續(xù)出現,教科書的相關問題日益凸顯。清末1901-1911年間新教育制度的推行,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的各級各類新式學堂按照《奏定學堂章程》教育宗旨與課程計劃方案要求辦學,傳統的以儒學經典及童蒙用書為代表的教材無法適應教學所需,導致對新式教科書的需求迅猛增長。以商務印書館為代表的民營出版機構編撰的教科書在清末學堂的認可程度明顯優(yōu)于官方的京師大學堂編譯書局、學部編譯圖書局等同類組織機構編撰的教科書,從而在教科書市場占據主要位置。據此,我們可以毫不諱言地說,民營出版機構的發(fā)展帶動了教科書的進步。本文擬對此加以梳理及探討,以進一步豐富該領域的認識,并有裨于當代中小學教學改革的健康發(fā)展。
1840年6月的中英鴉片戰(zhàn)爭,使“牢固的中華帝國遭受了社會危機”[1]264,內外危機四伏,面臨著數千年來即將被改變的命運。內部封建階級出現了分化,開明封建知識分子如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等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早期西學教育思想,開始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思想醞釀。同時,清政府正式廢除雍正元年(1723年)的禁教令,為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拔除了一顆“眼中釘”。[2]265這樣,列強的勢力可以在各省自由地建設教堂,附設或專立學堂。在相關條約的保護下,更多的西方傳教士進駐中國,以此進行宗教福音的傳播及文化的滲透。但是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傳教或辦學活動,采用西方學校講義或西學名著作為教科書或參考書,拉開了近代教科書的序幕,也為日后洋務學堂課程編制及教學內容提供了可資借鑒或參照的藍本。
19世紀60-90年代的洋務運動作為西化運動發(fā)端,以興辦洋務學堂、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書為主要活動項目構建洋務教育的基本格局,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學說。1896年8月,孫家鼐在《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中說:“今中國京師創(chuàng)立大學堂,自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有未備者,以西學補之,中學有失傳者,以西學還之。以中學包羅西學,不能以西學凌駕中學,此是立學宗旨?!盵3]431
1898年,張之洞撰成《勸學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成為清末辦學及教科書編輯的指針。1895年甲午戰(zhàn)爭失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日益加重,國內掀起“救亡圖存”新高潮,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維新運動的興起,使早期改良主義開始站上歷史的舞臺。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教育開啟民智方面的重要性。梁啟超把廢舊學、興西學提高到保國、保種的高度,他主張:“盡取天下之學究而再教之,盡取天下之蒙學之書而再編之?!盵4]451維新變法時期,光緒帝下詔謂:“除京師已設大學堂應切實整頓外,著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盵5]2489
恰緣于此,19世紀末便興起了興學熱潮,開創(chuàng)了以南洋公學堂、無錫三等公學堂為代表的學堂自編教科書新時代。針對學堂的不斷發(fā)展、教科書編撰缺乏規(guī)范及一些機構在教科書的編撰中謀取利益等存在的問題,清政府開始產生統編教科書并且掌握教科書走向的設想。1897年,管學大臣張百熙在《遵籌開辦京師大學堂折》中指出:“西國學堂,皆有一定功課書,由淺入深,條理秩然,有小學堂讀本,有中學堂讀本,按日程功,收效自易。今中國既無此等書,故言中學則四庫七略,浩如煙海,窮年莫殫,望洋而嘆;西學則凌亂無章,顧此失彼,皮毛徒襲,成效終虛。加以師范學堂未立,教習不得其人,一切教法皆不講求,前者學堂不能成就人才,皆由于此?!盵3]436
