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蓮
(廈門市大同中學,福建 廈門 361000)
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如何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何有效地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目,如何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指導,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微信已經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生活和獲取資訊的最重要工具,微信公眾平臺更成為發(fā)布信息、傳遞思想的重要陣地。[1]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筆者利用這一平臺,更大限度地實現閱讀教學的課外延伸。
“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教材就像是思維導圖的中心,由這一中心可生發(fā)出無數的關聯點。如果教學只停留在中心而無發(fā)散,這樣的教學必然是失敗的。
美國語文非常重視從教材引出的能力訓練,如《美國語文(12-18歲)》在教材的練習設計中,特別設計了“思考”“點子庫”和“微型寫作”系列。其中“思考部分”注重從課文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解釋、評價、應用、擴展方面的能力;“點子庫”分“寫作”和“項目”兩部分,將課文教學與社會研究、職業(yè)發(fā)展、藝術、健康等方方面面相聯系;微型寫作部分則重視寫作技巧的訓練和各種實用類文章的寫作。這正是目前國內的語文教學所缺失的。在語文教學中,應以教材為出發(fā)點,強化語言教學與社會文化、人文歷史、能力培養(yǎng)甚至生涯發(fā)展方面的聯系。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推送補充閱讀材料,能有效彌補這一缺陷。[2]最核心的做法是樹立群文閱讀意識,即重視補充材料與課文之間的整體指向性,形成閱讀群。閱讀群的主脈可以是知論作者、情感體悟、文化浸潤、人文精神、哲思析理等。與教學中編寫校本閱讀材料、周末閱讀材料相同,同步推送補充閱讀材料,既可成為為所教學生量身定做的“語文讀本”,又可緊跟時代發(fā)展,以時文來延展學生的視野,實現課堂的延伸。而與校本閱讀材料、周末閱讀材料不同的是,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推送文章不受篇幅限制,不同程度的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性閱讀。
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一向是語文教學的瓶頸,因為這一能力個性化強,無法通過集體教學來統一達成培養(yǎng)目標。拓寬學生視野,引導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看待事件,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任勢必要落在課堂之外。
關注時聞熱評,進而逐漸形成自我的認知與判斷,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微信公眾平臺的優(yōu)勢在于,發(fā)布的信息可以以文字、音頻或者視頻的形式,更可以多種形式加以自由組合。以靈動的方式呈現新聞事件本身,配以精選時評,可以引導學生走出平面化的思維,學會辯證、立體地觀察事物,深入、有邏輯性地分析事件,從而構建起自己的思維樹,甚至多維度的思維空間。如霍金離世,各大公眾號以不同角度深度報道此事:“中國新聞網”發(fā)布微文《傳奇走了!霍金去世享年76歲,他的故事一定要講給孩子聽》,介紹霍金身世及其經典語錄;“國家人文歷史”以《物理學家霍金逝世:無論生活多么艱難,都要保持一顆好奇的心》為題,引發(fā)讀者思考……教師可以在面向學生的微信公眾平臺上鏈接相關文章,做好導讀,提出引發(fā)思考的問題,同時鏈接電影《萬物理論》(2014)等。新鮮的時聞熱點大餐能夠引發(fā)學生興趣,并且讓他們在評論中體會不同角度看問題的樂趣。
名著、經典電影是學生完成文學積淀的重要食糧。但中學生的見識面不廣,對優(yōu)秀作品的判斷能力偏弱,有些學生甚至無法做到獨立閱讀長篇文章。因此,導讀顯得尤為重要。
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導讀長篇名著閱讀是一種拆書的形式,即把長篇著作拆分為幾大部分,將其分割在不同時間段閱讀。為學生設計的名著導讀與一般名著導讀有所不同:首先,根據學生特點,趣味性和頁面視覺吸引力是導讀推送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其次,導讀應以任務性為主,有目的、有方向地引導,才能推動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從而提升閱讀質量。如筆者曾利用公眾號導讀《蘇菲的世界》,開讀之初先推送其中的精彩片段,第二次推送則以《怎樣讀〈蘇菲的世界〉》來明確閱讀要求。之后,常常用設計討論話題、提出問題群和推送拓展篇目等方式來達成閱讀目標。如第一章提出“你是誰”的話題,實踐中分三期進行導讀:先推送“我是誰吧”里關于這一問題的有趣討論,讓學生思考這一很少觸及的問題;第二期選擇了周國平的《你的“自我”在哪里》,為他們開始萌發(fā)卻又紛亂的思緒提供了梳理性的指導;第三期才開始進行原著導讀,并拋出深入思考的問題。幾期下來,學生踴躍在后臺留言,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及時進行回應引導,學生充滿好奇而又不乏理性的奇妙思維在名作導讀中被激活起來。
電影是可視的名著,往往以凝練的情節(jié),發(fā)人深省的故事,表達對世界的思考和對未知的探尋。因此,導影也是積淀人生體驗、深化哲學思考的重要手段。電影的導讀可用教師的觀影評論為餌,其中在只言片語中透露出的情節(jié)信息和生發(fā)出來的人生、哲理思考感悟,往往會成為學生萌發(fā)觀影念頭的導火繩。
心理學的“成功強化效應”,即“成功——自信——又成功——更自信”的良性循環(huán),強化自我認同感,在語文教學中同樣適用。例如學生因某一次作文被教師當作范文,或在班級念出來,或用其他方式展示,該學生的作文會越寫越好。
自我認同的實現不僅可以在課堂內、校園中,更可以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微信公眾平臺受眾廣、容量大、閱讀時間不受限制等特點,決定了它可以幫助更多的學生實現自我認同。[3]同時,優(yōu)文展示又可以與閱讀進行無縫銜接。課前預習時,可以指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文脈梳理,展示獨特、精美的思維導圖;影片推介后,可以收集整理學生的優(yōu)秀閱讀感悟,分批發(fā)表展示,并指導全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打分,進行評價;名著導讀后,可以引導學生設計主人公的朋友圈,擇優(yōu)展示……不僅展示的內容與閱讀有關,展示之余的評價也是對優(yōu)秀作品閱讀后的理性分享。虛擬空間與現實世界的接軌是新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F實中的諸多作品展示平臺,如班刊、文學社刊、詩歌報等學校、年段或班級的各種刊物,也可以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找到一席之地。