1901年,張百熙再奏開辦京師大學堂時建議教科書應該國家統一編訂、統一標準。但是,對于清政府而言,這一舉措的推行是艱辛而繁重的。
1904年1月,張百熙、張之洞、榮慶擬定《癸卯學制》,這是由清政府正式頒布實施的學制。該學制的《學務綱要》中明確指出:“查京師現設編輯,專司編輯教科書,惟應編各書,浩博繁難,斷非數年所能蕆事,亦斷非一局所能獨任。”[3]545并在此基礎上規(guī)定:“凡各科課本,須用官設編譯局編纂,經學務大臣奏定之本。其有自編課本者,須呈經學務大臣審定,始準通用。官設編譯局未經出書之前,準由教員按照上列科目,擇程度相當而語無流弊之書暫時應用,出書之后即行停止?!盵6]
1905年學部建立圖書編譯局,但是編譯圖書成效有限。同時,在組織機構方面設立審定科,并宣布:“該省督撫飭屬曉諭官商人等,如有家堂或市肆售賣新編教科等書,一并郵寄本部,待候審后再行頒發(fā)各省,以歸畫一?!盵7]并于1906年以后,規(guī)定私家編譯教科書經統一審定、校閱完成、通過后才能發(fā)行出版。據1906年上海書業(yè)商會出版的《圖書月報》統計,共有22家民營出版業(yè)響應并支持相關規(guī)定,其中突出的包括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及文明書局等知名的書坊。這種背景形成,將教科書編輯推向一個新的高潮。這在一定程度上樹立了學部審定教科書的權威,而對于民營出版機構教科書編輯也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給予民營出版機構編撰教科書的認可度,藉此民營出版機構得以發(fā)揮自身的才能,編撰出更加出色的教科書,使得民營出版機構教科書事業(yè)蓬勃發(fā)展,促使了中國教科書編輯走向現代化。
清末“新學制”為教科書編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背景,而教科書成為當時學制推行的手段與較為重要的“開民智”方法。由此一來,瞄準新教育市場的商務印書館為清末民營出版機構編輯教科書發(fā)揮了“領頭羊”的角色。
光緒二十六年(1897年)正月初十,商務印書館在近代中國通商大埠、文化教育的中心城市上海成立,英譯“Commercial Press”,發(fā)起人是夏瑞芳、鮑咸恩、咸昌兄弟和高鳳池等八人。該館創(chuàng)始之初的業(yè)務與先期由西方傳教士在上海經營的印刷、發(fā)行機構美華書館相類似,主要翻印一些初級英語教科書和字典,但隨著商務印書館的發(fā)展壯大,逐漸將這所教會出版機構擊垮。
商務印書館的誕生正處于維新運動時期。早期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要求變法圖強,學習西方,同時上海又為中國沿海最大的對外通商口岸,學習英語的風氣尤為盛行。商務印書館抓住這一商機,將當時最為流行的英國人編撰的Primar加以改編發(fā)行。但是該書并無中文注釋,對于教師與學生而言有諸多不便之處,難以理解其真正的意思。為此商務印書館邀請謝洪赍牧師代加譯注,出版一本含有中英文注釋的書籍以便利教學。首冊命名為《華英初階》,次冊命名為《華英進階》。《華英初階》于1898年出版,屬于英語入門教科書,以中英文對照排版,出版之后廣受大家關注。于是,又在此基礎上出版了高一級的英文教科書,依程度的提升命名為《華英進階》。上述兩種教科書幾次改訂,流行達十幾年之久,這是商務印書館編譯并發(fā)行教科書之開端,也是我國最早自編的英語教科書,成為英語初學者的首選課本。
據現代新儒家、民國鄉(xiāng)建運動領軍人物梁漱溟的回憶:“我祖籍……在中西小學堂,我開始學習ABC,用的就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華英初階》和《華英進階》?!盵8]198梁漱溟在北京接受初等教育時間應在維新變法與義和團運動之間。由此可見,這兩本書實為晚清戊戌維新時期廣為流行的英語教科書,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這兩本書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了中國英語教學的發(fā)展。
1894年甲午戰(zhàn)爭之后,國內出現留日教育思潮,留日學生大量翻譯日本書籍,商務印書館開始編譯日本課本,力圖將教科書活動提升到一個新臺階,卻未能如愿以償。這是由于編譯教科書貪多圖快,水平良莠不齊,致使數目繁多,卻雜而不精。同時,日本中小學教科書的引進大多傾向于直譯,句式不通,理解混淆,影響教學實施及效果的達成。因此,商務印書館的努力與所費心血并未結出碩果,兼之經營不善,致使社會效益低落,虧損嚴重。
商務印書館主持人夏瑞芳意識到教科書的質量是關鍵問題,于是邀請上海南洋公學編譯書院代為審定教科書。由于業(yè)務經營不便,所以商務印書館很快自設譯書院,并邀請南洋公學譯書院院長、近代教育家張元濟來館主持編譯工作。1902年,張元濟正式擔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南洋公學譯書院也于1903年正式并入商務印書館。張元濟在任職期間,不僅將商務印書館辦成近代實業(yè)機構,同時也是教育機構。毋庸置疑,其最重要的業(yè)務依然是編譯出版中小學教科書。與此同時,為了將來擁有更大的事業(yè)空間,商務印書館聚焦力量,傾力集聚人才和資金兩大要素。自此,這兩大資源作為商務印書館進一步拓展提升的保障,為之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礎。自20世紀以來在國內教科書市場競爭激烈之際,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教科書在質量和數量方面卻能獨占鰲頭。正如商務印書館在1905年結彩清冊上告知股東:“本館開辦以來歷年生意日增月盛。本年共銷貨87萬。溯近年書業(yè)之發(fā)達未有甚于此者,較之上年生意43萬既加一倍,與前年之銷數30萬元約增2倍。想下年之星像正未可限量,亦瑞芳等始愿所不到者也。”[9]340
清末“新學制”制定始于清末“新政”伊始。1901年在“西狩”西安返回京城途中的慈禧太后便以光緒帝的名義,頒發(fā)《興學詔書》,將“廢科興學”、派遣留學生以及制定新教育體制作為“新政”要務。兩年多后正式頒布實行《奏定學堂章程》。商務印書館緊跟學制章程步伐,使教科書業(yè)務服務清末教育并促進其由舊向新轉型。以下以典型的教科書為例證,呈現該出版機構之于清末新教育實踐的相關業(yè)績。
從1904年到1912年,商務印書館相繼編印了“最新教科書”“女子教科書”“簡明教科書”“共和國教科書”四種教科書,出版后十分暢銷。其中前三種處于清末,后一種則出現在民初。清末三種教科書的第一種為適應“癸卯學制”分級學科設置及課程計劃組織編寫;第二種應1907年清政府頒行“女子學堂章程”確立女子教育地位后教科書之需而編寫,主要有《初等小學女子修身教科書》《初等小學女子國文教科書》《高等小學女子修身教科書》和《高等小學女子國文教科書》等;第三種則是為了實現推行靈活、速成學制的教學改革而提供教學資源,主要頒行《簡明初小國文教科書》《高小國文教科書》各八冊以及《簡明初小中國歷史教科書》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聚焦評述“最新教科書”,在此基礎上,兼論其余。
1.“最新教科書”的先聲:《文學初階》
1902年,商務印書館憑借敏銳的教科書商業(yè)眼光,捕捉劇烈變動之中教育的潮流趨向,按照所獲已經制訂卻并未公布的《壬寅學制》有關課程科目計劃信息編寫出版新式國文教科書《文學初階》,共計六冊,能提供小學三年之用。[10]37該書雖然是在參考1897年南洋公學師范院第一部近代新式《蒙學課本》基礎上加以改編而成,卻具有極大的突破及創(chuàng)新特色:首先,就編撰方法而言,增加了學生自主學習及練習的內容,相對體現了學生作為學習效果的最終決定者在教學中的應有地位;其次,教科書還增加了多學科的知識滲透,旨在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并且課文內容講求真實,從現實生活中編選相關的故事,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實踐能力,應對現實中出現的問題;最后,課文內容及體例結構的設計還附有簡單的分科教學方法指導或引領,時稱分科教授法。雖然《文學初階》發(fā)行時間不長,但因新穎而獨特的編寫體例和內容而被現代著名學者胡愈之稱為“中國最早的國文教科書”。鑒于《壬寅學制》與后續(xù)《癸卯學制》存在明顯銜接繼承關系,《文學初階》也就為商務印書館1904年“最新教科書”的編輯出版揭開了歷史前奏。
2.“最新教科書”
“最新教科書”主要是針對學制類型、層次結構的設計情形,組織編寫初等、高等小學與中學教學的基本學科教科書,學科多樣,范圍廣泛。小學階段包含國文、修身、珠算、歷史、地理、歷史、理科等學科教科書,中學階段包含國文、代數、地理、動物學、化學、幾何、生理學、物理學以及相關學科的教科書。例如,小學數學“最新教科書”有徐雋編《珠算入門》兩冊,張景良編《算術》三冊,黃啟明編《珠算》四冊;中學有謝洪賚編《代數學》《平面幾何》《立體幾何》《三角》若干冊;杜亞泉編《格致》《植物學》多冊,姚祖晉編《地理》四冊等;適應中小學程度共同選用的有黃英編《運動學》、杜亞泉編《礦物學》《植物學》等。
“最新教科書”是一系列教科書的總稱,這在當時是沒有前例的,作為成功且卓有影響的教科書,其寶貴經驗在于依據教育變革的市場震動與教學規(guī)律編輯出符合學校教學需要的教科書。首先出現了新的編撰教科書的體例——在不同學制的學科分類觀念基礎之上,按學年學期學周制度以課程計劃表分科編輯,這種編撰方法也被稱為“實開中國學校用書之新紀錄”[3]656。其次是針對學生的心理、年級特點以及學生的認識程度,運用心理學以及教育學方法編輯教科書,提高教學活動的專業(yè)性與科學化水平,具有極強的教學應用價值。最后,教科書編寫組織是經過集合編輯的意見,通過討論及協作完成的,這在之前不曾出現,實際上就是集體研討的現代工作方法,改變了先前教科書單人編撰、彼此隔閡所造成的狹窄、呆板以及固步自封的局限。如商務印書館總經理、近代出版家王云五回憶:“在一無憑藉之下,規(guī)劃之周,致力之勤,遠非后出之教科書所及?!砍梢徽n,菊生先生輒親自主持,與執(zhí)筆諸君,字斟句酌,務求取材切當,淺顯易解。因此,任何一冊小學教科書,皆集各方面之人才,研求至當。換句話說,就是集各方面的智慈而成?!泻蟪龅男W教科書,包括商務印書館編印者在內,都不如民前由商務印書館創(chuàng)編之所謂最新小學教科書之完善?!盵11]211
可見,優(yōu)質的教科書是集合眾人的智慧而成的,對于其中課本字句與取材反復篩選、精細斟酌,慢工細活出精品,這在民營出版機構教科書編輯史上是首創(chuàng),誠為開風氣之先。正如由高鳳謙、張元濟、蔣維喬合編而成的涉及政治、經濟、科學等方面的《高等小學國文教科書》,按照原則、體例要求,完成初稿后,仔細查詢詞句性質以及所引書籍出處,字斟句酌,極大地提高了教科書的精準性,為后世編著教科書樹立了表率。
“最新教科書”是在中國近代正規(guī)學制頒布后,按照分科課程的概念統籌組織編寫出版的系列配套教科書,其涵蓋了中小學學制十種學科,分冊成為體系,有序設計,標志著中國近代教科書編輯走向了制度化及科學化的階段。其中尤以1904年至1906年間推出的《最新國文教科書》《最新修身教科書》最具代表性。
“最新教科書”從出版首冊開始,就引起了師生的熱烈回應,幾天之內銷售一空?!冻醯刃W國文教科書》便是佼佼者。《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由莊俞、蔣維喬、楊瑜統編纂,高鳳謙、張元濟和日本前文部省圖書館審查官司小谷重、前高等師范學校教授長尾槙太郎校訂。該書的編撰體例主要是依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以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學習需求為中心,運用生動活潑的語言進行編寫。編者擅于以初等階段學生喜歡的游戲及直觀教學的思想方法啟發(fā)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并講求通過學科知識內容及教學活動滲透或形成善美的品質及涵養(yǎng),以助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
1907年,《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重印達30余次,據商務印書館在大型報社《申報》1907年7月16日版刊登“廣告”介紹其中內容所稱:“本館出版之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十冊業(yè)蒙學部審定并承學界許可,可壘版三十余次……凡立法、司法、行政以及議院、地方自治、軍情、教育之要政,無不詳言,其表章國粹,糾正陋俗,亦再三致意。至于愛國、合群、進化、自立等事,尤言之至詳,以期養(yǎng)成立憲國民之資格。不特圖畫注意實物搜羅宏富,彩色圖照相圖亦皆有關學識??蔀楦叩刃W之教科書抑亦一般國民所不可不讀之書。此外如天文、地文、地理、博物、理化、實業(yè)等無不詳備,可以開發(fā)普通之智識所附?!盵12]181這說明了《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在當時社會上的受重視程度。
《最新修身教科書》于1904年出版,這是一部成功的道德或倫理教科書,由蔡元培、高夢旦、張元濟三人署名合編。該教科書的主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形成愛國情懷以及人人平等的觀念,并明確指出人無貴賤之分;編撰體例注重以學生的年齡階段為特點設計內容,將道德觀念滲透于每一學習階段,使學生真正達到道德修養(yǎng)自我建構;在教科書的技術手段和方法上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以生動有趣的故事來代替枯燥的說教,藉此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品德修身教育的真實動人之處,并通過對人物或事件行為樹立“榜樣”,促使學生將優(yōu)良的品質銘記于心,在情景交融中發(fā)生內化體驗,從而實現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品格的目標。
3.其他教科書
清末期間,商務印書館除推出“最新教科書”“簡明教科書”“女子教科書”“共和教科書”四類教科書外,還有其他教科書的編輯活動。舉例來說,該館1902年編譯發(fā)行日本著名地理學家矢津昌永作、陶容譯的《日本政治地理》及學生編輯所譯的日本學校用書《(中學)萬國地志》,同期又出版邵羲譯述的《地理學問答》等地理教科書以及旅游地理和東西洋歷史教科書等。1907年,商務印書館組織出版發(fā)行小學《女子修身教科書》《女子國文教科書》各四冊。[12]174此外,還編寫相關的商業(yè)教科書以及數學教科書,又為年長失學者提供《半日學校課本》數種;出版相關的師范類課本及參考書,如《教育史》《學校管理法》《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學校衛(wèi)生》等。這些教科書的問世,為清末各級各類學堂學科教學所廣泛選用,滿足了教學實施的迫切需求,從而有效地促進了新教育制度的推行。
綜上所述,商務印書館通過教科書編輯出版角色的發(fā)揮,在中國近代教育的發(fā)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商務印書館根據教育制度的變革,緊跟歷史步伐,編輯出版了系列配套或單本、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教科書,尤其在科學、思想及規(guī)范化等方面實現了教科書史上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從而確立了真正意義教科書的范式,并由此促進了教科書的現代化進程。
除商務印書館之外,尚有其他民營出版機構參與到清末“新政”時期教科書團隊之中,共同面對“新教育”課程及教學這一主體工程建設提供的契機、挑戰(zhàn)及商機,以其自我的作為及個性化努力,發(fā)揮了出版業(yè)投身新教育應有的作用。這在中國近代教科書史上同樣是不能抹去或忘懷的。以下舉其要者,分別敘述:
1902年,由俞復、廉泉、丁寶書創(chuàng)辦的上海文明書局同樣以出版教科書著稱,而且是在成立之時就標榜是以專門出版教科書為主業(yè)務的民營出版機構。[13]14文明書局成立時間雖晚于商務印書館,但其熱心教育課程資源開發(fā)的程度卻異常突出,尤其是所組編的《蒙學讀本全書》使之在民營出版機構中占據十分重要位置。
《蒙學讀本全書》共七編,脫胎于教師講義。文明書局在重新編輯過程中不僅加入圖畫,而且還附有教法指導書,從而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有益參考。近代教育家、出版家陸費逵給予極高的評價:“這本書寫、畫都好,文字簡潔而有趣,在那時能有此種出品,實在難得?!盵14]254該套書籍有獨特的體例規(guī)定,形成了嚴格的教科書范式。該書經過學部審定之后印行,體現了政府引領教育所產生的輻射力量。教科書的封皮有“管學大臣審定后”獨有字樣,末頁附有清末學部的批文,并規(guī)定教科書禁止翻印,以此來保留版權。
1905年,文明書局又推出了一套《蒙學科學全書》,是自編的又一套按現代學科體系分類的中小學教科書。[15]廣告頁其中有文法、經訓、修身、中國歷史、外國歷史、中國地理、外國地理、心算、筆算、珠算、植物、動物、格致、生理、衛(wèi)生、天文、地文、地質、體操、游戲、唱歌以及真書、行書、毛筆、鉛筆習字貼共計20余門學科。其中《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便是中國近代第一部歷史教科書,其旨意在于提升文化,改良社會,適應中國需要,彌補國學不足,通過歷史教學來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以達到學習知識、博通古今、勿忘國恥的目的。
《蒙學科學全書》有如下基本特點:第一,學科門類及內容齊全,形式體例仿效日本教科書,書中出現了多種標點符號。第二,封面編排完整,版權頁整齊,商標頁上下有四個孩童,分別寫有文明書局,在圖的左下方有上海文明書局商標,為紅色單面印刷。[16]139-140第三,第一次完整地表現出近代學科意識,推動了價值觀念和知識體系的創(chuàng)新,促進了中國近代常識的建立。[17]92-93
1906年,文明書局曾在一些著名報刊刊登“廣告”介紹及導讀所印行初等小學、高等小學以及中學教科書,以此擴大教科書市場的聲譽或力量,并提升自己的地位。大約兩年間,文明書局共出版七種按照學制課程設計的中學主要學科教科書。
文明書局教科書質量達到較高程度,其所產生的社會效應也是毋庸置疑的:從學部審定教科書數量比例分析,文明書局教科書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可見其水平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學部編譯圖書局自行編譯教科書的活動中有大半仿文明書局及商務印書館教科書體例,由此獲悉,文明書局教科書受清政府教育權威部門認可度明顯。
中國圖書公司于1906年由席裕福組建,近代實業(yè)家、教育家張謇發(fā)起創(chuàng)辦,該出版機構在相對短暫的存續(xù)期內對近代教科書發(fā)展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以下以編年史的方式描述其主要教科書業(yè)績:
1906年,中國圖書公司出版了大量自編的初等小學和高等小學教科書,包括算學、幾何、化學、修身、國文、圖畫、手工、唱歌、體操、歷史、地理、歷史、格致以及古文選集等,這些教科書是按照《癸卯學制》所涉及到的小學教育階段學科及內容要求而編寫的,用于小學階段學生學習課程的教學。其學科周全性之廣泛,印行之快速超過其他書局。這些教科書的編撰明顯針貶當時中小學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師資專業(yè)化水平欠缺相關問題,并力圖有所克服。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清末推行“新教育”之初教師教育專業(yè)訓練相對匱乏的問題。
1908年,中國圖書公司出版了黃瑞履編輯、沈恩孚校訂的《家事課本》。該書從國家治理須以家庭為基礎的觀念出發(fā),體現家事處理合適則家庭興旺發(fā)達、社會因之穩(wěn)定和諧的理念。同時,主張對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分工思想加以改良,認為鼓勵女子走出家室、參與社會職業(yè)及公眾事務管理是正當、合理的。這種思想當今社會家庭角色的定位依然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1909年,中國圖書公司出版了《教育學》《心理學》等教師專業(yè)培養(yǎng)教科書,豐富了教師專業(yè)教科書的市場資源,并促進了近代教育學在中國的發(fā)展。
1913年,中國圖書公司按照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民主共和”思想要求,出版相關的“新教科書”,主要包括《新國文教科書》《新歷史教科書》《新修身教科書》《新理科教科書》等。此舉表明其眼界靈敏,緊跟時代前沿,具有歷史進程的適應性。
中國圖書公司的創(chuàng)建人張騫是近代中國力主實業(yè)拉動教育、教育反哺事業(yè)的著名教育家,為晚清江蘇地方興學的表率。他所創(chuàng)辦的中國圖書公司在清末民初教科書業(yè)競爭中有其自身特色:一是學科分類明顯,出版的小學教科書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科目;二是能夠認識到學校教育質量不理想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選用教科書的不足,因此力圖結合學校教學的實際情形及存在問題彌補此種缺陷,以此來克服現存教科書的不足;三是注重出版歷史類教科書,使學生認識到國家前景與其歷史文化淵源之緊密關系。
但是,由于中國圖書公司運行機制的混亂,兼之教科書的出版周期過于緩慢、發(fā)行經營不善等問題,發(fā)生了資金鏈周轉的斷裂,在商務印書館、新崛起的中華書局及其他機構的擠壓競爭中失利,無法維系運轉,被迫于1913年歸入商務印書館。
會文學社屬留日學生組織出版的編譯出版機構,于1903年由沈玉林、湯壽潛等創(chuàng)辦于上海。其業(yè)務除翻譯日本書籍外,主要以編撰出版相關學校教學用教科書為特色。
會文學社成立初始出版的教科書主要包括化學、生理學、代數、地理、修身以及各國歷史等學科門類。例如,范震亞編譯的《化學探原》《中華生理學》《代數備旨》《法史攬要》《日本帝國近世史》《日清海陸戰(zhàn)爭史》等,何琪編輯的《(最新)女子初等小學修身教科書》。同時,尤其注重地理教科書的編輯,并于1905至1908年編撰了初等小學、高等小學以及中學三類地理教科書。上述教科書滲透著西方的思想意識,如《(最新)女子初等小學修身教科書》提出人民的生命、財產不能被人侵害,人要有維權意識,人人平等的觀念,這在當時是非常超前的主張,具有思想啟蒙的意義。
會文學社在清末興學運動高潮期間收集留日學生編譯的日本中等學校教科書及一般大專程度參考書,名為《普通百科全書》,共計100種?!叭珪卑聪嚓P科目分類編排為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問答式初級讀物、中學教科書、大學教科書及參考書三個系列,編譯方式采用“節(jié)譯”體裁,這是當時中國譯書界中所罕見的。“叢書”編撰宗旨在于“開民智”,并將科學知識內容包含其間,使國民認識到先進的思想理念,以此促使他們科學知識及技能水平提高。該套叢書的編撰并不是盲目、隨意或者單純的翻譯組編,而是在不同類型學科知識分類及結構基礎上,按照特殊國情以詞典的形式分別編譯而成,符合當時學堂課程教學實施的要求,富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在教科書編輯中注重對西方思想的兼收并蓄,對所選用西書采用節(jié)選,編譯的書籍多源于西學名著。教科書編譯中嚴格遵循學部的要求:“至現所選錄之外國各種科學書,及華人所譯科學書,均由各教員臨時斟酌采用。其與中國不相宜之字句,則節(jié)去之,務期教習毫無流弊?!盵18]此處體現了編譯教科書在考慮文化包容性的同時,考慮到了民族教育文化的本土化。應該說,這對今天教科書的編寫抑或是教育的比較研究都有重要的借鑒價值。該套書系的推出有助于緩解教科書緊缺的狀況,促使教科書編撰方式進行轉變,有利于新教育的推進與科學知識文化的傳播。
此外,清末還有一些民營出版機構在教科書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舉例來說,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在南京金陵鐘山書院成立的江楚編譯局,以出版《江蘇師范講義》《日本師范》《倫理教科書》《小學詩歌》等早期的師范教科書以及教育類專業(yè)教學用書為特色;1903年前后創(chuàng)辦于寧波的新學會社,出版了一些農學類以及人文地理書籍;1901年誕生的廣智書局翻譯書籍近200種之多,政治、經濟、哲學、地理、歷史等分量最重,文學與自然科學次之,其中有少量為新式學堂采用為教科書;1905年杭州彪蒙書室印行各種初級蒙學用書,數學有《筆算實在易》等;1907年,集成圖書公司出版初等小學教科書地理、理科、圖文、體操、算術等數種;同年,樂群書局編初等小學圖文、格致、歷史、地理、心理、筆算等教科書。上述機構都為近代教科書的發(fā)展作出了一定貢獻。
清末民營出版機構的數量繁多,總體上分析,民營出版機構教科書編撰的質量要優(yōu)于同期成立的京師大學堂編譯書處(1901年)與學部編譯圖書局(1906年)編撰的教科書,而學部教科書審定機構的成立也為民營出版機構教科書質量提供了保障。
清末“新政”時期新教育如火如荼、學堂不斷增加。在這種背景下,民營出版機構異軍突起,加入教科書的市場活動競爭之中。經過幾番艱辛與奮爭,在科學化、現代性、教育專業(yè)特色及商業(yè)市場利潤四維框架內所編輯出版的教科書得到師生的廣泛認可,發(fā)行量日漸加大,在清末教科書市場格局中占據較大的比例份額,從而奠定了其中國近代教科書史上重要的歷史地位。
民營出版業(yè)遵循清末“新學制”章程及教育宗旨的精神,對傳統學校教材加以改革。通過革新教科書的內容、體例,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強調教科書內容的適應性,最大程度地使教科書具有教育專業(yè)化的特色,并在觀念上適應時代的潮流,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并圖謀促進科學文化傳播與近代教育的進步。其努力的行為與實際成效相關性顯著,在教科書由傳統向現代轉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教科書編輯的內容及體例、方式引進西方科技、社會人文及思想政治等知識文化,突破傳統舊學的束縛與局限,同時新理念及文化觀、價值觀逐漸形成。歷史和國文圖書宣揚愛國、民族情感,注重個人品德的培養(yǎng),推崇公共道德,符合現代教育的育人功能,并在與傳統皇權、愚忠、臣民等專制等級割裂的基礎上,對新道德與倫理作了闡釋,其中所提倡的民主、團結、平等及自由社會觀,起到開拓現代教育先河的歷史作用。這些全新的思想轉變對新型國民的塑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為現代教科書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鮮活范例及寶貴資源。
從清末學部三次審定教科書的書目來看,民營出版機構教科書學科門類及教科書種類遠高于官編教科書機構教科書。在清末民初教科書編審制調控、規(guī)范導向下,民營出版機構編撰教科書必須按照學制課程編制計劃的內容要求,并貫徹教育宗旨的精神靈魂,唯有如此,才能確保教育社會國家化的設計規(guī)劃。但與此同時,出于市場競爭的需要,教科書的科學化及教育專業(yè)性的提升同樣是十分必要的。為此,民營出版機構在教科書組織編寫中十分注重教學有效性需要,適應學生學習的方式及步驟,并在科學知識技能學習與理解基礎之上,提升智能水平及實踐能力。這不僅是教科書獨特價值發(fā)揮的必要舉措,而且也是源自于自身的利益需求,就如張元濟所說不僅要把商務辦成“為中國實業(yè)之模范”的近代出版機構,而且看作是“重要的教育機關”,實業(yè)的現實利益與教育的崇高神圣在教科書領域獲得了統一。因此,民營出版業(yè)從事教科書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在促進市場競爭中贏得商機利潤的同時,推動了中國近代教育的進步,實現了中國教科書事業(yè)由傳統向現代化轉型。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曾澤,張監(jiān)佐,李榷.中國教育史簡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
[3]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陳景磐,陳學恂.清代后期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陳谷嘉,鄭洪波.中國書院史資料:下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科:第2輯上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7]學部咨調教科新書[N].申報,1906-03-17.
[8]商務印書館.1897-1987商務印書館九十年——我和商務印書館[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7.
[9]汪家熔.商務印書館史及其他——汪家熔出版史研究文集[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10]汪家熔.民族魂——教科書變遷[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8.
[11]王云五.燦廬八十自述[M].臺北:商務印書館,1967.
[12]李桂林,戚銘琇.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13]張梅.文明書局教科書出版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管理學院,2008.
[14]舒新城.近代中國教育史料:第2冊[M].上海:中華書局,1928.
[15]錢承駒.蒙學格致教科書[M].上海:文明書局,1905.
[16]石歐.百年中國教科書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
[17]畢苑.建造常識:教科書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18]審定書目:學部第一次審定高等小學暫用書目凡例[N].學部官報,1907-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